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5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彝族药伤益气雾剂中栀子苷透皮吸收的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伤益气雾剂中栀子苷透皮吸收的特点,探讨伤益气雾剂外用时栀子苷的透皮吸收的动力学。方法:利用体内外实验对栀子苷透皮量及其血药浓度进行测试观察。结果:无论体内体外试验均表明,给药后半小时栀子苷即可透过皮肤,在皮下组织中分布,同时血中也能明显测到栀子苷。其透出量具有累积增多的线性关系。结论:伤益气雾剂中栀子苷可明显透过皮肤,并在皮下组织及血液中分布。本实验为该药外用治疗相关病症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2.
目的:对吴茱萸的收缩血管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方法:吴茱萸提取物经透析袋(100D)处理后,对吴茱萸透析液(ED,>100D)进行了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结果:ED能够明显增加小鼠脑血流,并能够诱导大鼠胸主动脉环的收缩,且均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在苯肾上腺素收缩血管的基础上ED能够引起进一步的收缩反应。250mg·L-1 ED的血管收缩活性,其诱导血管收缩的程度是50mmol·L-1 KCl最大收缩的113%,是10μmol·L-1苯肾上腺素的78%,为20mmol·L-1咖啡因的183%。细胞表面α受体的拮抗剂酚妥拉明,能够明显抑制吴茱萸收缩血管活性,而β,M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普萘洛尔、阿托品和氯沙坦均未对ED的收缩血管活性带来影响。去除细胞外的钙离子或者使用L-型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尼卡地平可以显著地抑制ED的缩血管作用,而钙离子通道开放剂BAY-K8644和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吡那地尔对ED收缩血管作用也有一定影响。利用选择性受体抑制剂对ED可能的信号通路研究显示,使用肌球蛋白激酶(MLCK)抑制剂、RhoA抑制剂和三磷酸肌醇(IP3)受体抑制剂均可以抑制ED的活性,而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和胞外信号调...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利用IgG promoter-HepG2细胞对复方苦参注射液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致敏原的生产节点进行研究。方法:构建IgG启动子调控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转染入HepG2细胞,与常见致敏性物质(葛根素,卵白蛋白,LPS和伤寒菌疫苗)、复方苦参注射剂中使用到的辅料(NaOH,醋酸,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即吐温80和乙醇)和生产过程中关键节点样品(S1~S8)进行孵育,30 m in后拍照,图像分析软件统计细胞荧光强度变化。结果:IgG promoter-HepG2细胞对常见致敏性物质呈阳性反应。注射剂辅料中醋酸和吐温80有致敏性,生产过程8个样品中,2个样品有显著致敏性。结论:IgG promoter-HepG2细胞对常见致敏原反应敏感,特异性高,适用于中药注射剂中致敏原快速筛选,可实现对中药注射剂生产过程中致敏原的实时监控。  相似文献   
24.
目的 研究转IgG启动子调控GFP基因表达HepG2细胞激活过程中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Elisa法评价葛根素和LPS后诱导IgG启动子转基因细胞分泌IL-1β,IL-8,TNF-α和MCP-1蛋白量,qPCR法评价炎性相关因子和固有免疫相关因子的mRNA转录表达量.结果 和HepG2细胞相比,IgG启动子转基因细胞不增加炎性因子分泌和基因表达量,不激活固有免疫.葛根素不增加转基因细胞炎性因子分泌和基因表达量,不激活固有免疫系统.LPS激活固有免疫系统,显著升高IL-8,TNF-α和MCP-1分泌量.结论 IgG启动子转基因HepG2细胞可以作为评价Ⅱ型变态反应的特异性细胞模型,提示葛根素可以作为特异性激活IgG启动子的阳性对照品.  相似文献   
25.
 目的 建立测定巴西苏木红素与血浆结合率的平衡透析方法,并测定其体外与血浆总物质及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率。方法 采用平衡透析法测定巴西苏木红素与血浆总物质及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率,采用HPLC测定各成分的血药浓度及游离药物浓度,生物样品用乙酸乙酯液萃取的方法。 结果 在低、中、高3种浓度下,巴西苏木红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率为38.5%~50.8%,与大鼠血浆总物质的结合率为86.2%~97.3%。结论 巴西苏木红素与大鼠血浆有较高的结合率,血浆中的磷脂部分可能为参与两者之间结合的主要物质。  相似文献   
26.
本文报道曲克芦丁注射液规格改变后,在高温、高湿及光照条件下放置,考察其外观、含量、PH值及其他羟乙基芦丁衍生物,结果表明本品的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27.
目的:对小劈碱(BBR)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的分子靶点进行探讨。方法:鉴于BBR对DNA结合的偏好性,本文从基因转录表达水平对BBR的大肠杆菌生长抑制作用靶点进行实验研究。结果:BBR对于大肠杆菌基因上游调控元件UP element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在此元件地转录起始区含有TATA碱基序列。进一步对启动子上游含有UP element调控元件的基因sulA、recA、16S和启动子上游不含UP element调控元件的基因lpxC、secG、mutT的mRNA表达比较表明,BBR抑制sulA、recA、16S的表达,对lpxC、secG、mutT无明显作用,提示TATA序列是BBR的作用靶点。结论:本结果对从基因转录水平探讨BBR抑菌作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8.
目的 通过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评估早期重症肝病患者血浆置换前后肝储备功能的变化,判断血浆置换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0例,均给予药物和支持治疗,治疗组同时行血浆置换,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时行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记录40 min前代谢速率峰值(MVmax40)、40 min 13CO<,2>累积呼出丰度(CUM40)和120 min 13CO<,2>累积呼出丰度(CUM120),同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血清ALT和总胆红素(TBiL)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MVmax40分别为(6.46±1.17)%与(8.04±2.93)%,CUM40分别为(3.00±0.66)%与(3.77±1.47)%,CUM120分别为(6.93±1.36)%与(8.97±3.51)%,PTA分别为(34.6±2.5)%与(45.5±12.9)%,ALT分别为(538.1±136.4)U/L与(314.2±213.3)U/L,TBiL分别为(401.2±62.6)μmol/L与(218.3±160.5)μmol/L;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MVmax40(t=4.679)、CUM40(t=4.752)、CUM120(t=5.048)及PTA(t=5.413)显著提高(P均<0.01);ALT(t=6.208)和TBiL(t=7.413)显著降低(P均<0.01);治疗组治疗后较时照组[MVmax40(6.47±2.43)%,CUM40(2.99±1.21)%,CUM120(6.98±2.67)%,PTA(33.8±9.3)%.AIJT(496.9±222.2)U/L,TBiL(374.5±170.1) μmol/L]更有效升高MVmax40(t=2.260)、CUM40(t=2.247)、CUM120(t=2.476)及PTA(t=4.017),降低ALT(t=3.250)和TBiL(t=3.658,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25/30),对照组为43.3%(13/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35,P<0.01).结论早期重症肝病患者血浆置换后肝储备功能有显著改善,血浆置换是治疗早期重症肝病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太子参多糖(总多糖)、葛根淫羊藿总黄酮(总黄酮)及其复合物对小鼠脑蛋白质组学的影响,探讨其神经细胞网络调控的潜在机理。方法 给正常小鼠分别灌胃太子参多糖(400 mg·kg-1)、葛根淫羊藿总黄酮(400 mg·kg-1)及其二者复合物(800 mg·kg-1),连续给药7 天,第7 天最后1次给药后1 h,处死动物,取脑。提取蛋白,利用LC/MS-MS测试蛋白表达的变化。通过DAVID数据库分析变化蛋白的功能及信号通路,STRING数据库分析变化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网络关系。结果 在所测试的5567个蛋白中,以上调蛋白占比较高,其中主要是线粒体的基因受到调控。总多糖、总黄酮及其复合物都上调的蛋白有8个,作用于线粒体的不同环节,提示该复合物抗抑郁作用的靶点主要在线粒体。太子参多糖的调控线粒体相关蛋白的作用揭示了其潜在的神经精神方面的药理作用。除此,还发现各有效部位调控蛋白的数量明显多于复合物,提示药物复合作用的复杂性。结论 总多糖、总黄酮及其复合物可以作用于脑神经元,并且主要以线粒体为主要靶点。该研究为相关中药调控神经精神功能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蛋白线索及其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0.
急性铅中毒误诊为急性重症肝炎1例张新民,王玉刚(滨州新华印刷厂医务室,256606滨州地区人民医院传染科)关键词急性铅中毒;急性重症肝炎;误诊;病例报告患儿男,5岁。1994年3月18号晚,因食用报纸包过的肉丸子,当晚即头痛、发烧、烦燥不安。立即到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