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6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4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免疫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属副粘液病毒科 ,由于其在人类和动物呼吸道感染中的重要作用而引起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RSV疫苗列为全球疫苗发展计划中优先发展的疫苗之一。1 婴幼儿呼吸道RSV感染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凡有病原学研究的地方 ,都发现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最重要病原[1] 。我国的研究证明 ,RSV也是我国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第一位病原[2 ] 。RSV主要引起婴幼儿肺炎和小婴儿的毛细支气管炎。在我国 ,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 ,每隔数年就会出现一次流行性喘憋性肺炎的暴发流行 ,造成数十万人发…  相似文献   
102.
河南省汝阳县一次流行性喘憋性肺炎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行性喘憋性肺炎 (简称流喘肺炎 )即流行性毛细支气管炎 ,曾多次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流行[1] 。 1999年 11月至2 0 0 0年 1月 ,河南省汝阳县发生了一次流喘肺炎的暴发流行 ,首都儿科研究所和汝阳县人民医院协作对这次流行进行了调查 ,报告如下。对象流行期间在汝阳县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患儿 ,凡符合流喘肺炎诊断标准[2 ] 均被纳为调查对象。方法1.发病人数以流行期间我院门诊日志及各乡卫生院记录完整的患儿进行统计。2 .按首都儿科研究所设计的流喘肺炎调查表 ,从患儿的基本情况、居住环境、卫生状况、家庭情况、喂养方式、过敏史、喘憋…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在病原学检测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婴幼儿诺如病毒腹泻与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779例急性腹泻患儿收集粪便标本,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方法检测轮状病毒基因,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中318份标本检测诺如病毒抗原.结果 779份标本检出轮状病毒阳性263例,阳性检出率为33.8%;318份标本中诺如病毒阳性79例,阳性检出率为24.8%;其中16例为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混合感染.诺如病毒组在发热程度上与轮状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临床表现如发病年龄、日平均腹泻次数、疾病病程等均相似,而混合感染组与其他两组临床表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流行季节有所不同,轮状病毒腹泻更集中于寒冷季节,始于10月,直至次年4月,而于10月至次年1月的检出阳性率最高;诺如病毒的检出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检出,但是冬季的检出率略高于其他季节.结论 轮状病毒仍是秋冬季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诺如病毒也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两者也是引起院内急性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但两者的临床表现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4.
轮状病毒是1973年由澳大利亚的Bishop等[1]首先发现的人类胃肠炎相关病毒病原.目前已经确定它是引起婴幼儿腹泻最重要的病原,以A组轮状病毒为主,占儿科秋冬季感染性腹泻的40%以上[2-3].早期快速地发现儿童A组轮状病毒感染,对于临床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了解2008-2009年北京分离的肠道病毒71型(EV71)基因组3'末端的基因特征(未包括多聚腺苷尾),探讨是否与病毒的致病性有关.方法 于2008-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采集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普通手足口病患儿和合并重症神经系统并发症患儿的咽/鼻拭子或疱疹液标本.将标本接种Vero细胞进行肠道病毒分离,同时设计肠道病毒通用引物、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特异性引物通过巢式RT-PCR对分离到的肠道病毒进行型别鉴定.对引起不同临床类型感染的10株EV71分离株的基因组3'末端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10株EV71的3'末端均包含1386 nt的3D、终止密码子TGA和81 nt的3'UTR,由3D核苷酸序列所推导的3D蛋白含462个氨基酸.10株EV71的3D和3'UTR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5.8%~99.6%和96.3%~100%,重症来源的4株毒株中有3株在3Dpol第140位和第263位同时出现了相同的氨基酸变异(R140K和I263V).10株EV71的3D与C4亚型代表株具有最高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2.7%~94.2%和96.8%~97.6%;在3'UTR与CA16/G10具有最高的核苷酸同源性(88.9%~91.4%).3D区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10株EV71在亲缘关系上与C4亚型最密切,与CA16/G10较密切,而与EV71其他基因型和亚型较疏远.结论 基因组3'末端在EV71进化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107.
李凡  钱渊 《国际病毒学杂志》2011,18(5):160,后插1-后插2
新生儿胆道闭锁( biliary atresia,BA)是一种新生儿出生时或出生后几周内出现肝内胆管、肝管或胆总管发生闭锁或不发育的胆道破坏性疾病[1].该病在我国和日本的发病率要高于欧美地区[1],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持续性黄疸、陶土色粪便、浓茶样尿和肝脾肿大,晚期会出现胆汁性肝硬化、腹水、腹壁静脉曲张和凝血障碍,绝大多数患儿最终需进行肝移植手术,如不进行有效治疗,最终可因肝硬化、肝衰竭或严重的血凝障碍而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人Boca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的基因组编码特征,并对其基因组编码的非结构蛋白NS1、核蛋白NP-1以及病毒外壳蛋白VP1及VP2的二级结构等特性进行预测分析。方法从已证明为HBoV阳性的2份临床标本BJ3064、BJ3722中应用针对NS1、NP-1、VP1、VP2基因组3′末端的引物对经PCR扩增得到预期片段,将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后得到基因组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HBoVBJ3064基因组编码的各蛋白的二级结构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HBoVBJ3064及BJ3722基因组序列全长均为5299bp,有4个主要的COS(codmgdomainsequences),分别编码NS1、NP-1、VP1和VP2蛋白。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BJ3064与BJ3722间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达99.9%;与ST1比较,同源性为99.4%-99.5%;与ST2比较,同源性为99.8%;与BPV及MVC比较,同源性低于45%;与细小病毒B19的同源性仅为5%左右;基因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BJ3064、BJ3722与S12在一簇中,ST1属另一簇。NS1、NP-1、VP1及VP2蛋白二级结构中主要为无规卷曲,其他结构如α螺旋、β片层、β转角在不同蛋白中占有不同比例;各蛋白均无明显的跨膜结构域;NS1、NP-1属不稳定蛋白,VP1、VP2属稳定蛋白。结论全基因组序列的确定进一步证明北京地区发现的BJ3064、BJ3722是典型的人Boca病毒,相对于ST1,BJ3064、BJ3722与S12之间进化关系更密切;蛋白二级结构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将有益于对此新发现病毒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如蛋白的表达、分离纯化以及蛋白检测条件的选择等。  相似文献   
109.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71,自引:1,他引:70  
座谈内容 1 病毒性脑炎的概念及诊断标准 2 常见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 3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 4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 5 病毒性脑炎的辅助检查 6 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 7 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与预后吴保敏教授:2 0世纪6 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全国各地报道多例新发现的脑炎病例,被称为“散发性脑炎”,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及体征。多有脑电图异常,实验室检查找不到细菌、霉菌、钩端螺旋体或寄生虫感染的证据,也非流行性脑炎,并排除了血管病、占位病及变性病。80年代初,《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委会组织医务界展开对本病深入…  相似文献   
110.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儿童流行性感冒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能够快速,特异,有效地直接从临床标本中检测流行感冒(流感)病毒并进行病毒型和亚型鉴别的方法,同时了解近年来北京地区A3型流感病毒因凝素重链(HA1)区基因的变异特点。方法:根据编码A、B型流感病毒膜蛋白M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两对引物,用于同一逆转录(RT)-PCR反应中(多重RT-PCR),根据A、B型毒株扩增产物的大小(分别为506bp和261bp)鉴别A、B型流感病毒,另根据编码A1和A3型流感病毒糖蛋白H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两对引物,与B型M基因基因引物用同一RT-PCR反应中,可区分A1、A3或B型病毒HA基因和B型病毒M基因又设计了3对引物作为外侧引物,进行巢式-PCR反应。根据第二次PCR的扩增产物在1.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的大小即可确定型别。经PCR扩增1996-2002年间分离的北京地区A3型流感病毒株HA1区基因,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用上述多重RT-PCR鉴定流感病毒分离株156株,与血凝抑制试验阳性符合率为100%,用多重巢式-PCR检测92份已经病毒分离确定为流感的儿科临床呼吸道标本,与病毒分离和血凝抑制试验阳性符合率分别为76.9%(A1型)、57.1%(A3型)、86.5%(B型),对5株1996-2002年间A3间分离株HA1区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份的分离株HA1区基因具有较高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而且年份越近的毒株之间同生越测。为流感监测提供更加快速的新方法,北京地区A3型流感毒分离株HA1区基因持续不断地发生点突变,糖基化位点不断增多,可能是导致其抗原漂移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