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5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为了探讨治疗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的有效方法,我们采用环孢菌素A(CsA)联合泼尼松对纯红再障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2.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改良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培齐后组织块消化法(简称改良法)培养成纤维细胞,以组织块贴瓶法(简称贴瓶法)作为对照。结果:改良法成功率为100%,43d左右成纤维细胞增殖形成单层并进行第1次传代;贴瓶法成功率为66.7%,47d左右成纤维细胞增殖形成单层并进行第1次传代结论:改良法是一种可行的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23.
徐燕丽 《临床医学》1997,17(11):40-41
药源性骨髓功能障碍临床上有应用某些药物史,病情进展快,常因继发严重感染、出血而死亡。本文就3例药源性骨髓功能障碍的治疗,总结我们的经验及教训。 1 病例介绍 例1,女,32岁,因发热2天在当地县医院用“氯霉素”治疗2天无效,继而出现呕血、黑便转入我院。发病前无服药史。查体:T39.2℃,Bp14/8kPa,贫血貌,皮肤无出血点及瘀斑,咽充血,扁桃体Ⅰ°肿大,心肺正常,肝脾不大,血象:RBC2.4×10~(12)/L,  相似文献   
24.
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微血管及大血管病变,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当其话化时,不仅形态及生化代谢发生改变,膜蛋白的结构和成份均要发生变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α-granule membrane giycoprotein)(GMP-140)位于血小板内α-颗粒膜上,活化脱颗粒时便在血小板质膜上表达。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进一步提高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疗效的方法。方法 :采用同期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比较复方皂矾丸联合环孢菌素 A(Cs A)与单用雄激素治疗 CAA的疗效。结果 :复方皂矾丸联合 Cs A治疗 CAA有效率为85 .0 % ,明显高于单用雄激素对照组的 4 4 .4 %。治疗有效者骨髓 BFU - E、CFU - E、CFU- GM数量恢复较好。结论 :复方皂矾丸联合 Cs A是治疗 CAA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6.
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AML)是一种异质性和克隆性的造血干细胞(HSC)疾病,由于HSC获得性异常遗传,使HSC异常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故遗传物质异常导致AML发病。但40%~49%的AML患者为正常染色体核型〔1〕。因此,对于正常核型AML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已经有许多影响正常核型AML患者预后的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达变化被证实,如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突变、核磷蛋白1(NPM1)基因突变、MLL基因部分串联重复(MLL-PTD)、髓系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A(CEBPA)基因突变及脑和急性白血病胞质(BAALC)基因过表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南京市白血病分布特征和规律。方法回顾性调查南京市各个协作医院2003~2007年本地户籍新发白血病资料。结果新发白血病1095例,其年平均发病率3.68/10万。其中,男3.71/10万,女3.65/10万(P>0.05)。白血病发病季节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合区最高(7.81/10万),高淳县最低(1.15/10万)(P<0.01)。结论南京市白血病发病率高于全国水平(2.76/10万),人口密度大的城区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28.
酪氨酸激酶突变与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c—KIT、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Janus激酶2(JAK2)在伴t(8;21)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突变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表现和预后的相关性。采用普通PCR扩增技术、等位基因PCR技术、酶切及序列测定等方法,分别检测8例初发、6例复发t(8;21)AML患者FLT3、JAK2、c—KIT突变。结果表明:在2/14例(14.3%)伴t(8;21)的AML患者中检测到c—KIT突变,其中1例为c—KITD816V,另1例为c—KITD816Y突变;在1/14例(7.1%)患者中检测到FLT3-ITD突变。在14例标本中均未检测到JAK2突变。结论:酪氨酸激酶突变与t(8;21)AML具有相关性,可能提示有较高复发率及髓外浸润,预后不良。筛查c—KIT、FLT3突变等对t(8;21)AML预后判断和治疗指导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为首发症状的脾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1例以AIHA为首发症状的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以溶血为首发症状,经实验室诊断为AIHA,最初激素治疗有效,后病情进行性加重,予外科脾切除,术后病理示DLBCL。结论恶性淋巴瘤合并AIHA临床较少见,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改变,临床预后差,需提高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30.
1病历介绍男,16岁。因头昏、乏力、胸闷半年,加重伴发热1周,于1998年2月9日入院。查体:T39℃,BP15/8kPa;发育稍迟缓,重度贫血貌;双侧颈部、腋下、腹股沟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其大小不等,最大约3cm×3cm,小者约米粒大小,部分结节融合,质地软至中等,光滑无压痛;双肺呼吸音粗,无罗音,HR120/min;心界向左扩大,心律齐,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肝助下2cm,质中;脾肋下4cm,质中,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36g/L,WBC8.0×109/L,PLT213×109/L。ALB26.4g/L。G64.6g/L,A/G0.41。心电图:窦速,电轴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