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11.
本实验研究了LAK细胞/IL—2过继输入对L_(615)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并用细胞毒试验研究了影响LAK细胞/IL—2临床治疗急性白血病的若干因素。实验结果表明,LAK细胞对急性白血病有治疗作用;急性白血病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生的LAK细胞活性极低,其血清对LAK细胞活性有抑制作用;用同种异体的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胎儿脾脏单个核细胞、胸腺细胞诱生的LAK细胞对急性白血病细胞有较强的杀伤活性,是临床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可靠的LAK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2.
黄苓茎叶总黄酮对小鼠肉瘤S180瘤株体内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分析黄苓茎叶总黄酮的抗肿瘤药效。方法:采用小鼠肉瘤S180模型,观察黄苓茎叶总黄酮腹腔注射给药对移植瘤重量的影响。结果:2次重复实验,3个剂量的黄苓茎叶总黄酮皆可抑制移植肉瘤S180瘤株的体内增残,量效关系较显著,其中,100-200mg/kg黄苓茎叶总黄酮的抑瘤率>3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和显著性(P<0.01,P<0.05),但其活性低于50mg/kg环磷酰胺(平均抑瘤率达90.50%)。结论:黄苓茎叶总黄酮具有高效低毒的抗肿活性,有可能开发成为新的抗瘤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野黄芩苷的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小鼠热板和小鼠扭体试验模型,观察药物对疼痛反应的影响.结果:腹腔注射200mg/kg野黄芩苷30~90min,小鼠对热刺激的痛阈值明显升高(与溶媒组比较P<0.01或0.05),镇痛强度与阿司匹林相近(P>0.05),但弱于25mg/kg吗啡(P<0.01).皮下注射50~200mg/kg 野黄芩苷皆可显著抑制醋酸所致小鼠的扭体反应(与溶媒组比较P<0.01或0.05),各剂量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镇痛强度弱于5mg/kg吗啡(P<0.01);1.5mg/kg野黄芩苷侧脑室给药亦可显著抑制小鼠的扭体反应(与溶媒组比较P<0.05).结论:野黄芩苷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其机制与中枢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黄芩茎叶总黄酮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 实验材料1 1 动物 昆明种小鼠 ,1 8~ 2 2g ,雌雄各半或单用雌性 ,合格证号 0 1- 30 0 1 ;Wistar大鼠 ,1 0 0~ 1 5 0g或 1 80~ 2 2 0g ,雌雄各半 ,合格证号 0 1 -30 0 8;以上动物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繁育场提供。1 2 受试药物 黄芩茎叶总黄酮 :同前文。阿斯匹林 (Asp) :承德市普宁制药厂提供 ,为纯品原料药 ;室温干燥保存 ;实验时以PH7 4的PBS溶解成适当浓度的药液 ,新鲜使用。扑热息痛 (对乙酰氨基酚片 ) :石家庄中山制药厂生产 ,批号 980 2 0 2 ;室温干燥保存 ;实验时以0 5 %MC研成混悬液使用…  相似文献   
15.
43刨人外周血LAK细胞对急性白血病细咆有较强的杀伤活性。其培养上清分別对11例正常人骨髓粒单系、红系祖细胞无抑制作用,甚至在适宜浓度(20%)下促进其体外增殖。提示LAK细胞输注对白血病病人的正常造血细胞无损伤。本实验结果为LAK细胞疗法治疗急性白血病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P53、nm23、CD44及FN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73例原发性大肠癌(淋巴结转移37例,非转移36例)进行P53、nm23、CD44及纤维粘连蛋白(FN)免疫组化检测,研究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nm23阴性表达与CD44阳性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组与非转移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2项指标串联筛检,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为97.22%,敏感性为56.76%.nm23表达水平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CD44则呈正相关,2项指标联合应用可作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1项比较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王瑞婷  赵铁华  陈治宇 《山东医药》2008,48(11):112-113
经典的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物尽管疗效肯定,但长期应用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极迟抗原-4(VLA-4)参与炎症反应过程中炎症细胞的游走、浸润,其肽类拮抗剂在实验研究中显示出明确的抗炎效应,且经聚乙二醇(PEG)修饰后药代学和药效学发生明显改善,抗炎活性增强、作用时间延长.现将VLA-4及其肽类拮抗剂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D34、CK34βE12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S-P法检测CD34、CK34βE12蛋白在120例慢性宫颈炎和CIN中的表达。结果在慢性宫颈炎中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70%,CK34βE12为86%;在CINⅠ中CD34的阳性率表达为71%,CK34βE12为81%;在CINⅡ中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77%,CK34βE12为66%;在CINⅢ中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97%,CK34βE12为100%。CD34、CK34βE12阳性表达比例有随宫颈CIN级别增高而升高的趋势(P<0.05)。2者表达与CIN级别显著相关,但2者表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4在宫颈炎和低级别的CIN病变中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基质内的血管内皮细胞,而在高级别的CIN病变中其表达弥散,几乎所有的基质内纤维细胞都有着色,其在宫颈癌的病例中着色又变弱甚至缺如;CK34βE12的表达位于上皮内,在鳞状上皮化生处其与腺上皮有明显的界限,在高级别的CIN中表达弥散而强烈,在宫颈癌中其表达微弱甚至呈阴性。结论CD34、CK34βE12的表达与宫颈病变的程度有关,但2者的阳性表达无明显相关。CD34、CK34βE12可能与宫颈病变的发生、进展有关,可用于辅助判断CIN的级别,但不能判断宫颈癌的类型。  相似文献   
19.
赵铁华  吕岫华 《现代免疫学》1992,12(2):71-72,70
43例人外周血LAK细胞对急性白血病细胞有较强的杀伤活性。LAK细胞对正常人骨髓粒单系、红系祖细胞无抑制作用,适宜浓度(20%)的LAK细胞培养上清可促进正常人骨髓粒单系、红系祖细胞的体外增殖。提示LAK细胞输注对白血病病人的正常造血细胞无损伤。  相似文献   
20.
黄芩茎叶总黄酮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黄芩茎叶总黄酮是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从黄芩 (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地上部分茎叶中提取的有效成分 ,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改善心律失常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1 ,2 ] 。最近 ,在国家新药研究基金的资助下 ,依据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研究指南》有关技术要求 ,我们对黄芩茎叶总黄酮的抗炎药理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现将有关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实验材料1 1 动物 昆明种小鼠 ,2 6~ 30g ,雄性 ,合格证号 0 1 - 30 0 1。Wistar大鼠 ,1 35~ 1 65g ,雄性 ,1 80~ 2 2 0g ,雌雄各半 ,合格证号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