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银  郑遂玲  杨跃杰 《医学争鸣》2004,25(10):960-960
1临床资料2004-01一次性收治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患者15(男9,女6)例,年龄12~48(平均27~14) 岁. 均于误食后10 min~2 h首先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胃肠道刺激症状,随后出现不同程度头晕、倦怠,以及口唇、面部、甲床不同程度的紫绀,其中4例出现心悸、胸闷,3例呼吸急促,2例血压降低,1例抽搐. 6例血红蛋白偏低(80~100.5 g/L),4例血氧饱和度降低(86%~93%),3例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动过速、ST段下降. 7例迅速用温清水彻底洗胃,8例给以催吐(本组病例出现症状后均及时来院). 同时应用10 g/L亚甲兰1~2 mg/kg加入250 g/L葡萄糖液20~40 mL缓慢10~15 min静脉推注,经1~2 h后症状无缓解者可重复用药1次;50 g/L葡萄糖液500 mL加维生素C 3~4 g静脉点滴; 应用辅酶A,细胞色素C,维生素等营养心肌药物;发生抽搐者给予镇静剂安定,血压下降者应用升压药物,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经积极抢救治疗,15例患者均在入院24 h内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22.
目的:通过对154例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分析,探讨有关治疗方案及选择使用不同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常规中西医结合保肝、退黄、抗病毒、支持、对症等治疗,部分病例应用人工肝治疗。结果:15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总有效率64.3%,在院病死率1.3%,无效率34.4%;治疗前后自身对比,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抗病毒药物当中恩替卡韦及拉米夫定组有效率较高。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中期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选择单一快速起效的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可能会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23.
于海波  杨慧银  王立福 《中医杂志》2003,44(11):850-850,874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41岁,已婚。因“发现HBsAg阳性4年余,乏力、纳差1月余”于2002年2月19日入院。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辨证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开放平行对照法对177例CHB患者在中医辨证基础上,测定外周血HBVDNA基因型,观察其与辨证分型、肝炎诊断分度等指标的关联性。结果 (1)HBVDNA基因型分布特点:B型31例(17.51%),C型131例(74.01%),B/C型11例(6.21%),D型1例(0.56%),未测出3例(1.69%);C基因型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P0.01)。(2)中医证型分布特点:肝郁脾虚型98例(55.37%),肝肾阴虚型6例(3.39%),脾肾阳虚型2例(1.13%),湿热中阻型12例(6.78%),瘀血阻络型59例(33.33%)。诊断为重度的32例CHB患者中,瘀血阻络型16例(50.00%),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瘀血阻络型患者HBeAg阴性率为62.71%(37/59)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0),提示有血瘀表现的患者肝脏炎症损害较重,炎症反应同时清除了部分病毒。(3)瘀血阻络型有CHB家族史者42.37%(25/59),与肝郁脾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基因C型明显高于其他型;瘀血阻络型的CHB患者肝脏损伤较重;HBV基因型与CHB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但瘀血阻络型有CHB家族史者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5.
北京市海淀区涂阳肺结核病例状况分析(1998—2006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1998—2006年海淀区涂阳肺结核病例发病状况及治疗转归。方法 分析1998—2006年门诊发现并登记确诊的初治涂阳与复治涂阳病例。结果 1998—2006年共发现涂阳病例603例,涂阳新登记率由1998年的2.19/10万上升至2006年的3.56/10万。其中初治涂阳537例,复治涂阳66例,初治涂阳男女之比为2.0:1,年龄集中在15~35岁。初治涂阳与复治涂阳平均治愈率分别为85.1%和75.8%。结论 政府承诺及认真贯彻执行DOTS策略是做好结防工作的关键。海淀区结防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加强涂阳病例的发现及监督化疗管理质量,改进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涂阳新登记率及治愈率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26.
中药注射剂作为现代中药新剂型,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等特点.但随着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日益增多,成为掣肘中药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系统虽然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但由于中药成分的特殊性,注射剂更为多类化合物的混杂,其药物相互作用及配伍研究欠完善,故目前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在涉及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联合用药方面相对薄弱.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负性情绪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疲劳状况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有负性情绪组和无负性情绪组,采用疲劳自评量表(FSAS)对两组患者的疲劳状况进行量化评定,并运用统计软件对该量表中的躯体疲劳、精神疲劳、总体疲劳、疲劳后果、疲劳的情境性、睡眠/休息不能缓解疲劳6个因子分值进行组间的比较及分析。[结果]除疲劳的情境性、睡眠/休息不能缓解疲劳2个因子以外,有负性情绪组患者的躯体疲劳、精神疲劳、疲劳后果、总体疲劳的得分均高于无负性情绪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负性情绪对患者的疲劳状况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目的通过对214例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疗效以及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包括保肝、退黄、抗病毒、对症支持及中医辩证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4例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63.1%,无效率36.9%;治疗前后自身对比,TBil、DBil、ALT、AST、PAT、Chol、TG、HBV DNA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抗病毒药物使用、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和治疗后重型肝炎分期为预后的强影响因素(P〈0.05)。抗病毒药物中恩替卡韦组及拉米夫定组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中期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合并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的患者预后较差,选择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可能会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29.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22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22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机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包括保肝、退黄、抗病毒、对症支持及中医辨证治疗,总结不同分期的疗效,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44.3%;其中早期有效率80.0%,中期有效率50.4%,晚期有效率仅为10.0%。总胆红素、胆碱酯酶、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并发症、病情分期等指标均是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治疗有效率低,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在早中期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通过中药有效控制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是重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的FibroScan检测值(FS值)与面部色泽变化的相关性,为中医望色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机分析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08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划分为代偿期69例,失代偿期39例。运用《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分别收集两期患者的面色、FS值等,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结果 108例肝炎肝硬化患者,FS值最小值4.1KPa,最大值75KPa,平均(24.07±18.43)KPa,其中代偿期(16.18±10.06)KPa,失代偿期(38.03±21.50)KPa,两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108例肝炎肝硬化患者正常面色、面红、淡黑、淡黄、淡白、淡青色在代偿期出现比例较高,黝黑、黄黑、青黑色在失代偿期出现比例较高;不同面色的F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色晦暗程度与FS值变化进行分析,发现面色晦暗程度越重,FS值越来越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FS值与面部色泽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面色越黑或色泽越暗,FS值越高,而且面色黑在肝硬化多提示血瘀,说明肝硬化病情越重,血瘀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