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03篇
预防医学   39篇
药学   40篇
  1篇
中国医学   59篇
肿瘤学   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个体化饮食护理联合口腔卫生管理在口腔恶性肿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3例口腔恶性肿瘤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2)。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个体化饮食护理联合口腔冲洗给予管理。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第7天和第15天的营养指标;患者术后24h、48h、72h、96h口腔内黏膜表面菌落计数;患者的舒适度和口腔清洁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改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口腔内菌落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舒适度、口腔清洁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口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采用个体化饮食护理联合口腔冲洗,对患者术后营养摄入无明显影响,但能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有效抑制口腔内细菌生长和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口腔感染几率,从而对患者术后疗效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为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我科室2013-01 ~2014-01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例作为病例组研究对象,按照对照与病例性别相同,年龄相差3岁以内的原则,随机选择同期在我科室进行体检的非脑卒中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两组患者于入院当天及1w后,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Hcy,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Hcy有无差异,同时比较病例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cy水平有无差异.结果:病例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cy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cy水平无差异(P>0.05);病例组患者入院当天和入院1w后的血清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了解喜炎平注射液上市后研究中不良反应(ADR)发生水平及分布特征。方法:以“喜炎平”或“Xiyanping”为检索词,检索Cochrane 图书馆、Medline、EMbase、SinoMed、CNKI、VIP和WanFang Data,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和提取资料,分析采用Stata 14.0软件。结果:共纳入1 587项研究,其中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和无对照随访研究分别占90.2%,6.8%和3.0%。共涉及1 778个喜炎平注射液用药组,其中823组报告了ADR发生信息(46.3%),共涉及患者62 464例,报道ADR 1 244例,整体发生率为1.8%(95%可信区间:1.7%~2.1%)。前三位构成为消化系统损害(40.7%)、皮肤及附件损害(23.6%)和用药部位疼痛(8.4%),但涉及药品及对应处理的报告比例较低(低于30%)。Meta回归调整协变量后,无对照随访研究、≤1岁年龄组的ADR发生率相对较低,而每日用药≥2次时、疗程≥1周时、合并抗菌药用药或其他中成药用药时,发生率相对较高。结论:鉴于用药频率越高、服药时间越长、合并用药时,ADR发生率相对较高,建议尽量避免过于频繁或长期使用喜炎平注射液,并谨慎联合用药。同时,建议充分利用医疗大数据开展更多关于儿童的足够规模的主动监测。此外,现有文献质量堪忧的问题,也急需研究者、企业、期刊和政府充分重视,各司其职营造高质量证据诞生的必要氛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国内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方法 检索1984年至2022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关于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文献,应用CiteSpace5.8.R3软件建立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结果 纳入符合主题的文献1022篇,1994年后发文量逐渐增长,在2005年和2006年年发文量达到最高;发文量排名前3的作者是刘延青、王执民、宋文阁;发文排名前2的省份是山东省和广东省;排名前4的关键词聚类标签是“#0 胶原酶,#1 盘内注射,#2 靶点,#3 臭氧”,关键词突现分析表明“臭氧”具有最大突现强度,“等离子、射频热凝、靶点”突现强度持续至2022年;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研究经历了持续增长、相对稳定、逐年下降3个阶段;胶原酶的注射方式曾是研究重点,近些年研究热点集中于胶原酶的联合治疗。结论 胶原酶在老年或者难治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仍具有研究价值,胶原酶与其他微创介入联合治疗是今后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5.
帕金森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帕金森病(PD)是人类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病理特征主要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变性死亡。PD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有对PD的治疗都是控制症状,暂不能根治。多巴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arkin基因、PINK1基因和α-突触核蛋白等均与PD有关。细胞凋亡可能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PD的发病机制之一。PD患者的辅酶Q10水平低于正常人,补充辅酶Q10有利于PD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骨宝丸对维甲酸诱导小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雌性BALB/c小鼠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以及骨宝丸高剂量组(GBW-H)、中剂量组(GBW-M)和低剂量组(GBW-L)。实验第1~30天,模型组和骨宝丸各剂量组小鼠灌服维甲酸(100 mg/kg)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同时骨宝丸各剂量组小鼠灌服药物溶液进行防治。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股骨,称取质量、测量股骨直径和股骨长度;利用HE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股骨组织变化;利用Micro-CT检测骨密度;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BMP-2、OC、BALP、P1NP分泌水平。结果骨宝丸对维甲酸导致的小鼠股骨的质量、直径、骨密度和骨髓组织减少有防治作用,而且骨宝丸对维甲酸诱导小鼠血清OC和P1NP分泌增加、BALP和BMP-2分泌减少均有拮抗作用。结论骨宝丸可防治维甲酸诱导的小鼠骨质疏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BMP-2分泌进而促进骨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负载血管基质片段(SVF)的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用于促进皮下血管化乳头状软骨再生的可行性。方法 提取兔脂肪来源的SVF,体外条件下对SVF成分细胞进行培养,并检测其成脂、成骨及成软骨分化能力。随后将SVF均匀载入GelMA水凝胶中,并通过对比单纯GelMA水凝胶,验证SVF的载入对GelMA水凝胶可打印性的影响。随后分别将GelMA和GelMA/SVF复合水凝胶负载软骨细胞后植入裸鼠皮下培养4周,通过HE和Safranin-O染色对比两组水凝胶样本中软骨特异性细胞外基质再生情况,通过CD31免疫荧光染色对比两组水凝胶样本中血管化情况。结果 脂肪来源SVF成分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并且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与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GelMA/SVF复合水凝胶具有与GelMA水凝胶类似的3D打印性能。植入裸鼠皮下4周后,相较于GelMA水凝胶组,GelMA/SVF复合水凝胶组再生的软骨更加均质且丰厚,软骨特性生化成分(包括GAG和Collagen Ⅱ含量)表达量更高,且具有更好的血管化表达。结论 SVF的引入可以显著促进GelMA水凝胶实现皮下血管化乳头状软骨再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部门和服务提供方对于“按人头支付”改革措施的观点及预期。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关键知情人访谈的方法,对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乡村医生在内的320名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意向调查。结果:被调查者总体上对拟实施的各项改革措施持支持或肯定态度,对改革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效总体上较为乐观,但各方对改革的预期判断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实现参与各方的利益均衡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从需方角度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人头支付改革实施的效果,为进一步完善"按人头支付"改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比较2011年和2012年按人头支付改革前后参合农民受益面、受益程度、医疗费用负担及抗风险能力等指标;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浦东新区3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合农民改革前后的满意度情况。结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人头支付改革后,参合农民受益率和住院受益程度在一定程度得到提高,参合农民费用负担及其抗疾病风险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同时按人头支付改革的推进并降低参合农民的满意度。结论:按人头支付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参合农民的就医经济风险,改革的长期效果有待继续研究深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