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5篇
中国医学   10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92.
[目的]探讨后正中入路切除C1、2层面椎管哑铃形肿瘤并使用寰枢椎后路三点式经椎弓根固定的治疗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后正中入路切除C1、2层面椎管哑铃形肿瘤并使用寰枢椎后路三点式经椎弓根固定的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16例均一次手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16例随访12~15个月,患者的症状和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无内固定松动和后凸畸形发生。[结论]C1、2层面哑铃形椎管肿瘤可经颈后正中入路一次切除,寰枢椎后路三点式经椎弓根固定可维持肿瘤切除后寰枢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3.
论中药煎剂掩味研究的必要性、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开展中药煎剂掩味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分析中药煎剂掩味研究的必要性和现状,提出中药煎剂掩味研究的对策。结果:在把握中药呈味规律的前提下,借鉴食品与化学制药领域相关成果,以苦味中药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掩味为切入点,采用"抑苦"为主、"增甜"、"加香"为辅的手段,并与体内、外口感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是目前中药煎剂掩味研究相对可行、合理的途径之一。结论:随着中药煎剂掩味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药煎剂使用比例的提高和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相似文献   
94.
目的调查分析258份中成药说明书中禁忌、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存在的问题,为完善药品说明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药房中成药说明书258份,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6年颁布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及其他参考资料对不同剂型的中成药说明书中禁忌、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各项欠缺情况进行统计并考察其文字表述的规范性。结果在所调查的258份中成药说明书中,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明确叙述的标注率分别为34.88%、46.51%、78.29%;2个剂型的说明书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述欠完整、规范。结论中成药说明书仍需要不断完善,其表述的不完整现象应引起重视并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比较芍药甘草汤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的成分差异. 方法: 制备传统汤剂(TD)、自制配方颗粒汤剂(DGD-S)、市售A厂和B厂配方颗粒汤剂(DGD-A,DGD-B)共4类11批芍药甘草汤,采用HPLC建立指纹图谱,流动相乙腈(A)-0.05%磷酸水溶液(B,pH 2.42)梯度洗脱(0~8 min,16%A;8~35 min,16%~50%A;35~36 min,50%~100%A;36~38 min,100%~16%A;38~40 min,16%A),检测波长250 nm.以3批TD的平均信息为标准汤剂信息,从成分的出现或消失、指标性成分含量、共有峰面积、主成分分析及指纹图谱相似度共5个方面全面对比芍药甘草汤不同剂型的差异信息. 结果: DGD与TD比较,未见有紫外吸收的化学成分的出现与消失.指标性成分含量差别较大,其中DGD中甘草酸铵含量均与TD存在极显著差异.DGD-A中23个共有峰峰面积的总和与TD无显著差异,而DGD-S,DGD-B的共有峰面积之和与TD存在极显著差异,二者分别相当于TD的2.5,3.2倍.在PCA中,DGD-A更接近于TD,表明其各单体成分的绝对量更接近于TD,而DGD-S,DGD-B的绝对量远大于TD.DGD-A与标准汤剂的相似度最小,表明DGD-A中各成分间的比例与标准汤剂相差较大. 结论: 芍药甘草汤DGD与TD间仅有成分比例的明显差异,并无成分本身的明显差异;应按比例调整某些DGD的用量以使其与汤剂等效.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大鼠单剂量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后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大鼠实施颈静脉插管手术后,单次尾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10 mL·kg-1,含丹参素1.472 9 g·L-1,原儿茶醛0.229 0 g·L-1),用建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最大浓度(Cmax)分别为(73.73±11.46),(4.60±3.39)mg·L-1,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0.88±0.20),(1.13±0.61)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30.19±5.12),(2.15±1.56)mg·L-1·h。结论: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  相似文献   
97.
目的:了解丹红注射液的使用情况及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的类型及其发生率,探讨使用病历回顾法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可行性。方法:设计丹红注射液使用情况调查表,对2367份使用丹红注射液的完整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8‰,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例次(占30.00%),神经系统损害4例次(占30.00%),五官损害2例次(占20.00%),肌肉骨骼系统损害1例次(占10.00%),其它损害l例次(占10.00%)。结论: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临床常见,病历回顾法可用于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研究。  相似文献   
98.
丹红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4种评价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采用集中监测法、病历回顾法、文献研究法、自发呈报法4种方法研究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探索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评价研究的适宜方法.方法:制定集中监测法、病历回顾法、文献研究法3种方法的不良反应情况调查表,收集一定时间段内不良反应信息;自发呈报法收集河南省自发呈报系统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信息;进行资料汇总和描述性分析.结果:集中监测法、病历回顾法、文献研究法、自发呈报法4种研究方法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0.993%,0.336%,0.515%,0.067%;紫绀、心律失常、低血压、多汗、红斑、出血性皮炎、斑丘疹、烦躁、牙龈出血、牙痛、耳鸣、哮喘、转氨酶升高、便秘、疼痛为新发现不良反应.结论:集中监测法是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研究的适宜方法,能客观反映临床使用情况的“真实世界”.  相似文献   
99.
陈天朝  孟菲  李学林 《中国药房》2011,(39):3718-3719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使用情况,为其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频度、用药金额、日均费用、药物利用指数等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我院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品种占全部药品品种的1.6%,用药金额占全部药品用药金额的10.4%。用药频度和用药金额排序基本同步,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中占主导地位。结论:中药注射剂在我院应用广泛,心脑血管类应用尤为突出,临床使用较合理。  相似文献   
100.
王豫辉  孟菲  李学林 《中国药房》2011,(43):4100-4102
目的:了解不同类别医院中成药使用现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9年4-10月河南省6家"三甲"医院中成药用药金额、用药品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抽取门诊处方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6家医院中成药使用广泛,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其中诊断名称不规范者10.3%,诊断与用药不符者19.7%,联合用药不合理者4.0%,用法用量不当者38.0%,疗程不当者32.0%,以上现象以综合性医院尤为显著。另外,综合性医院均根据西医辨病选用中成药。结论:为使中成药合理使用,应规范临床使用过程,加强临床医师中医药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中成药西医辨病研究,完善药品说明书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