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13篇
综合类   19篇
肿瘤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联合应用bFGF和ATP对体外培养乳鼠脊髓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联合使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和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2phosphate,ATP)对体外培养的乳鼠脊髓神经元的作用。方法将不同的干预物加入培养基,分为bFGF组,ATP组,ATP bFGF组以及单纯对照组。相差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测量细胞突起的长度;用MTT法测定培养细胞的存活率。结果(1)细胞突起长度:实验各组神经元轴突的长度均长于对照组(P<0.01)。接种48h和96h后,ATP bFGF组细胞突起长度明显长于ATP组(t=6.576、7.032,P<0.01);ATP bFGF组与bFGF组相比无差异(t=2.543、3.195,P>0.05);bFGF组细胞突起长度明显长于ATP组(t=6.245、8.026,P<0.01)。(2)比较MTT值:实验各组的灰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ATP bFGF组的灰度明显大于ATP组(t=6.053,P<0.01)。ATP bFGF组的灰度明显大于bFGF组(t=4.971,P<0.01)。bFGF组与ATP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ATP、bFGF对于体外培养的脊髓神经元的存活均有较强的维持作用,并能促进轴突生长;两者联合使用作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苏拉明对细胞外ATP的轴突化学性诱向作用的影响。 方法 选用SD雌性大鼠 10只 ,制作成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 ,将“Y”形硅胶管单臂一侧与坐骨神经近断端行套入缝合。“Y”形硅胶管的两管臂远端用无损伤线交叉或平行缝合封闭 ,以区别实验侧和对照侧。与左侧坐骨神经套入缝合的硅胶管两壁内分别注入 1mmol/LATP、生理盐水 10 μl和 1mmol/LATP加 0 2mg/ml苏拉明 10μl;与右侧坐骨神经套入缝合的硅胶管硅胶管两壁内分别注入生理盐水 10 μl和 0 2mg/ml苏拉明 10μl。术后 8周取标本进行肉眼、光镜、电镜及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和检测再生神经的形态、有髓纤维的数目、形态、髓鞘厚度等。 结果 含ATP组再生神经干内有髓纤维的数目 (2 2 46± 2 2 2 )明显多于含生理盐水组 (10 61± 161) ,后者又明显多于含苏拉明组 (2 66± 84)。ATP受体非特异性拮抗剂苏拉明能完全阻断细胞外ATP对外周神经再生轴突的诱向作用。单纯的苏拉明对再生轴突也具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 结论 细胞外ATP通过受体介导外周神经再生轴突的诱向作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研究骨肉瘤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与CD105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人骨肉瘤中COX-2和CD105的表达,并计算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同时对预后进行COX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COX-2在骨肉瘤中表达阳性率为77.5 %,COX-2的表达与外科分期和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P<0.05);外科分期的I期与Ⅱb期、Ⅲ期间的MVD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期与Ⅱa期、Ⅱa期与Ⅱb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的骨肉瘤其MVD值高于未转移组,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表达与MVD值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Enneking外科分期、COX-2表达及是否发生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OX-2在骨肉瘤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其高表达可能促进了骨肉瘤新生血管的生成。COX-2和CD105标记的MVD可以作为骨肉瘤外科分期和是否发生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一次性全椎板减压椎管成形并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术治疗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成人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共64例,71个,均行一次性全椎板减压椎管成形并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小肿瘤及大肿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快,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术前,且远期疗效优于近期疗效;巨大肿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慢,近期疗效并不优于术前,但远期疗效优于术前.结论 一次性全椎板减压椎管成形并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术是治疗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的良好方法,尤其适用于大肿瘤和巨大肿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A转运系统的竞争性抑制剂MeAIB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疼痛抑制的作用,阐述A转运系统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之间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体重200~230g,采用结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随机分为七组(n=6):对照组(C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假手术组(S组)仅穿线不结扎;磷酸缓冲盐(PBS)组(P组)模型制备成功后鞘内注射PBS 50μl,MeAIB1组(M1组)、MeAIB2组(M2组)、MeAIB3组(M3组)和MeAIB4组(M4组)分别鞘内注射0.1、0.3、0.5、0.7mmol/L MeAIB 50μl。于结扎前1周(T0)、结扎后4d(T1)、注射MeAIB后15min(T2)、1.5h(T3)、3h(T4)时测定机械痛阈值、热刺激抬腿潜伏时间和持续时间、冷刺激反应频率。七组大鼠T0、T1时处理同前,于T2时处死,取L4~L6段脊髓,测定脊髓背角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和Glutamine(GFAP/Gln)共表达以及神经元核抗体(NeuN)和Glutamine(NeuN/Gln)共表达的改变。结果 (1)机械刺激:与T1时比较,T2时M1组、M2组、M3组和M4组机械性痛敏阈值明显升高(P0.05)。与T2时比较,T3和T4时M1组、M2组、M3组和M4组机械性痛敏阈值明显降低(P0.05)。(2)热刺激和冷刺激:与P组比较,不同时点各实验组大鼠热刺激持续时间和冷刺激反应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免疫荧光染色:与P组比较,M2组、M3组和M4组NeuN/Gln共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下降(P0.01);与M1组比较,M2组、M3组和M4组NeuN/Gln共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下降(P0.05)。结论鞘内注射MeAIB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具有明显的镇痛效应,A转运系统的激活可能参与了大鼠SNI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短程化疗联合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采用短程化疗、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及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术治疗7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结果 70例均获随访,时间1~5(3.5±0.8)年。患者神经症状得到改善,植骨骨性融合,后凸畸形矫正较满意。结论短程化疗联合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及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术,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病椎的融合、脊柱稳定性的重建等方面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骨折术后早期感染导致内固定装置外露的效果。方法对14例骨折术后早期感染导致内固定外露患者,在保留内固定装置的情况下进行VSD治疗。结果 14例均获随访,时间2~52个月。患者创面均完全愈合,内固定装置无松动,全身及局部无感染表现,功能恢复均良好。结论感染等原因导致的术后内固定装置外露应用VSD治疗,可在保留内固定装置的同时愈合创面,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总结USS钉棒系统对骨折复位、椎体高度恢复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寻求胸腰椎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对60例不同类型的胸腰椎骨折,术后摄X线片观察椎体恢复程度,对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60例随访12~36个月,术后椎体高度全部恢复;椎体后移、旋转、脱位得到矫正;Cobb角恢复正常.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法评估,除2例A级未恢复外,其余均恢复良好.结论 采用USS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独特的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检测二萜类化合物冬凌草甲素联合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冬凌草甲素(20、40和60μmol/L)和塞来昔布(25、50和100μmol/L)单药和联合处理12和24 h后MG-63细胞的增殖抑制率;FCM法检测冬凌草甲素(40μmol/L)和塞来昔布(50μmol/L)单药和联合干预MG-63细胞后的凋亡率,并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对Cox-2以及凋亡调节因子[B细胞性淋巴瘤-2(B 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生存素(survivin)]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的冬凌草甲素和塞来昔布单药和联合干预后,MG-63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P值均<0.05),呈剂量依赖性,且在低剂量和中剂量时两药有协同作用。冬凌草甲素和塞来昔布联合用药组较空白对照组和各单药组细胞的凋亡率增加(P值均<0.05)。联合用药组中Cox-2、Bcl-2和survivin m 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和各单药组明显下调(P值均<0.05),而Bax m 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值均<0.05)。结论 :冬凌草甲素联合塞来昔布可协同抑制MG-63细胞,这一过程可能与Cox-2的表达受到抑制和凋亡调节因子表达水平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通过制备硫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免疫抗结核人工骨,治疗兔免疫骨结核,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免疫抗结核骨实际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明胶和聚己内酯复合包裹法制备硫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抗结核人工骨;通过注射结核因子建立兔右侧股骨免疫骨结核模型,对骨结核模型进行病灶清除术,在缺损部位植入硫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抗结核免疫人工骨,并在术后7、14、28 d检测抗结核药血药浓度;术后第4、12周,光镜下观察骨修复情况。结果:成功制备硫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抗结核骨,电子显微镜下免疫人工骨空隙基本均匀,抗结核药物分散在空隙之间。成功建立兔股骨结核模型,并形成骨结核空洞;术后28 d治疗组还维持一定的抗结核药血药浓度;术后4周结核骨治疗组患处软骨细胞增殖活跃,并出现骨性愈合;术后12周,治疗组缺损愈合完全,缺损已被抗结核人工骨诱导的骨组织修复;对照组骨损也出现愈合,但骨质愈合弱。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显示,术后12周,形成的破骨细胞的体积和数量减少,对照组的破骨数量多于治疗组。ELISA结果显示,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8、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均降低。结论:硫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免疫抗结核骨能够有效地治疗兔免疫骨结核,并保持一段时间的血药浓度,成骨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