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51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86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目的运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型,了解浙江沿海地区ESBLs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对171株多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进行表型确证试验,采用多重PCR对标准菌株和ESBLs表型阳性的临床菌株进行CTX-M扩增,扩增产物经DHPLC分析,通过与标准菌株色谱峰比对进行临床菌株基因分型。结果 171株多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有142株临床菌株ESBLs表型阳性,经多重PCR扩增142株肠杆菌科109株携带CTX-M基因,52株为CTX-M-1产物,57株为CTX-M-9产物,检出率达79.80%,其中大肠埃希菌携带CTX-M基因比例最高,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109株临床菌株PCR产物经DHPLC分析检测出4种CTX-M基因型,33株携带CTX-M-3、19株携带CTX-M-15、5株携带CTX-M-9、52株携带CTX-M-14。结论运用DHPLC技术检测出CTX-M型ESBLs菌株有4种基因型,其中CTX-M-14型是CTX-M型ESBLs主要型别;该地区细菌携带CTX-M型ESBLs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最多见。  相似文献   
132.
目的探讨介入再通配合中药保留灌肠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46例共250条输卵管不通患者,行介入再通,并消炎、抗粘连治疗,术后进行抗感染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结果子宫输卵管造影显示,双侧阻塞者I型83例,166条;II型14例,28条;Ⅲ型7例,14条;单侧42例,42条均为I型阻塞。经再通术治疗后,I型复通201条,治疗疏通率为96.63%;II型复通21条,疏通率为75%;III型复通10条.疏通率为71.43。%随访复通患者12个月,72例自然受孕,受孕率49.32%,54例已正常分娩。宫外孕4例(占5.56%)。结论介入再通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操作简便,创伤小、痛苦少,疗效确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3.
目的 探讨甘氨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模型大鼠血浆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对照组、模型组(高脂饮食)、治疗组(高脂饮食+甘氨酸).造模第4、8周末分批处死大鼠.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内毒素(ET)、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等指标.肝脏HE染色,观察肝脏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4周已经出现脂肪性肝炎,8周炎症进一步加重,并出现轻微肝纤维化.与对照组相比,4、8周时模型组ALT、AST、TNF-α、ET、HMGB-1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NAFLD中,HMGB-1可能以一定的机制参与了其炎症反应,进而影响了NAFLD的发生发展,甘氨酸有延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比较不同漂洗液和不同漂洗次数对吸脂术所获得的脂肪组织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肿胀吸脂术获得脂肪组织后,分别用生理盐水、平衡液各漂洗0、1、3、5、10次后,用葡萄糖转移实验检测其活性。结果生理盐水组脂肪组织的葡萄糖转移量大于平衡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漂洗0和1次时的葡萄糖转移量明显低于漂洗3次(P<0.01);生理盐水组中,漂洗3次和5次时的葡萄糖转移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漂洗10次时的葡萄糖转移量明显低于漂洗3次和5次(P<0.05);平衡液组中,漂洗3次、5次和10次时的葡萄糖转移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漂洗可以提高吸脂术所获得的脂肪组织的活性。本实验中,生理盐水的漂洗效果优于平衡液,以漂洗3次为佳。  相似文献   
135.
髓性脂肪瘤(myelolipoma)是一种由成熟脂肪细胞和造血组织组成的良性肿瘤,多发生在肾上腺,纵隔髓性脂肪瘤临床较为少见,其缺乏明确临床症状,患者多为进行胸部检查时,发现纵隔占位病变,依靠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多进行肿瘤切除手术,预后较好。本文报道1例双侧后纵隔髓性脂肪瘤患者的治疗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病因、组织病理、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等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6.
目的:比较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的并发症与疗效,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分别采用腮腺区域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随访1-3年,比较并发症与肿瘤复发情况。结果:行腮腺区域切除术41例,术后面部凹陷畸形不明显,发生暂时性面瘫4例(9.8%),局部积液5例(12.2%)。腮腺浅叶切除术44例,术后凹陷畸形较明显,发生暂时性面瘫13例(29.5%),局部积液14例(31.8%),2例涎漏。两种手术方式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复发。结论:与传统腮腺术式相比,功能性区域切除术不增加复发率,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肿瘤直径大于3cm建议行腮腺浅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7.
用查阅文献、植物对比、药材对比的方法,对维吾尔药帕卡·优普日密克及其伪品反枝苋的形态、性状及显微特征进行比较,鉴别真伪。发现帕卡·优普日密克与其伪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在植物形态和和药材性状上区别很大,在显微特征上帕卡·优普日密克有腺毛,气孔模式为不定式;而反枝苋无腺毛,气孔模式为不等式。  相似文献   
138.
目的: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呼出气体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定量检测,评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意义.方法:用Tedlar采样袋收集43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41份正常人的呼气样品,经固相微萃取浓缩后,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呼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结果用外标法定量.通过ROC曲线评价呼气分析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价值,对早期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以及肺腺癌和鳞癌之间的呼气分析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呼气中正丁醇和3-羟基-2-丁酮的浓度分别为6.36和8.28 ng/L,明显高于正常人呼气中的浓度,P<0.001.正丁醇和3-羟基-2-丁酮作为挥发性标志在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呼气中的浓度和Ⅲ~Ⅳ期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它们在肺腺癌患者的呼气中的浓度高于鳞癌患者,P<0.05.结论:正丁醇和3-羟基-2-丁酮可作为肺癌呼气诊断的挥发性标志,可能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腺、鳞癌鉴别诊断有帮助,但不能作为早晚期肺癌的鉴别指标.  相似文献   
139.
娄多峰教授,主任中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风湿病医院创始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国家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从事医疗、教学、科研60余载,其以“博学、深思、争时、立新”为训,博采众家之长,认真探索,临证揣摩,创立了“虚邪瘀(痰)”治疗痹证理论,用于指导临床,疗效突出。笔者常侍师随诊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0.
三黄膏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伴淤积性皮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黄膏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伴淤积性皮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5年12月在本院皮肤科门诊治疗的194例下肢静脉曲张伴淤积性皮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7例,对照组均采用糠酸莫米松软膏涂抹患处治疗,试验组采用自制三黄膏涂抹患处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临床症状、生存质量、临床效果评价。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瘙痒、色素沉着、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健康4个维度评分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瘙痒、色素沉着评分分别为(0.82±0.31)分、(0.87±0.39)分、(0.71±0.30)分、(0.69±0.3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1±0.42)分、(1.42±0.47)分、(1.02±0.28)分、(0.94±0.36)分(P0.05),试验组的生理、心理维度评分分别为(14.33±1.77)分、(14.49±1.84)分显著的高于对照组(13.14±1.59)分、(13.61±1.82)分(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9.38%(77/97)、95.88%(93/9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95%(63/97)、86.60%(84/97)(P0.05)。结论三黄膏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伴淤积性皮炎效果显著,能显著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