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7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6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6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对肥大细胞在实验性肝纤维化过程中形态与功能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方法通过组织化学、电镜技术、图像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对肥大细胞数量、组化性质及超微结构改变、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动态观察,并对TNFα的分布进行定位研究。采用荧光生化测定肝脏组胺含量,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TNFα浓度。结果随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各组肥大细胞数目和肝组织组胺浓度均逐渐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增高显著(P<005),且二者均与血浆TNFα浓度变化正相关。结论肥大细胞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通过功能与结构变化而实现。  相似文献   
82.
慢性酒精刺激对结肠壁大肠杆菌脂多糖通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酒精刺激对结肠壁粘膜大肠杆菌脂多糖通透的影响.方法 Lieber 氏酒精饮食喂养6周之实验大鼠(n=10),于横结肠肠腔内注入大肠杆菌脂多糖(20μg/ml).注射脂多糖前及注射后5,10,20,30 min 自同一动物分别取门静脉血0.5ml 测定脂多糖含量.取该段结肠固定,应用单克隆抗脂多糖抗体及异硫氰酸荧素标记二抗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抗脂多糖荧光分布.正常大鼠为对照(n=6).结果慢性酒精刺激大鼠结肠腔内注射脂多糖前其门静脉血液中脂多糖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大鼠(3.56±0.67pg/ml vs2.45±0.15 pg/ml,P<0.01),注射脂多糖后不同时间点其门静脉血脂多糖含量均显著高于注射前水平(173.56±23.45 pg/ml,154.78±20.57 pg/ml,43.89±8.67 pg/ml,45.38±7.89 pg/ml vs 3.56±0.67 pg/ml,P<0.01),且其结肠段粘膜层绝大多数细胞胞浆内呈强烈抗脂多糖荧光显色.正常对照大鼠注射脂多糖后门静脉血液中脂多糖含量无明显升高(P>0.05),结肠段粘膜细胞内未见明显抗脂多糖荧光显色.结论慢性酒精刺激可以增加结肠壁粘膜层细胞对肠道细菌脂多糖的通透.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实验性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肝脏纤维结合蛋白与糖胺金糖、胶原积聚的相互关系.方法取大鼠80只,应用复合致病因子复致大鼠实验性肝硬变模型,于实验第2、4、6、8W末处死动物,测定肝脏胶原蛋白及糖胺多糖含量,应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法观察肝脏纤维结合蛋白的变化.正常大鼠为对照.结果肝纤维化组大鼠第2,4,6,8W末肝脏纤维结合蛋白、糖胺多糖及胶原含量均较正常大鼠显著升高(P<001),同时肝纤维化形成期(实验第4W末)肝内纤维结合蛋白分布面积与糖胺多糖及胶原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胶原=0899,r糖胺多糖=0913,P<005).结论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内纤维结合蛋合、糖胺多糖及胶原的沉积存在着量的相关性,三者可能通过协同作用共参与肝纤维间隔的形成  相似文献   
84.
通过研究CHB(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组胺、ET(内毒素)与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关系,进而探讨其对CHB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以鲎试剂法测定血浆ET,以荧光法测定血浆组胺水平,分析ET、组胺与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关系。CHB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Th1/Th2类细胞因子失衡,主要表现为:Th1类细胞因子减少而Th2类细胞因子增加,ET主要影响Th2类细胞因子,组胺影响Th1类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85.
脑内Aβ沉积与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与脑组织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腹腔注射D-半乳糖和AlCl3,连续90d,制备AD大鼠模型。给药结束后,通过Morris水迷宫观察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D模型大鼠脑组织Aβ的表达。结果:A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脑组织Aβ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AD模型大鼠脑内炎症及脑组织Aβ表达水平升高是导致其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6.
甘氨酸对NASH大鼠肝组织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甘氨酸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雄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饮食组和甘氨酸干预组,比较实验第8、12和16周末动物血浆ALT和内毒素水平及肝组织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实验第12周和16周末,脂肪肝组动物血浆ALT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各期脂肪肝组和甘氨酸组动物腹主动脉血内毒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而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明显上升,腹主动脉血与相对应的门静脉血内毒素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第16周脂肪肝组和甘氨酸组COX-2表达呈阳性,甘氨酸处理组积分光密度值比脂肪肝组明显降低(P〈0.05);在对照组、实验第8周和12周脂肪肝组肝内无COX-2 mRNA表达,但在第16周脂肪肝组动物肝内COX-2的相对表达量为0.67±0.04,甘氨酸组为0.43±0.0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内毒素水平与COX-2表达呈正相关(r=0.58,P〈0.01)。结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上调肝组织COX-2表达,后者在NASH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甘氨酸能降低内毒素水平,并使NASH大鼠肝内COX-2表达减少。  相似文献   
87.
胫骨平台髁间棘为前交叉韧带下附着点,其骨折为膝关节内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的撕脱骨折。我们共收集2003年2月--2008年10月在膝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螺钉与可吸收线张力带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21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8.
肝细胞肝癌以其高发病率和高恶性行为而著称。尽管流行病学资料已强烈提示乙肝病毒等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但这种相关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仍未阐明。大量实验证实,多种肝病尤其是慢性肝病不同程度伴随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因此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慢性肝病转变为肝细胞肝癌的过程中,这种长期持续存在的IETM是否有可能干扰肝再生的微环境,诱导肝干细胞的再生不良乃至癌变?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260±20)g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和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组(n=32),后者又分为3 h、12 h、24 h和36 h组,每组8只,观察血浆内毒素和血清淀粉酶及Th1/Th2比值的变化.结果: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升高,使促炎细胞因子过度释放,Th1/Th2比值持续升高(P<0.01).血浆内毒素和Th1/Th2比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血浆内毒素的升高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组织细胞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90.
目的和方法:应用免疫荧光及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观察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肝脏贮脂细胞及窦壁内皮细胞对不同分子结构大肠杆菌脂多糖的摄取作用。结果:无血清条件下,肝细胞、贮脂细胞、窦壁内皮细胞加入S型脂多糖(S-LPS)及Rd型脂多糖(Rd-LPS)培养5min后,胞浆内均出现强烈抗脂多糖荧光显色;胞浆抗脂多糖荧光强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水平;且Rd-LPS培育后肝细胞、窦壁内皮细胞胞浆内荧光强度增高幅度显著高于S-LPS培养后的增高幅度。抗脂多糖显色局限于胞浆,胞核内未见明显着色,但经与R型多糖培养后,肝细胞核内亦出现强烈抗脂多糖荧光显色。结论:分离培养的大鼠肝细胞、贮脂细胞及肝窦壁内皮细胞对细菌脂多糖具有摄入作用,且脂多糖与这些细胞的相互作用依脂多糖分子结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