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异位骨化常见于髋关节,其发生率可高达53%[1].但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异位骨化国内则鲜见文献报导.  相似文献   
92.
目的 观察治疗前后中度氟骨症患者的肘、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数,评价郭氏马钱汤对中度氟骨症患者肘、膝关节届伸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54例中度氟骨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郭氏马钱汤治疗,8周后改服骨康宁胶囊;对照组采用空白安慰剂,8周后改服骨康宁胶囊安慰剂.结果 治疗结束时两组肘关节的屈伸功能改善明显,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膝关节的屈伸功能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周随访时肘、膝关节的屈伸功能均明显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郭氏马钱汤可改善中度氟骨症患者的肘、膝关节属伸功能.  相似文献   
93.
目的:通过对拇外翻足足弓的X线指标与足底压力指标的检测,分析拇趾外翻角的变化与足弓X线测量指标变化及足底压力变化的相关性,探讨拇外翻足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治疗的254例(477足)拇外翻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第2跖骨头下疼痛及年龄的情况,把所有拇外翻足按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的有无分为两组(疼痛组和无痛组),分别测量各组负重位拇外翻足拇趾外翻角(hallux abductor valgus angle,HAVA),第1、2跖骨间角(the inter-metatarsal angle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metatarsals,IMA1-2),第1、5跖骨间角(the inter-metatarsal angle between the first and fifth metatarsals,IMA1-5),内弓顶角、前弓顶角及第1、2跖骨头的相对长度,检测步态中第2跖骨头下峰压强、冲量、触地时间百分比等压力的情况。运用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拇外翻足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的影响因素。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示HAVA分别与各测量指标的IMA1-2、IMA1-5、内弓顶角、前弓顶角、第2跖骨触地时间百分比呈相关性(P0.05,r=0.647、0.553、0.127、-0.165、0.15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的影响因素为HAVA、第2跖骨相对长度、第2跖骨头触地时间百分比(P0.05,ORj=1.030,1.069,1.060)。结论:拇外翻角的增大导致了拇外翻足足弓塌陷,使步态中第2跖骨头负重的时间延长,从而导致了第2跖头下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并评价跖痛症依据X线分度制定的治疗方案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3-10—2015-08根据跖痛症的分度标准确定手术方案,采用微创截骨跖骨头抬高术(A组)、Weil截骨术(B组)、跖骨近端截骨短缩内固定术(C组)、跖骨截骨短缩内固定加跖趾关节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D组)4种术式治疗跖痛症49例(66足/120跖骨),手术前、后测量责任跖骨头下胼胝体大小、跖趾关节活动度、ACFAS评分、VAS评分以及步态周期中责任跖骨头下最大压力、最大压强及冲量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4个月。4种术式术后责任跖骨头下胼胝痛消失或明显减轻者96.7%。4组手术前后VAS评分、ACF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前后跖趾关节活动度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3组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手术前后相应跖骨头下最大压强、最大压力及冲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转移性跖痛症7例(跖骨),占5.83%;有8例(跖骨)出现截骨端延迟愈合,占6.67%;无截骨不愈合。结论根据跖痛症分度标准确定的治疗方案,可显著减轻疼痛症状,疗效确切,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坶外翻微创技术对第1跖趾关节籽骨的复位情况。方法通过观察33例(60足)足母外翻(HAV)患者经微创技术(中西医结合微创跨外翻矫正术)治疗前及术后12周X线,包括躅外翻角(第1跖骨中轴线与近节趾骨中轴线之夹角,HAVA),第1、2跖骨间角(IMA),胫侧籽骨位置的变化,来观察微创技术对第1跖趾关节籽骨的复位情况。结果经过微创手术后,HAVA平均减小20.55°,跖骨间角平均减少4.394°。籽骨复位总有效率98.33%。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程度HAV的籽骨位置有改善作用,但不同等级之间改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蹰外翻微创技术对第1跖趾关节籽骨复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6.
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Freiberg病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晚期Freiberg病近期疗效.方法: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应用Swanson人工关节假体实施跖趾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晚期Freiberg病13例(18足),其中男1例(1足),女12例(17足).合并蹲外翻12例(17足),创伤性关节炎1例(1足).病变均为第2跖趾关节.X线参照Smillie分期,所有惠足均为晚期,其中4期11足,5期7足.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疼痛、行走、穿鞋及跖趾关节活动度等进行临床评价.随访时间3~17个月,平均11.3个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关节疼痛明显改善,活动度改善.术前AOFAS评分平均为(50.06±9.59)分,术后平均为(77.50±4.99)分,术后与术前AOF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Freiberg痛近期疗效满意,能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及疼痛,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97.
目的:观察中医骨折三期治疗在骨折愈合中VEGF与BMP-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合理性。方法:家兔建立骨折模型(n=132),随机抽6只为对准组,其余分为三期组、一期组、模型对照组(n=42)。每组分为3、6、9、14、28、42、56d(n=6)。并进行取材,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分析。结果:各组术后骨折端两因子表达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MOD)值:三期组>一期组>模型组(P<0.05)。结论:中药治疗能显著促进骨折愈合中VEGF与BMP-2表达,三期较强,骨折分期治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8.
(足,母)外翻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生物力学定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跖骨头下压力变化与蹰外翻合并跖骨头下疼痛的关系,并对引起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跖骨头下压力进行定量分析。方法采用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生物力学实验室研制的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58名正常人(116足),32例(45足)拇外翻单纯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患者,56例(102足)拇外翻无足底疼痛患者进行足底压力测试,将三组跖骨头下压力进行比较。采用病例一对照设计,研究压力与疼痛的关系,并对引起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压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蹲外翻单纯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组分别与拇外翻无足底疼痛组及正常组比较,第二跖骨头下压力均明显增高(均P〈0.05);(2)第二跖骨头下压力高于正常组与第二跖骨头下压力不高于正常组比较,疼痛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OR〉3,OR95%CI〉1);(3)拇外翻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组第二跖骨头下压力占体重的5.20%-7.29%。结论跖骨头下压力异常增高是跖骨头下疼痛的危险因素,第二跖骨头下压力超过体重的5.20%,极易出现跖骨头下疼痛。  相似文献   
99.
关于“桡骨头”及“桡骨小头”规范用词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桑志成  左建刚 《中国骨伤》2012,25(7):621-622
近年来,经常在查看肘部创伤的文献时,发现桡骨头与桡骨小头两名词混用的情况[1-2]。这两个名词到底有无区别?二者是指桡骨上的一个部位还是不同部位?若二者无区别,为什么严谨的科研写作,会用两个名词来表述同一种意思呢?于是笔者钩沉二者在文献中引用的进展。现行《系统解剖学》教材[3]中对桡骨头的定义是"上端膨大称桡骨头,头上面的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周围的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相关节"。早期文献[4]定义桡骨头较明确,以"桡骨Theradius"条目下引出"上端分头颈粗隆三部分:头为圆柱形,上有凹关节面以接肱骨小头,四周有关节面,内份较阔以接尺骨之桡骨切迹,余份较窄,绕以环状韧带";而记载有"桡  相似文献   
100.
最近,张大妈多年的老毛病——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又犯了,她常抱怨无法蹲起,尤其是上下楼梯无力,甚至不能;往往在站起的一霎那最为不适,活动一段时间后逐渐好转;而活动或站立太久,又会再次疼痛。张大妈来看我的门诊,问我,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究竟怎么治?骨关节炎是老年人常见疾病。目前,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主要采取休息、功能锻炼、药物、中医中药(包括中药内服外用、手法、小针刀等)、理疗、支具、关节腔注射、手术等。基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