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3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2篇
口腔科学   43篇
临床医学   92篇
内科学   59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31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246篇
预防医学   56篇
药学   95篇
中国医学   64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观察强迫症患者感觉-运动整合功能最敏感的指标探究性眼球运动与其临床变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01/2004-01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门诊首次就诊的强迫症患者58例作为病例组,按用药情况分为2组,用药组30例,未用药组28例。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职工和实习生为对照组,共30例。分别对各绀进行探究性眼球运动检查并进行评分,评定指标包括眼球注视点数、眼球注视总长度、眼球注视平均长度、认知性探究分、反应性探究分及判别分析值(正分为异常,负分为正常)。并分析探究性眼球运动指标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未用药组有1例因头围过大,无法使用眼球运动仪而退出,用药组、未用药组及对照组分别有30,27及30例进入结果分析。①病例组患者探究性眼球运动指标反应性探究分、眼球注视点数、认知性探究分以及眼球注视总长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t=2.02-3.90,P〈0.05或〈0.01),判别分高于对照组t=-4.37,P〈0.01)。②病例组判别分的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7%,8%,(r=0.56,P〈0.01))。与判别分正常的强迫症患者相比,判别分异常的强迫症患者自知力较差(t=2.52.P〈0.05)。③用药组、未用药组及对照组的判别分、反应性探究分、认知性探究分、眼球注视点数及眼球注视总长度之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F=5.19-10.49,P〈0.05或〈0.01)。④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反应性探究分仅与思维形式障碍有关;认知性探究分与强迫症状诱发因素、病程、精神运动迟缓分、Mausley强迫症状总分有关;眼球注视点数与强迫症状诱发因素、用药和抑郁有关;眼球注视总长度与强迫症状诱发因素及用药有关。结论:强迫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运动指标存在异常.而且与强迫症状、诱发因素、病程及精神运动迟缓分等临床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82.
1病例报告例1患者男,32岁。6年前曾被确诊为肝癌,行肝癌切除术及原位肝移植术,术后给予免疫抑制药抗移植排斥反应,以及抗病毒、护肝、褪黄等对症治疗。1年前肝癌复发,并出现肺内转移,给予放疗、射频消融等治疗。2个月前,下颌部出现一淡红色肿  相似文献   
83.
目的:评价3.0TMR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及敏感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共26个病灶)行MR乳腺检查患者,分析形态学表现、时间-信号曲线类型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良性病变18个病灶(纤维腺瘤11个病灶,囊性增生6个病灶,乳头状瘤1个病灶),恶性病灶(乳腺癌)8个病灶.恶性病变多表现为环形强化、蟹足样强化.良性病灶多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论:在乳腺MR检查中,结合常规平扫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4.
85.
目的:评价Ⅰ型胶原纤维降解对牙本质粘接耐久性的影响。方法不同粘接系统牙本质试件浸泡于去离子水或人工唾液中24 h、1个月、4个月,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测定浸提液中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含量,以此衡量Ⅰ型胶原的降解程度,继以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微拉伸粘接强度后,以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微拉伸粘接强度与ICTP 释放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种牙本质粘接系统,随着人工唾液浸泡时间的增长,其粘接强度均有所下降,而各组的胶原降解ICTP释放量均随之增高。ICTP释放量及微拉伸粘接强度数据的散点图决定系数R2=0.75,表明胶原降解后ICTP释放量与粘接强度值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Ⅰ型胶原降解后ICTP释放量与牙本质粘接强度值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牙本质粘接强度值随Ⅰ型胶原降解后 ICTP 释放量的增加而下降,说明Ⅰ型胶原的降解对牙本质粘接耐久性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开胸手术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拟行肺癌根治手术患者45例,年龄6179岁,ASA分级为Ⅰ79岁,ASA分级为Ⅰ级,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单纯全麻,术后静脉镇痛(PCIA);B组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术后进行连续硬膜外镇痛(PCEA);C组超声引导下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术后连续椎旁神经阻滞镇痛(CTPVB)。记录三组患者入手术室静息时(T0)、椎旁或硬膜外给药15 min后(T1)、诱导插管后(T2)、切皮后5 min(T3)、拔管前(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后2、12、24和48 h患者安静及咳嗽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抽取术前,术后2、12、24、48 h时间点三组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浆IL-6、IL-10及TNF-α浓度。结果 A组T2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单纯全麻,术后静脉镇痛(PCIA);B组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术后进行连续硬膜外镇痛(PCEA);C组超声引导下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术后连续椎旁神经阻滞镇痛(CTPVB)。记录三组患者入手术室静息时(T0)、椎旁或硬膜外给药15 min后(T1)、诱导插管后(T2)、切皮后5 min(T3)、拔管前(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后2、12、24和48 h患者安静及咳嗽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抽取术前,术后2、12、24、48 h时间点三组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浆IL-6、IL-10及TNF-α浓度。结果 A组T2T4时MAP和HR值明显高于T0时(P<0.05),B组T1T4时MAP和HR值明显高于T0时(P<0.05),B组T1T4时明显低于T0时(P<0.05),C组无显著变化(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C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和C组术后各时点IL-6、TNF-α浓度小于A组(P<0.05),IL-10浓度大于A组(P<0.05),C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连续椎旁神经阻滞用于开胸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连续椎旁神经阻滞镇痛效果好,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椎旁间隙穿刺置管更安全、准确。  相似文献   
87.
观察对象为 2 0 0 2 - 0 1至 2 0 0 3- 0 3间 2 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住院患者 ,诊断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 。其中男 14例 ,女 9例 ,中位年龄 5 4岁 (36~75岁 )。按FAB分型为 :难治性贫血 (RA) 8例 ,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 (RAS) 3例 ,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 (RAEB) 7例 ,转化性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RAEBT) 5例。选择 2 0 0 1- 0 1~ 2 0 0 1- 12在我科住院的资料较为完整的MDS患者 2 1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FAB分型及血红蛋白程度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组 :对MDS用既往常…  相似文献   
88.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再通、出血等问题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的必要性。方法选择用GDC或EDC、MDS、Matrix微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2例,共114个动脉瘤,112个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2例多发性动脉瘤患者各有1个小动脉瘤未行栓塞。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至6.5年,平均10.5个月。随访方法为DSA,将随访时的DSA资料与栓塞术后即刻DSA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初始治疗的动脉瘤闭塞率为100%的58个(51.79%),≥95%的37个(33.04%),〈95%的17个(15.17%)。栓塞治疗后弹簧圈稳定的动脉瘤87个(77.68%),残腔体积缩小6个(5.36%),再通19个(16.96%)。采用GDC或EDC栓塞的90个动脉瘤中,14个再通(15.56%)。闭塞100%、≥95%和〈95%的动脉瘤,再通率分别为4.08%、26.67%和36.36%,三者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对术后再通的动脉瘤,9个及时补充GDC栓塞后均未发生再出血,而继续观察的5个动脉瘤中,有1个不全闭塞者发生迟发性再出血。随访结果,经MDS栓塞治疗的18个动脉瘤中,5个再通。采用Matrix微弹簧圈或Neuroform支架+Matrix微弹簧圈治疗的4个动脉瘤,无论是近乎完全闭塞还是不完全闭塞,DSA均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再通与初始治疗的闭塞程度、栓塞材料等因素有关。对闭塞不完全的动脉瘤,应通过DSA进行随访,若明显再通,需及时补充栓塞。  相似文献   
89.
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与患者症状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首发及伴随症状与夹层分离解剖范围的关系。方法 对1991~ 2 0 0 3年就诊的 2 0 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起病症状、疼痛部位、放射部位进行归纳 ,并通过CT、磁共振、超声心动图等确定所有患者主动脉夹层的解剖位置与范围 ,以 χ2 分析不同临床症状间夹层所累及范围的区别。结果 对于夹层破口 ,临床症状以胸痛、牙痛、疼痛涉及头颈者夹层大多位于升主动脉 ,而肩背痛、疼痛涉及腰腹或下肢者 ,多位于降主动脉或以下 ;对于夹层终点 ,肩背痛、晕厥为首发、无症状者、疼痛涉及牙、头颈部者 ,夹层终点多在胸降主动脉以上 ;腹痛、少尿、疼痛涉及腰腹或下肢者 ,夹层终点以腹降主动脉或以下为主。结论 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症状与分离范围存在一定联系 ,可为首诊医生初步的诊断与定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3例食管癌出现PG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食管癌手术方式及吻合口位置PGS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残胃制作方法PG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代谢平衡、应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减轻胃壁水肿等治疗,18例3周内胃功能恢复,3例4周恢复,1例8周恢复,1例保守治疗3个月无好转后经胃一空肠吻合术治愈。结论:食管癌术后PGS的诊断主依据临床表现及消化道x线造影、超声和胃镜等辅助检查,采取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