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123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91.
评价急性胰腺炎的预后因素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变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65例AP临床和治疗因素分组,用X^2检验进行率比较。结果:体温≥39C的急性出血坏死性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水肿型胰腺炎,体温≥39℃的AHNP病死率明显于〈39℃者;血尿淀粉酶均升高者AP病率明显柢于正常者;血糖≥11.0mmol/L者AP病 率明显下降,非手术的综合性治疗AP病死率明显低于手术治疗;行手术治疗AHNP病死率与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利湿解毒方内服、通腑逐瘀方灌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9例HBV-ACL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67例)。对照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利湿解毒方口服、通腑逐瘀方灌肠。两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治疗2周、4周、8周及疗程结束12周,观察生存率,比较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乙肝病毒定量(HBV-DNA)、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总生存率及治疗2周、4周的生存率分别为65.3%、86.1%、95.2%,对照组分别为43.3%、67.2%、8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与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8周、疗程结束12周组内比较,两组血清ALT、TBil、CHE、PTA水平及MEL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治疗8周后组间比较,血清ALT、TBil、CHE、PTA水平及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与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8周、疗程结束12周组内比较,两组HBV-DNA水平降低(P0.05);治疗8周后组间比较,治疗组HBV-DN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湿解毒方内服、通腑逐瘀方灌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HBV-ACLF疗效满意,较常规疗法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降低HBV-DNA水平,提高HBV-ACLF患者的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93.
患者,女,60岁,反复晕厥3年入院.每次发作时伴头晕、黑矇、出冷汗、心慌,进食(尤其是口服糖水)后缓解.无头痛、心悸;无腹胀、腹痛.患者体重60 kg,身高145 cm.2011年3月11日入住我院内分泌内科.血糖监测空腹血糖值在1.2~2.8 mmol/L之间.血清胰岛素波动在56.9~1 562.9 pmol/L(正常值13.6 ~164.7 pmol/L),胰岛素释放指数>0.6(正常值<0.3).超声胃镜提示胰体及胰尾背侧低回声占位,MRI提示胰尾部异常信号灶,诊断为胰岛细胞瘤.3月21日转入胃肠腺体外科.术前行64层 CT增强扫描提示胰体及胰尾部2个结节,考虑胰岛细胞瘤可能性大(图1).于3月29日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手术切除肿瘤.术中在胰尾部与胰体尾之间切除大小两个肿物,直径分别约为2.8 cm和1.9 cm.  相似文献   
94.
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晓燕  陆云飞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2980-298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9例,对其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肿瘤位于胃4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2例,结肠1例。瘤体最大12cm,最小3.5cm。(2)超声检查发现胃肠道实性肿块4例,囊实性肿块5例。(3)病理检查其中良性5例,恶性及恶性潜能4例。结论:对胃肠道间质瘤早期发现,超声检查能提高其检出率。  相似文献   
95.
近年来,肿瘤生物标志物(TM)广泛地被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预后、治疗及对疗效的判断等方面。在乳腺癌相关的TM中,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HER2,它与乳腺癌的转移预后都有密切关系,同时在乳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和术后新辅助治疗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
肿瘤淋巴管生成在淋巴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抑制素(Endostar,恩度)在临床上用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其抑制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报道尚少.我们通过建立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Endostar对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简称Rg3)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对裸鼠人乳腺癌移植瘤模型中肿瘤生长及新生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右前肢腋窝皮下移植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雌性裸鼠28只,随机分成4组:①联合用药组即Rg3(12mg/kg.d)+As2O3(45μg/kg.d);②Rg3组(12mg/kg.d);③三氧化二砷组(45μg/kg.d);④对照组(0.5m l/d)。自肿瘤接种第5天开始,Rg3隔日灌胃,共25次;三氧化二砷腹腔内注射,每日1次,共35次,期间观察裸鼠的生存质量。停药1周后,脱颈处死裸鼠,检测肿瘤的重量,并计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Rg3组、三氧化二砷组、联合用药组对裸鼠人乳腺癌移植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联合用药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比单一用药组更强,联合用药组MVD明显低于三氧化二砷组及对照组。结论 Rg3与三氧化二砷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明显抑制乳腺癌新生血管形成,降低乳腺癌组织内的MVD,进而抑制裸鼠乳腺癌移植瘤的生长,同时降低三氧化二砷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98.
雌激素α受体基因XbaⅠ和PvuⅡ多态性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女性人群中雌激素受体(ERα)基因XbaⅠ和PvuⅡ多态性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选取12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65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及130例正常人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研究对象的XbaⅠ和PvuⅡ多态性,并结合临床特征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乳腺癌组Xx基因型、X基因携带者(XX+Xx)的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xx基因型相比,Xx基因型、X基因携带者(XX+Xx)的OR值分别为1.865(95%CI:1.087~3.200)和1.894(95%CI:1.115~3.065),这两种基因型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升高。XbaⅠ和PvuⅡ等位基因频率在汉族和壮族女性乳腺癌患者中分布不同(P〈0.05)。在汉、壮两个民族中,与xx型相比,壮族女性X基因携带者(XX+Xx)比汉族更有患乳腺癌的风险;与PP型相比,汉族女性pp型者比壮族更有患乳腺癌的风险。结论 ERα基因XbaⅠ多态性影响广西地区女性罹患乳腺癌的危险性,X基因携带是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壮族女性X基因携带者比汉族更有患乳腺癌的风险;虽然PvuII多态性在乳腺癌组与对照组中分布无差异,但是汉族女性pp型者比壮族更易患乳腺癌。  相似文献   
99.
目的评价不同分期慢性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住院生存时间,通过Logistic回归与Cox回归分析不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Kaplan-Meier显示不同分期ACLF患者累积生存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早期、中期、晚期ACLF患者住院期间生存期逐渐缩短(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显示,有无结肠灌肠、是否并发肝性脑病和/或肝肾综合征、PTA、TBil及Alb水平是影响ACLF患者生存与否的独立因素(P〈0.05或P〈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有无结肠灌肠、是否并发肝性脑病、疾病分期、WBC及CHE水平为ACLF住院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P〈0.01)。结论早期ACLF患者较中晚期ACLF患者预后好,基线WBC、TBil、CHE及Alb水平为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肠灌肠可能对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有积极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消黄方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大鼠黄疸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抗氧化应激效应。方法:Wistar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ANIT处理组(30只)。ANIT按照2mL/kg一次性经口灌胃,48h后,ANIT处理组随机分为模型组,消黄方组及熊去氧胆酸(UDCA)组(各10只),各组每天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消黄方、UDCA治疗1周,实验结束处死全部大鼠。观测大鼠死亡率、检测肝功能及肝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肝功能结果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ALT、AST、ALP、TBIL、DBIL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UDCA和消黄方显著降低血清TBIL和DBIL含量(P0.01),消黄方显著降低ALT、AST及ALP活性(P0.05,P0.01)。肝组织氧化应激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GST活性及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T-SOD活性显著下降(P0.01),而消黄方显著降低GST活性及MDA含量(P0.01),升高肝组织SOD活性(P0.01)。结论:消黄方具有保肝退黄作用;氧化应激是ANIT大鼠黄疸模型的重要病理环节,抗氧化应激效应是消黄方退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