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研究一次性术后局部麻醉镇痛系统与静脉自控镇痛泵对常规开胸术后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胸外科行常规开胸手术的80例患者纳入研究,经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局部麻醉镇痛系统组(试验组)与静脉自控镇痛泵组(对照组),每组40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疼痛视觉模拟( VAS)评分及Prince-Henry评分]、哌替啶累积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并通过。结果(1)疼痛程度:术后12、24、48 h时,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3.82±0.64,2.66±0.45,1.89±0.24)与对照组(3.71±0.77,2.74±0.55,1.94±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ince-Henry评分(2.39±0.34,1.48±0.18,0.92±0.11)低于对照组(3.14±0.42,2.74±0.33,1.58±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哌替啶累积使用剂量:试验组的哌替啶累积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3)试验组患者术后肺不张、呼吸衰竭、恶心、呕吐、眩晕、嗜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相比静脉自控镇痛泵,一次性术后局部麻醉镇痛系统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动态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更为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52.
目的:总结da Vinci S手术机器人胸腺瘤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9年5 月~2009年10月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用da Vinci S手术机器人切除胸腺瘤3 例,根据胸腺瘤体偏向一侧作为手术入路一侧。患者仰卧位,将术侧胸部及肩部垫高30度。双腔气管插管,手术对侧肺单肺通气,从患者头侧偏向非术侧约30度将床旁机械臂车推至手术台旁合适位置,选定术侧胸壁腋前线至腋中线间第6 肋间作为内窥镜成像系统入口,戳孔放入戳卡,并于其左右侧各一拳的距离(约在锁骨中线外第3 肋间和第5 肋间或第6 肋间)插入左右机械手臂。于内窥镜戳孔与左操作孔之间向后加一个辅助孔。切除瘤体和全部胸腺,并清除其周围脂肪组织,胸腺周围小血管均用电凝止血,胸腺静脉用钛夹夹闭,标本用取物袋取出。结果:所有3 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及主要并发症。无中转开胸,未加小切口。均完整切除瘤体和胸腺,并清除胸腺周围脂肪组织。手术时间80~240min(平均136.7min)。 术后16~49h(平均28.7h)时拔除气管插管,术中估计出血量30~100mL(平均63.3mL),术后24h 胸管引流量为100~250mL(平均160mL),围术期均未输血。1 例左侧进胸者一过性膈神经麻痹,出院时复查恢复正常。术后病理按WHO分型,2 例为B1 型胸腺瘤,1 例为B2 型。结论:本研究报告的用da Vinci S手术机器人进行胸腺瘤切除术及周围脂肪组织清除是可行的,早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3.
病例1男,19岁。右胸部间断胀痛,伴活动后胸闷、气促2个多月。7年前曾因右膝关节骨肉瘤行手术治疗。在其他医院行胸部CT检查示:右胸腔内有巨大肿块,基本占满整个右侧胸腔,考虑转移性骨肉瘤(图1)。胸部病灶采用氩氦刀治疗,并给予2个疗程化疗:异环磷酰胺(IFO)+阿霉素(ADM)。复查:胸腔内肿块增大。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探讨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利用达芬奇(da Vinci)S机器人游离胃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8月在1例食管癌根治术中应用da Vinci S机器人游离胃。脐孔上缘建立气腹,穿刺Trocar,置入内窥镜成像系统作为观察孔。于左侧腋前线肋缘下2cm、右锁骨中线平脐上2cm、左锁骨中线平脐上2cm及右腋前线肋缘下2cm处穿刺Trocar作为机械臂和辅助操作孔。机器人完全游离胃后拉入胸腔,做胃管,切除食管大部,于奇静脉上方行食管胃侧侧吻合术。结果:机器人胃游离术成功,机器人手术时间270min。术中出血500ml。术后病理为鳞状细胞癌,共清扫淋巴结24枚,TNM分期为T3N0M0。随访3个月,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用机器人游离胃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6.
目的总结用达芬奇S(Da Vinci S)机器人行胸腺和胸腺瘤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情况,观察其安全性及手术效果。方法 2009年5月25日至2011年4月30日,使用D avinci S机器人系统,连续完成胸腺和胸腺瘤切除并行胸腺周围脂肪组织清扫术19例。结果 1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胸,出血少,恢复快,除1例术后出现肌无力危象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机器人行不开胸胸腺和胸腺瘤手术安全可行,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57.
射频消融诱导兔肺内VX2鳞状细胞癌模型细胞凋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兔肺内 VX2肿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情况 .方法 采用 VX2肿瘤组织块悬液肺内注入法在 2 0只新西兰白兔体内建立兔 VX2肿瘤肺内移植模型 ;实验组 12只新西兰白兔给予射频治疗 ,计数毁损中心区肿瘤组织和边缘区肿瘤组织凋亡细胞指数 ;对照组 8只新西兰白兔 ,予假性治疗 ,计数肿瘤组织凋亡细胞指数 .结果 治疗组肿瘤经射频治疗后发生凝固性坏死及细胞凋亡 ,毁损边缘区肿瘤组织凋亡细胞指数为 (345± 38) ,而毁损中心区肿瘤组织凋亡细胞指数为 (84± 12 ) ,两者差异非常显著 (P<0 .0 1) ;对照组肿瘤组织凋亡细胞指数为 (2 .0± 0 .4 ) ,与治疗组毁损区中心组织凋亡细胞指数及毁损区边缘组织凋亡细胞指数相比均相差非常显著 (P<0 .0 1) .结论 射频消融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射频治疗恶性肿瘤的一项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8.
2006年9月至200r7年8月,我们为3例复杂下腔静脉肿瘤病人在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9.
小儿桡骨头颈骨折(radial head fracture)临床较多见,约占全身骨折的0.8%,属于关节内骨折。由于其解剖结构复杂,比一般骨折处理困难,治疗关系到肘关节的稳定性及前臂功能。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肘关节及前臂的功能障碍。现就其诊断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手术失败及术后再脱位原因.方法 1998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了32例(37髋,男11髋,女26髋,首次切开复位平均年龄4.6岁)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术后未复位或再脱位患儿,包括:单纯切开复位者4髋, 切开复位加Salter截骨手术者18髋, 切开复位加Pemberton截骨手术者4髋,切开复位加Chiarii截骨者6髋, 切开复位加臼盖成形术者3髋, 术式不明者2髋.经X线片明确诊断后再次进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 依据病史、影像学资料及再手术时的发现,综合分析复位失败和再脱位原因.结果 32例(37髋)再手术复位成功率100%,经6个月至10年随访(平均4.3年), 显示中心性复位30例35髋,残留髋臼发育不良2例2髋,依据周氏先天性髋脱位治疗功能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优27髋,良6髋,差4髋,优良率89.2%.结论 髋关节切开复位手术失败或术后再脱位原因包括:术中误将假臼当真臼进行复位、手术指征及术式掌握不当、手术操作不规范、技术不娴熟或髋臼因素(如后缘缺乏)等.只有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熟练掌握各种手术的技巧,并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才能有效减少再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