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0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肺痿中医证治用药的功效归属、性味和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肺痿的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提供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肺痿证治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归类,并分别查出其性、味、归经,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章26篇,用药计135种,533次,所涉功效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补气、化痰、补阴,占到了总频次的53%;所涉药性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温、平,占到总频次的59%;所涉药味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甘、苦,占到了总频次的72%;所涉归经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肺、脾、胃经,占到了总频次的72%.结论:肺痿在中医治疗时应该注意补气、化痰、补阴等药物的合理应用,以温、平为主,在治疗肺本脏之外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证候要素的提取,总结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哮喘证候开展调查研究,按照现有哮喘证候诊断标准,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应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哮喘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二次录入核对,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证候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次分析。结果:哮喘发作期出现频次前三位的病性要素是痰、阳虚和寒;病位要素是肺、表和心。结论:哮喘发作期证候病位主要涉及肺、表、心;病性要素以痰、阳虚、寒为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33.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脏腑虚损COPD患者及健康正常对照组不同俞穴(肺俞、脾俞、肾俞)及督脉的体表温度,发现COPD患者俞穴体表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为COPD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纳入COPD稳定期患者148例,其中肺气虚证患者39例,肺脾两虚证者46例,肺肾(肺脾肾)虚证者63例,健康对照组患者49例,采用DT-9875红外热像仪测定各组患者的肺、脾、肾俞及督脉的体表温度,比较各组之间不同俞穴及督脉体表温度差异,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COPD患者各俞穴体表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将COPD患者肺、脾、肾俞穴体表温度及督脉平均温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COPD组肺、脾、肾俞及督脉平均温度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②将COPD组患者按照中医脏腑虚损分组后比较不同脏腑虚损COP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肺、脾、肾俞及督脉体表温度差异,结果发现肺气虚组、肺脾两虚组、肺肾(肺脾肾)虚组肺、脾、肾俞及督脉平均温度均显著低于健康正常组,而各脏腑虚损组之间未发现显著差异性,但肺俞及督脉皮肤温度有随 着脏腑虚损程度加重而逐渐降低的趋势。③肺俞部位皮肤温度与患者的吸烟指数、近1年急性加重次数、mMRC评分、CAT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脾俞部位皮肤温度与患者的吸烟指数、mMR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肾俞部位皮肤温度与mMR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督脉平均温度与吸烟指数、mMR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FEV1%、 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结论:COPD患者肺、脾、肾俞穴及督脉体表温度较健康正常人均显著降低,且温度变化与肺功能、吸烟、症状评分具有相关性,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疾病的严重程度,同时为中医治疗(外治法)稳定期COPD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4.
目的:对305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分析总结发作期哮喘患者伴焦虑抑郁与"肝郁"的相关性。方法:调查发作期哮喘患者一般资料、发作诱因、肺功能检查、分级、分期、主要临床症状、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同时给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24项)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4项)测评,中医证型等内容。结果:哮喘伴焦虑抑郁女性患者居多,哮喘伴焦虑抑郁合并肝郁较哮喘不伴有焦虑抑郁合并肝郁的比例增多,且病程越长焦虑抑郁的程度越重。结论:支气管哮喘伴焦虑抑郁与肝郁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维药神香草对COPD 小鼠Th1/Th2 和Th17/Treg 平衡的影响,探讨神香草治疗COPD 的免疫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前期熏烟法建立COPD 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组、神香草高、中、低剂量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FN-酌、IL-4、IL-17 及IL-10 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OPD 模型组小鼠血清IL-4、IL-17 水平明显升高(P<0.05),IFN-γ、IL-10 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神香草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小鼠血清IL-4、IL-17 水平明显降低,IFN-γ和IL-10 水平明显升高。相关性分析表明IFN-γ与IL-4,IL-17 与IL-10 都呈负相关。结论:神香草在纠正Th1/Th2 和Th17/Treg 失衡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为代表的乌鲁木齐地区中医就诊慢阻肺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为新疆特点的慢阻肺中医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该院呼吸科患者2009年慢阻肺就诊患者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的系统调查,统计其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结果:在该院就诊的慢阻肺患者中医证型以痰浊阻肺、痰瘀互结、痰热蕴肺、肺肾气虚等为主,燥邪犯肺、阴虚肺燥、风寒袭肺等排序紧随其后,累计频次占到了4.79%.结论:慢阻肺除了体现疾病自身发展规律的共性证型之外,还可以受到当地气候、饮食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继而使得某证所占比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探讨清肺化痰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将64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平喘、必要时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清肺化痰汤中药颗粒剂,连续治疗7 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咳嗽、咯痰、喘息、气短、自汗、哮鸣音、神疲懒言、食少纳呆、食后腹胀等症状变化及临床总体疗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分化簇4~+分化簇25~+叉头状转录因子P3~+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Treg细胞)、辅助性T细胞17(Th17)百分比,Toll样受体4信使核糖核酸(TLR4 mRNA)的表达量,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的吸光度。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咯痰、喘息、气短、哮鸣音、食后腹胀等症状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控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NE、TNF-α浓度;全血TLR4 mRNA表达,外周血中Th17百分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清肺化痰汤联合西药治疗较单用西药能更好的改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症状,结合动物实验研究推测清肺化痰汤可能通过调节固有免疫中TLR4-MyD88/TRIF-NF-κB信号传导通路及Th17介导的获得性免疫干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稳定期COPD患者睡眠质量与肺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就诊的确诊为COPD稳定期且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并进行PSQI评分、Epworth嗜睡程度评价。比较不同气流受限程度COPD患者睡眠质量差异,以及COPD患者睡眠质量与肺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共计纳入COPD稳定期伴睡眠障碍患者103例,随着气流受限程度的加重,COPD稳定期患者的PSQI评分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且COPDⅣ级的患者PSQI评分显著高于其他组;COPD患者的睡眠效率也随着气流受限的程度有下降趋势,且COPDⅣ级的患者睡眠效率显著低于Ⅰ、Ⅱ组;Epworth嗜睡程度随着气流受限程度的加重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且COPDⅣ级的患者PSQI评分显著高于其他组。将年龄作为控制因素进行偏相关分析,发现COPD患者的PSQI评分与FEV1、PEF、MVV具有负相关性;COPD患者的睡眠效率与FEV1、PEF、MVV具有正相关性;Epworth嗜睡程度与FEV1、FVC、PEF、MVV具有负相关性。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的睡眠质量与肺功能具有相关性,临床诊疗过程中硬当注意睡眠障碍的治疗。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