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2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111篇
预防医学   59篇
眼科学   106篇
药学   40篇
中国医学   49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不同时段小胶质细胞的变化,探讨小胶质细胞与脑缺血的关系.方法应用微创开颅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将27只大鼠随机分为2、6、12 h及1、2、3 d和1周共7个缺血组(n=3),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n=3).用lectin(一种小胶质细胞的标记物)荧光标记小胶质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其缺血中央区、缺血半暗区及正常灌注区小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小胶质细胞体积小,呈分支状,在大脑皮质均匀分布.脑缺血后,在缺血中央区可见大量坏死细胞;在缺血周围正常灌注区及对侧脑组织,可见体积小、呈分支状的小胶质细胞,与对照组小胶质细胞形态相似,为静息状态的小胶质细胞;在缺血与正常组织交界区即缺血半暗区可见大量胞体增大,突起变短、变少的灌木样细胞,甚至变为胞体呈圆形,突起消失,呈"阿米巴样"的细胞,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这些细胞在缺血后2、6、12 h数量很少,1 d后逐渐增多,3 d~1周数量最多,达高峰.结论脑缺血后有小胶质细胞的大量聚集和激活,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增殖规律可能与迟发性神经元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乳腺病灶表面皮肤标记定位和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两种定位方法在超声可及、临床不可及乳腺病灶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分析超声引导乳腺病灶表面皮肤标记定位和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乳腺病灶后行开放手术切除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其在定位率、定位时间、手术时间、标本重量、切除组织量/病灶组织量比值、手术标本切缘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在病灶定位成功率上没有差别.超声引导乳腺病灶表面皮肤标记定位组定位时间(7 min)较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组(18 min)明显缩短(P<0.01),但在手术时间上相反,前者需35 min,后者为23min(P<0.01),手术切除标本重量前者(65 g)大于后者(43 g)(P<0.01),切除组织量/病灶组织量比值前者(150)亦大于后者(67)(P<0.01).手术切缘阳性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没有差别.结论: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准确率高、可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切除过多正常乳腺组织从而减少对乳腺外形的影响,是超声引导乳腺病灶表面皮肤标记定位方法较好的替代.  相似文献   
43.
患者女,62岁,因右眼视力下降2年余,于2008年1月16日来我院就诊。2年前右眼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模糊,不能矫正,1年来右眼视力下降加重。既往双眼近视,否认眼外伤及全身病史。眼部检查:视力:双眼裸眼视力0.1,右眼-7.00DS矫正到0.3,左眼-1.00DS矫正到0.8。眼压:右眼17mmHg,左眼19mmHg。双眼裂隙灯检查角膜、虹膜、晶状体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在颌面部骨折手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全麻超前镇痛及预防苏醒期躁动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择期颌面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均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全麻,A组于术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2mL(40mg),B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拔除气管导管前(停药10min,T2)、拔管时(T3)、拔管后10min(T4),观察两组MAP、HR、SpO2及躁动评分(RS)、镇静评分(RSS)、瑞芬太尼用量。结果:B组T2~T4各点MAP、HR较T1及A组显著升高,部分时点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RS评分显著低于B组,RSS评分显著高于B组,瑞芬太尼用量少于B组,(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用于颌面部骨折手术中可产生明显超前镇痛作用,减少瑞芬太尼的用量,并可预防苏醒期躁动发生。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CL5在人乳腺癌细胞MCF-7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RT-PCR法测定MCF-7细胞中趋化因子CCL5的受体CCR5的表达;趋化小室检测不同浓度CCL5的作用下MCF-7细胞的侵袭活性;Western blot检测MCF-7细胞中Ezrin蛋白表达随CCL5趋化时间的变化。结果:人乳腺癌细胞MCF-7表达CCR5 mRNA,不同浓度(0.1-100μg/L)CCL5促进MCF-7细胞侵袭能力不同,Ezrin蛋白表达随CCL5促进乳腺癌细胞侵袭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结论:趋化因子CCL5促进人乳腺癌细胞的趋化与侵袭,Ezrin蛋白在此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6.
病例摘要 患儿女,3个月,因“间断咳嗽、憋气2个月”收治。2个多月前无诱因患儿出现憋气、咳嗽,于当地诊断为“肺炎”,住院治疗,静点“头孢类”抗生素5天,症状好转出院。其后患儿反复出现憋气、咳嗽,当地医院均按“肺炎治疗”。人院前3天,上述表现加重,并出现口周绀,恶心,伴发热半天,体温最高38.7℃,无呛、吐奶及咯血。病程中,患儿精神可,纳少,二便正常。因治疗效果不满意,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以假性前房积脓为表现的非典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以假性前房积脓为首诊表现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7例,总结其眼部表现、CT、B超等影像学特点和病理检查结果。结果7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前房积脓,1例合并前房积血、2例白内障、1例青光眼。2例屈光介质清晰患者眼底检查可见球内占位病变。B超检查提示玻璃体腔内见不规则高至弱回声光团。CT显示球内高密度肿块可见斑点状或团块状钙化斑。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结论对于不明原因的前房积脓患者,应考虑眼内肿瘤可能,完善相关检查,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单纤维肌电图(SFEMG)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变化,探讨DPN的发病机制。方法36例已作常规神经传导检测(NCS)的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指总伸肌的颤抖和纤维密度(FD),并测量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圊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及血压。结果在18例NCS异常者中,颤抖值均超出正常范围(11例伴阻滞),14例FD增加;18例NCS正常者中,有7例颤抖值增大(3例伴阻滞),5例FD增加。颤抖和FD呈正相关(r=0.7621,P〈0.01),颤抖和FD均与糖化血红蛋白、TG、LDL—C、Lp(a)及舒张压呈正相关。结论SFEMG是DPN早期诊断的敏感手段,可发现亚临床神经病变。血糖、血压、血脂控制不良在DPN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9.
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总体实施现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示范区)自创建以来各项活动总体开展情况,为进一步开展示范区建设活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依据实施方案设计的问卷,调查全国参与示范区创建的机构各项目活动开展情况,每个示范区选取8个机构部门共完成12份问卷调查。结果 示范区实施情况实际得分占总分的71.8%。示范区要求开展的7项活动中,百分制得分较高的为监测(88.0%)、保障措施(75.0%)、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75.0%);得分相对较低的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67.7%)、社区诊断(66.7%)、高危人群发现和干预(64.7%)、患者管理(60.9%)。东、中、西三个地区在保障措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及高危人群发现和干预专项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来讲,东部示范区实施情况优于中部和西部。示范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指标体系中的23项活动开展情况中,百分制得分最高的5项分别为政策保障、死因监测、肿瘤登记、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和烟草控制;得分最低的5项为平衡膳食、患者自我管理、口腔卫生、示范创建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23项活动总体得分结果为东部地区得分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得分基本一致。结论 国家慢性病示范区创建各项工作总体实施情况良好,高危人群发现和干预,以及患者管理是示范区今后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儿童球内异物的临床特征,分析误诊漏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我院及外院误诊的儿童球内异物35例,对其病史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经过及误诊原因进行初步总结。结果:11例误诊为结膜炎,8例误诊为弱视,10例误诊为先天性白内障,3例误诊为葡萄膜炎,3例误诊为视网膜脱离。结论:儿童患者球内异物极易漏诊、误诊,应仔细进行眼部检查,结合部B超、CT、U BM等影像学手段,明确诊断,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