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针刀松解法改善膝骨关节炎疼痛症状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针刀松解法缓解膝骨关节炎疼痛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8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入针刀组和电针组,每组各90例,分别给予针刀松解法和电针干预,共3周。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法评价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6月随访时行走疼痛和上下楼梯疼痛的疗效,同时评价治疗期间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后和随访时行走疼痛和上下楼梯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和随访时ADL评分与治疗前的差值,针刀组在两个时间点的行走疼痛和上下楼梯疼痛评分差值均大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及随访时疗效等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刀组的疗效优于电针组。[结论]针刀松解法对缓解膝骨关节炎疼痛症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手法治疗早期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髌股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六步理筋手法治疗和电针治疗,结合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比较治疗前后及半年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和临床疗效评分。结果:六步手法和电针治疗均能有效缓解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症状,其中手法治疗要优于电针组。结论:六步理筋手法治疗早期髌股关节炎疗效满意,且远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对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凝血指标及血浆蛋白的影响,探讨其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机理。方法将60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4100IU皮下注射,每日1次,共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3天即开始口服益气活血中药,每日1剂至术后2周。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术晨、术后抽取静脉血测定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蛋白S、蛋白C,观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同时记录术后引流量。结果治疗组术后FIB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术晨和术后FIB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两组患者各时间点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蛋白C术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蛋白S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对照组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两组术后平均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可以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FIB、激活蛋白C有关。  相似文献   
24.
"裹帘"法始见于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书中记载"裹帘,以白布为之。因患处不宜他器,只宜布缠,始为得法,故名裹帘"。温建民教授应用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外翻,截骨矫形术后以基于"裹帘"法理念设计的"8"字绷带和分趾垫外固定,经过对近3万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只要截骨方向及固定正确,就不会发生截骨端骨质不愈合,临床疗效显著。该固定方法符合"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弹性固定"的骨折治疗理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5.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对生产工艺流程中所产生的二甲苯有毒气体,由于它不是高架点源排放。因此,我们采用面源公式对二甲苯进行预测。 1 面源公式面源预测采用等效点源法,其公式如下:C=(Q/x∪(L/4.3+SY)SZ)exp〔- 1/2(r~2/(L/4.3+SY)~2+H~2/SZ~2)〕 2 源强公式其公式如下:Q=W×C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拇外翻拇趾内侧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特征,探讨拇外翻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123例(235足)拇外翻患者手术后取出的完整拇趾第1跖骨头内侧骨组织及其附着的软组织,常规HE染色,总结病理学变化特点。结果:拇外翻内侧骨赘及其附着软组织的主要病理学变化,包括肌腱与关节囊附着点退行性变和结缔组织增生,骨膜的反应性增生,皮质骨下骨小梁减少,皮质骨和骨膜及其肌腱附着点软骨化,皮质骨表面成骨和破骨反应。结论:拇外翻第1跖骨头内侧组织呈现以修复为主的广泛性慢性炎症反应表现。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观察钩刀(钩形针刀)松解法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门诊诊断为狭窄性腱鞘炎Ⅱ、Ⅲ期患者60例,其中女44例,男16例;年龄34~69岁,平均56岁;病程1个月~1年,平均3个月。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钩刀松解法,对照组采用封闭疗法治疗。6个月后随访,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患指的活动痛、压痛、牵拉痛、屈指抗阻力痛情况,疼痛程度采用11点数字等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进行量化。结果:两组患者症状均改善,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患指活动痛、压痛、牵拉痛、屈指抗阻力痛的改善好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钩刀松解法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疗效肯定、微创、安全。  相似文献   
29.
目的评价针刀松解法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的影响,探讨其治疗KOA的机理。方法 18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和电针组,每组90例,分别给予针刀松解法和电针干预,共3周。采用JZL-Ⅱ软组织张力计垂直于触诊压痛最痛点皮肤平面,测出该点的500 g压力位移与组织能量吸收比,比较2组治疗前后及随访6个月时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及随访时500 g压力位移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0.01),2组治疗后和随访时与治疗前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组织能量吸收比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而电针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刀组随访时与治疗前差值显著大于电针组(P〈0.05)。结论针刀松解法不仅能够使关节周围软组织刚度增高,且能增强其变形能力,从而恢复关节的力学平衡,这可能是针刀治疗KOA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0.
微创截骨治疗(足母)外翻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微创截骨治疗(足母)外翻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996年2月至1999年5月在我院行微创截骨治疗的(足母)外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79例(150足)获得5年以上随访,男6例(10足),女73例(140足);年龄13~75岁,平均47岁.术后随访5.3~13.2年,平均7.5年.观察手术前、后(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s,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s,IMA),胫侧籽骨位置(tibial sesamoid bone position,TSP),(足母)趾-跖趾-趾间关节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第一跖趾关节活动度和第二、三跖骨头下胼胝体(肼胝痛)等指标.根据温建民等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2001年)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临床疗效评价优56足,占37.3%;良88足,占58.7%;差6足,占4.0%;优良率为96.0%(144/150).术后AOFAS评分为60~100分,平均(84.20±4.32)分.HVA较术前矫正20.97°;IMA较术前矫正4.95°;TSP较术前矫正1.22;第一跖趾关节活动度减少0.67°.术前合并有跖骨头下疼痛97足,占64.7%.术后疼痛消失35足(23.3%),疼痛改善54足(36.0%),疼痛无改善(或加重)8足(5.3%).结论 微创截骨治疗(足母)外翻方法简单、并发症少、远期疗效肯定,是治疗(足母)外翻的一种较好的、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