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3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4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132篇
内科学   72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108篇
综合类   250篇
预防医学   73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98篇
  1篇
中国医学   124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参附注射液预处理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肝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麻醉前静滴地塞米松5 mg、参附1 ml/kg;Ⅱ组静滴5%葡萄糖250 ml)。于术前、术后1、3、5 d检测ALT、AST、ALP。结果:两组ALT、AST都升高,Ⅰ组上升幅度小、持续时间短,且在正常范围内。ALP变化不大。结论:地塞米松、参附预处理对LC患者肝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2.
阐述毛照海主任医师中医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学术思想和辨治经验。毛照海主任医师在临证中重视脏腑间相互关系影响;病证结合;从瘀论治;综合分析,权衡标本主次,辨证施治,全面调理,方获良效。  相似文献   
63.
放射诊疗相关的法规、标准和要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主要介绍与放射治疗相关的各种法规、标准和要求,并进行初步的分类,方便广大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查找阅读,更好地贯彻落实,确保放射诊疗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诊疗的质量。  相似文献   
64.
通过分析国内外网络学习评价的现状,针对目前网络教育中学习者参与答疑概率偏低、形成性评价不足,学习者自我评价依据和学习者间互评依据欠缺等问题,提出了构建悬挂式答疑系统,增加阶段性智能测评系统,以及基于Blog构建学习者自评和学习者间互评模块等改进措施,为网络学习评价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5.
丁丙诺啡术后患者自控镇痛应用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丁丙诺啡用于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效应和不良反应。方法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8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30—60岁,随机分为丁丙诺啡组(D组,n=60)和吗啡组(M组,n=20),术后接受PCA治疗。D组又进一步随机分为D1、D2和D3组,每组20例,分别用0.9mg、1.2mg和1.5mg丁丙诺啡加生理盐水至100ml,M组吗啡40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每组均以2ml/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分别于术后30min、6h、12h、18h、24h、36h和48h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疼痛程度。结果各组术后VAS评分镇痛的优良率都在85%以上,D2、D3组的镇痛优良率高于M组(P〈0.05或P〈0.01);各组不良反应依药物剂量不同而异,D1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M组。结论丁丙诺啡在镇痛治疗上有着很好的作用。0.9mg和1.2 mg丁丙诺啡镇痛效果可靠,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吗啡。  相似文献   
66.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诊治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原因及防治原则。方法对39例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道手术所致33例(84.6%),胃大部分切除术3例(7.7%),肝脏手术所致3例(7.7%)。损伤部位在胆总管24例(61.5%),肝总管4例(10.1%),肝总管与胆总管交界处7例(17.9%),左右肝管汇合部2例(5.1%),左右肝管各1例(共5.1%)。胆管完全性损伤19例(48.7%),部分性损伤20例(51.3%)。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处理。术中立即发现7例,采取直接修补或对端吻合,T管支撑引流术5例,直接置合适T管引流1例,胆总管与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效果满意。术后发现32例,行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9例,肝总管与十二指肠吻合6例,胆总管置管引流4例,胆总管缺损用空肠瓣修补术1例,拆除胆总管前后壁缝线2例。全组死亡2例,生存37例,33例获随访,疗效优良率为90.9%,疗效差的4例分别于术后3个月至4年再次作胆肠ROUX-EN-Y吻合术治愈。结论要警惕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发生,及早诊断,及早修复胆道的连续性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7.
SARS后股骨头坏死的证候特点及治疗方案优化研究(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SARS后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证候特点以及早期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最优方案,规范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辨证论治,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方法:按照循证医学的思想和DME(Design,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DME)的方法,设计《股骨头坏死辨证因子评分细则表》。收集120例SARS后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辨证因子,对证候因子进行主成分及聚类分析并归纳其证候特点。同时,将120例患者分为中医组40例和中西医结合组80例,分别进行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三个疗程后对比疗效。结果:早期关节局部的常见症状主要有关节疼痛、沉重、酸楚、作冷;而整体证候则以心悸、腰膝酸软、体倦乏力等为多见,主要体现为气虚、痰湿、血瘀三方面的证候特点。两组症状在治疗3月后明显好转,统计学上均有明显差异。但两组间改善程度和有效率没有统计学差异。影像疗效总体Ⅱ期疗效都较Ⅰ期好;组间比较,中医组Ⅰ期疗效比中西医结合组好,Ⅱ期疗效两组相仿。中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总疗效相仿,中医组有成本低的优势。结论:SARS后股骨头坏死早期证候因子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为痰湿、血瘀。“痰瘀互结”是反映该病病机权重最大的关键内容,是其病变过程中所具有的共性规律,是干预治疗的依据。早期按痰瘀阻络和经脉痹阻两型辨证论治,最能体现其证候的共性规律。“痰瘀同治”法是中医早期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总体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中医组成本低,早期治疗中医方案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68.
木香流气饮为调治气病的古方,通过验案介绍了应用此方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肝硬化腹水、胃肠功能紊乱、反流性食道炎的经验。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血清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在健康者与胃癌患者水平、胃癌患者手术前后endostatin水平的变化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 ISA)检测33例健康对照组及67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内皮抑素的水平。结果健康对照组血清endostatin水平为(32.4±10.4)μg/L,明显低于胃癌患者手术前血清endostatin的水平(49.9±14.3)μg/L,P值<0.01,胃癌患者手术后4周endostatin的水平(52.5±14.2)μg/L高于手术前endostatin的水平(P=0.016);Ⅲ+Ⅳ期胃癌患者endostatin水平明显高于Ⅰ+Ⅱ者,分别为(52.9±14.8)μg/L与(45.4±12.6)μg/L,P<0.01,lauren分型中弥漫型胃癌患者血清endostatin水平(53.4±12.3)μg/L)明显高于肠型(46.0±15.5)μg/L,P<0.05。血清endostatin水平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及局部血管浸润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手术前血清Endostatin低于平均值(49.9μg/L)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平均者(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手术前endostatin水平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清endostatin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并与胃癌TNM分期、L auren分型密切相关,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清endostatin水平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胃癌的生物学行为,也可作为预测肿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双羟基黄酮醇(3′,4′-Dihydroxyflavonol,DiOHF)对去势山羊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动态影响。方法雌性山羊经去势处理后,根据临再灌注前静脉用药的不同随机分为DiOHF(2 mg/kg)和赋形剂(VEH)治疗组(n=8/组),实验动物阻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1 h后施行持续四周的再灌注,左心室内压监测和心脏超声检查分别在实验开始前,再灌注2周和4周进行,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基准值相比,再灌注2周和4周后VEH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均显著增加(P<0.05);而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则显著减少(P<0.05),DiOHF治疗组不仅逆转了上述变化,而且左心室体积、左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的减少也明显低于VEH组(P<0.05)。此外,与VEH组(80.5±6.9)%相比,DiOHF组(46.2±11.2)%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缩小(P<0.05)。结论DiOHF治疗对去势山羊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重构具有明显的阻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