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总结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疾病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及预后,并对药物保守治疗及腔内治疗的近中期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2007年12月至2017年12月住院治疗的SISMAD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选择、随访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本组共纳入124例SISMAD患者,主要症状为突发腹痛,影像学分型以YUN分型Ⅱ型为主。保守治疗的近期有效率为80.73%,随访症状缓解率为90.9%;腔内治疗近期有效率为96.59%,随访症状缓解率96.55%。保守治疗及腔内治疗近中期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多数SISMAD患者,保守治疗安全有效,应为其首选治疗方式;腔内治疗提供了较好的近中期疗效,但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在合并腹膜炎体征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以期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芹菜素(API)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反应和极化的作用,并阐明其可能机制。方法:将RAW264.7细胞分为RAW264.7组(不做任何处理)和RAW264.7+API组(2、4、8、16和32μmol·L-1API)。药物处理细胞24 h后,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选取API实验浓度。将RAW264.7细胞分为RAW264.7组(正常RAW264.7细胞)、RAW264.7+ox-LDL组(0.08 g·L-1ox-LDL诱导24 h)、RAW264.7+ox-LDL+低剂量API组(2μmol·L-1 API和0.08 g·L-1ox-LDL诱导24 h)和RAW264.7+ox-LDL+高剂量API组(8μmol·L-1API和0.08 g·L-1ox-LDL诱导24 h),药物处理细胞24 h,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RAW264.7细胞中泡沫细胞形态表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相似文献   
83.
背景:人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束的精准缝接是神经恢复的先决条件,目前外科治疗的难点是不了解断裂远近端神经束不同功能区走行规律,从而无法精准修复,导致不同的功能束对接后错向生长,对神经的术后恢复有着极大的影响.目的:研究并构建出一套可以用于重建周围神经中不同神经纤维走行及形态的方法,为后期寻找坐骨神经中运动神经纤维和其他神经...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Hueter入路治疗PipkinⅠ、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4年9月—2016年5月采用改良Hueter入路治疗PipkinⅠ、Ⅱ型骨折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2~60岁,平均40.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高处坠落伤3例。骨折按照Pipkin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28 h,平均7.2 h;入院后急诊(6 h)行髋关节复位,复位成功后3~7 d,平均4.3 d进行手术,采用改良Hueter入路,从髋关节前方暴露股骨头骨折并予以Herbert螺钉加压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按照Thompson-Epstein评分法评定疗效。结果手术时间80~130 min,平均97.5 min;术中出血量100~200 mL,平均130.2 mL。术中复位及固定顺利,骨折达到解剖复位。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24.3个月。术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5~20周,平均16.3周。无切口感染、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发生创伤性骨关节炎。末次随访时按照Thompson-Epstein评分法评定疗效:优5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3.3%。结论应用改良Hueter入路治疗PipkinⅠ、Ⅱ型骨折,可充分暴露并固定股骨头骨折,具有解剖层次清晰、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85.
李沁  陈登科 《贵州医药》2005,29(11):1012-1012
肺动脉高压(PAH)常继发于其他系统疾病,如结缔组织病(CTD)、风湿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目前有关结缔组织源性PAH国内报道不多。为进一步了解本病,我们对我院1998-2005年收治的18例病人的临床特点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6.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纤维化的发生可能是EMS发生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发现,miR-21在致纤维化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致纤维化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可能参与EMS形成的多个过程,且与其纤维化的程度密切相关;TGF-β/Smad信号通路是引起纤维化及其进展的关键通路,参与多种纤维化疾病的发生。因此,miR-21是否与TGF-β/Smad通路相关,是否通过该通路参与EMS的发生,其在EMS发病机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通过调控miR-21能否成为EMS治疗的新策略,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进行一综述。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NM-3含药血清对胃癌SGC-7901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将SGC-7901胃癌细胞分成空白对照组、血清对照组、NM-3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共5组.在不同时间段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分析细胞周期分布;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胃癌细胞中VEGF及其受体KDR,Flt-1 mRNA的表达.结果:NM-3含药血清3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凋亡率增高,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其高、中剂量组在6h(16.80%±0.40%,25.20%±0.86%)、24h(26.95%±3.25%,43.62%±3.53%)、72 h(39.85%±4.10%,54.35%±5.42%)内的细胞早期凋亡率与空白,血清两个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5_34%±0.28%,5.66%±0.72%:6.91%±1.06%,8.90%±0.86%;6.87%±1.24%,8.06%±0.78%;P<0.01).随着NM-3药物剂量的增加,G_0/G_1期细胞增多,而S期及G_2/M期细胞则相应减少.细胞培养72h后,NM-3含药血清高,中,低剂量组与两对照组比较可显著抑制VEGF及其受体KDR,Flt-1 mRNA的表达(P<0.05).在72h后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以及胃癌细胞中VEGF及其受体KDR,Flt-1 mRNA的表达上,高剂量组与中低剂量组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NM-3含药血清可抑制胃癌组织的血管生长,并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8.
89.
[目的]探讨硬膜外泵注低浓度罗比卡因-芬太尼和氧化亚氮(N2O)吸入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A组为硬膜外泵注药物镇痛组,B组为吸入N2O镇痛,C组为未镇痛组.硬膜外镇痛在L2-3穿刺置管,以0.8%利多卡因7~8 ml诱导后接自控镇痛泵,镇痛药配方为0.15%罗比卡因 0.0003%芬太尼,基础输注量为2 ml/h,冲击量2 ml/次,锁定时间15~20min.吸入N2O组采用SABRE MIDEN装置,吸入气体为50%N2O/O2混合气体,A、B两组均在产妇宫口开2~3 cm开始给镇痛剂,至宫口开全进入第二产程后停药.三组均观察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宫缩、VAS与MBS评分、产程时间及胎心(FHR)与Ap-gar评分情况.[结果]三组BP、HR、SPO2产程中均平稳,VAS评分显示A组较好,MB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产程时间在A组有缩短(P<0.05),Apgars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自控泵注低浓度罗比卡因-芬太尼镇痛效果确切,运动阻滞轻微,不延长或缩短产程,不影响母体和新生儿,是目前较好的无痛分娩方法.  相似文献   
90.
学术背景:大口径人造血管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小口径人造血管(直径小于6 mm)研究方面,由于存在血管栓塞以及生物相容性等方面的核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 目的:简单介绍人造血管的研究现状,分析小口径人造血管研制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如何提高血液相容性方法。 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www.cnki.net)及Medline(www.pubmed.com)1975-01/2007-08有关小口径人造血管血液相容性方面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人造血管,聚氨酯,血液相容性”;英文检索词“Vascular grafts,Polyurethane,Blood Compatibility”。初检得到143篇文献,包括中文28篇,英文115篇。 文献评价: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因研究目的与本研究无关者54篇,内容重复性的研究64篇,保留25篇中英文文献进一步分析。其中动物实验和在体、离体、细胞学实验13篇,综述、述评、讲座类文献12篇。 资料综合:①以往用于人造血管制造的主要材料有涤纶、聚四氟乙烯、真丝等,而具备良好的顺应性、耐磨性、弹性、生物相容性及一定的抗凝血性的聚氨酯则是目前被研究最多的人造血管制造材料。②小口径人造血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造血管完全没有抗血栓性,血液流经内腔时,由于血流量小,流速慢,在人造血管腔面易形成附壁血栓,随之血凝亢进,血流更缓慢,血栓层增厚,最终导致人造血管闭塞。③在解决材料的血液相容性问题上,人们对材料表面的修饰研究得较多,然而,处于生物系统中的材料由于接触到体液、有机大分子、酶、自由基、细胞等多种因素,其生物学环境极为复杂,表面修饰的方法对血液相容性的改善有限。因此,应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在材料表面原位培养人体内皮细胞使材料内皮化,成为改善血液相容性的重要途径。 结论:材料表面内皮化是抗凝血研究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