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20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观察阿莫西林_克拉维酸钾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期并发细菌感染的疗效。方法: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期病人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42a±s15a),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用阿莫西林_克拉维酸钾0.625g,po,bid,对照组用阿莫西林0.5g,po,qid,疗程均为5~7d。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和60%,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6%和52%。结论:阿莫西林_克拉维酸钾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2.
骨质疏松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骨科常见病。酪蛋白激酶2相互作用蛋白1(casein kinase 2 interaction protein 1,CKIP-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分子,它通过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在许多细胞行为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KIP-1是参与调节骨形成的最重要的蛋白因子,与骨质疏松有密切联系,并已成为药物设计的新靶点。因此,对其的深入研究将为骨质疏松、病理机制阐明及骨疾病防治带来积极影响。本文就CKIP-1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纤溶系统的异常. 方法发色底物法和ELISA法测定93例患者血浆一系列纤溶指标. 结果患者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D-二聚体(D-D)水平显著升高;纤溶酶原活性(PLG)、α2抗纤溶酶活性(α2-PI)、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水平降低;缓解后均恢复正常. 结论 AL患者存在纤溶系统的激活,部分指标与AL分型、出血程度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4.
作为医疗资源组成部分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是人民群众对其的客观要求。本研究通过卫生监督部门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评级分类监督管理,即制定评级指标体系、实施分类监管,帮助和促进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提升规范执业水平。制定科学、全面、客观的评级指标体系是此研究的核心,经查阅文献发现,对于社会办医疗机构实施评级分类监管的研究不多,对评级指标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尚缺乏较全面的、适应当前日常监督管理需要的指标体系。因此,对社会办医疗机构评级分类监管指标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  相似文献   
65.
目的:采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和T2-mapping成像技术对中医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进行观察和评价。 方法:2005年10月-2008年1月就诊于上海瑞金医院伤骨科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45例,男9例,女36例;年龄34-85岁,平均年龄(57.4±6.1)岁。所有患者行杜式手法治疗,每周治疗1~2次,共治疗12个月。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各疗程间均进行患侧膝关节磁共振成像,各患者行磁共振后随访3~6次不等。分别获得各区域软骨厚度、软骨缺损的MRI分级、软骨信号容积、髌软骨和股骨髁软骨T2-mapping值及伪彩图和软骨下骨髓水肿的面积。 结果:治疗6个月后,髌软骨和股骨髁软骨厚度均显著增加(t髌骨=9.57,P〉0.05;t股骨髁=11.59,P〉0.05),治疗12个月后,软骨容积亦显著增加(F-14.64,P〈0.01)。治疗3个月后,Recht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Z=17.96,P〈0.05)。治疗9个月后,膝关节软骨T2-mapping示髌软骨T2值有降低表现(F=3.11,P〈0.05)。治疗3个月后,股骨软骨下骨髓水肿的体积明显缩小(f=-4.53,P〈0.01);治疗6个月后,髌骨软骨下骨髓水肿已经消除(t=5.53,P〈0.01)。 结论:以MRI作为检测手段,初步证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法治疗手段能促进软骨修复和软骨下骨髓水肿吸收。  相似文献   
66.
 【摘要】 目的 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1年12月于上海瑞金医院行APBSCT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22例,包括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6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16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8例,非特异性PTCL4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2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1例)。所有病例均按WHO 2001年和WHO 2008年分类进行病理分型。预处理方案包括BEAM方案13例,ICE方案4例,CBV方案5例。采用1998年国际工作小组制定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根据患者移植前疾病状态和对化疗敏感性分为完全缓解(CR1)组和未达CR1组、敏感组和耐药组,并对临床治疗疗效以及移植前疾病状态与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2例患者移植后中位随访13.1个月(1~60个月),2年预期的无进展生存率为(67.6±11.0) %,总生存率为(71.1±11.1) %。移植后共6例出现疾病进展或复发,其中5例死亡。CR1和化疗敏感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 %和91.7 %,高于未达CR1组(42.6 %)和耐药组(19.0 %),而且两组病例总生存也显著优于未达CR1组和耐药组。结论 T细胞淋巴瘤患者移植时疾病缓解状态和对化疗敏感性对移植疗效有显著影响,提示在化疗敏感阶段和(或)获得CR1后应早期行APBSCT治疗。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免疫重建的规律。方法选择42例2009至2013年在瑞金医院血液科骨髓移植病区接受allo-HSCT患者,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预处理前和移植后1、3、6、12及24个月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IgE水平,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预处理前,移植日,移植后14、21 d和1、3、6、12、18及24个月的T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B细胞(CD19+)及自然杀伤(NK)细胞(CD56+CD16+),总结移植后免疫球蛋白及各淋巴细胞亚群的恢复情况并对影响免疫重建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CD3+及CD3+CD8+T细胞移植后14 d开始恢复正常,CD3+CD4+T细胞恢复缓慢,在术后2年内低于或接近正常水平。CD56+CD16+细胞移植后恢复较快,21 d左右开始恢复正常水平。CD19+细胞在移植后6个月左右恢复正常,免疫球蛋白IgM、IgG、IgA恢复正常的时间分别为1、3及6个月。不同性别患者移植后免疫重建无明显差异,供体来自同胞的患者免疫重建速度较非血缘移植快。发生严重感染及Ⅲ~Ⅳ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CD3+CD8+T细胞水平移植后早期明显高于未发生GVHD及感染者。发生Ⅲ~ⅣGVHD患者移植后早期CD3+细胞明显高于未发生GVHD患者,并且CD3+CD4+T细胞恢复有延迟趋势。结论 allo-HSCT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重建顺序依次是:CD56+CD16+,CD3+CD8+,CD19+及CD3+CD4+。HLA全相合有利于免疫重建,移植治疗中抗胸腺球蛋白的应用、移植后GVHD发生等是影响免疫重建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邮票状植皮治疗足毁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4月至2014年2月,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邮票状植皮治疗足毁损伤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18~85岁,中位数36岁。严重多发伤合并休克者7例。3例合并足趾缺损,8例合并足底皮肤脱套伤。创面污染严重,皮肤缺损面积3.4 cm ×7.5 cm至6.8 cm×11.3 cm,中位数5.6 cm ×9.6 cm。受伤至手术时间2~24 h,中位数4.5 h。术后随访观察植皮存活、并发症发生及足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住院时间24~67 d,中位数34 d。13例行3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2例行5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中位数15个月。植皮均成活,患足功能恢复良好。均未发生创面感染和骨髓炎。引流管堵塞2例,薄膜漏气1例。参照陶金国等的标准评定植皮疗效,优12例、良3例。采用Takakura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优9例、良4例,可2例。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邮票状植皮治疗足毁损伤,具有住院时间短、植皮存活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助于促进足背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足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0.
目的 :评估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丙戊酸(VPA)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免疫调节的作用。方法:利用C57BL/6小鼠骨髓前体细胞体外诱导DC生成,评估0.5、1 mmol/L VPA对DC分化、抗原递呈能力及细胞因子释放的调控作用,及DC通过该免疫调节表型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对同种反应性CD8+、CD4+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0.5、1 mmol/L VPA明显干扰DC分化(P<0.001)显著下调。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VPA处理的DC免疫调节效应体现在对同种反应性CD4+T细胞增殖抑制(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低表达群体为13.15%±6.26%,对照组23.54%±9.81%,P<0.05)及诱导凋亡作用(膜联蛋白Ⅴ16.75%±3.06%,7-氨基放线菌素7.38%±1.88%,对照组为4.33%±2.14%、1.16%±0.88%,P<0.01及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