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31.
目的系统评价植骨与否对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由两人分别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14.7),ELSEVIER,Springerlink和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收集比较后路短节段固定植骨或不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统计学软件Rev Man5.3及偏倚风险评估标准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4篇,包含198位患者。所有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较为一致,研究发现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满意,植骨与非植骨在术后的临床、影像学结果及内固定失败等方面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非植骨融合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避免供骨区并发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论短期结果显示同时行植骨融合对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严格筛选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LSC评分≤6)是没有必要的,但需要更多和更长时间的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32.
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术治疗C1-2不稳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18例C1-2不稳患者施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术,取髂骨植骨,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7~62岁,平均37.7岁;病程3 d~30个月,平均10.6个月.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区疼痛和(或)四肢感觉、运动障碍,影像学均提示存在寰枢椎脱位和(或)不稳,JOA评分8~15分,平均11.4分;术后门诊随访,定期复查X线、CT和MRI,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并记录JOA评分.结果:18例患者72枚螺钉成功置入,寰枢椎复位及固定满意,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后脊髓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末次随访JOA评分12~17分,平均14.5分;患者在3~6个月寰枢椎骨性融合,无螺钉松动,断钉及寰枢椎不稳现象.结论:对C1-2不稳的患者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术,具有固定牢固、融合率高的优点,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但不推荐对存在寰椎椎动脉沟、后弓变异患者使用该技术.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合并椎板骨折的L2-L5爆裂性骨折中硬脊膜撕裂及马尾神经卡压的创伤机制、发生率,以及哪些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术前判断硬脊膜撕裂和马尾神经卡压.方法 对36例行手术治疗的合并椎板骨折的L2-L5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中,16例(44.4%)并发硬脊膜撕裂,有硬脊膜撕裂的患者神经损伤程度明显重于无硬脊膜撕裂的患者,前者伤椎椎弓根间距增宽率明显高于后者.结论 对于椎板骨折,尤其是裂缝骨折的患者,术前很难通过影像学表现明确判断是否有硬脊膜撕裂及马尾神经卡压.因此只要怀疑有硬脊膜撕裂,应首先选择后路手术方案,任何复位操作宜在椎管减压之后进行.  相似文献   
34.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来源于发育早期中胚层的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广泛存在于全身多种组织中,可在体外培养扩增,并能在特定条件控制下分化为神经细胞、成骨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等[1],在细胞替代治疗及组织工程方面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目前,MSCs主要来源于骨髓,但由于骨髓源性MSCs存在高度病毒污染的可能,且随着年龄增长其细胞数量和扩增、分化能力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故寻找一种能替代骨髓并可弥补其缺陷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已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多潜能干细胞,成功避开了胚胎干细胞来源缺乏、异体排斥、道德伦理等诸多限制,成为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以及分化能力等问题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合并胸部损伤的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73例合并胸部损伤的脊柱骨折患者经对症处理、多发伤及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行手术治疗,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3~24(12±4.2)个月。存活71例,死亡2例。延误胸部损伤诊断4例。相对于颈、腰段脊柱骨折,胸段脊柱骨折更易合并胸部损伤,ISS评分最高。24例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脊柱骨折合并胸部损伤患者创伤多较重,治疗时应优先以抢救生命措施为主。系统、全面的检查可以减少漏诊的发生。在决定是否早期行脊柱手术时,应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权衡手术利弊。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块病灶生长特点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S-100蛋白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块病灶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颈椎前路减压术从22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切取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块标本,其中3例是椎板成形术后再次出现颈髓压迫症而手术。年龄22~78岁,中位年龄48.2岁,其中男14例,女8例。对照组:取自25岁以下的5例不同新鲜尸体的颈椎后纵韧带标本5块,2组标本进行HE和PCNA,S-1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所有OPLL病例标本都有S-100蛋白及PCNA阳性细胞高表达,对照组尸体标本无S-100及PCNA阳性细胞出现。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块病灶具有增殖活跃并向软骨化生、骨化的特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灶前方的增生的纤维软骨细胞区是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压迫症再发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7.
Goldenhar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oldenha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第一、二腮弓发育异常的遗传性先天缺陷,临床表现具高度多样性,除眼球皮样囊肿、耳畸形和脊柱异常外,还可见心脏和神经系统等的发育缺陷。本文系统阐述了Goldenhar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与诊断、发病机制与病因、分子遗传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对全面了解Goldenhar综合征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8.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减压范围及安全界限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减压范围及安全界限的解剖标志。方法 10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2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累及节段均不超过3个,病变部位全部行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结果 126例中有109例获得3个月~6年随访,平均28个月。植骨均于术后3~5个月内获得骨性融合。JOA平均评分由术前8.6分提高到术后14.4分,平均改善率76%,优良率81.65%。结论 分别以两侧钩突于椎体前上缘延续处的折曲点及钩突内侧壁为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至椎体前、后半部分时的安全界限解剖标志,不同病种及个体采用不同的减压范围,可以较少的并发症,获得较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39.
不同发育时期胚胎肝Cx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不同分化阶段胚胎肝中细胞连接蛋白(Cx)基因表达的时间顺序,规律及其与细胞分化的关系,本文采用Cx基因系列作为分子探针,通过Northern印迹法,研究了不同发育时胚胎肝中Cx基因表达状态。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索妊娠不同时期人胎盘绒毛细胞连接蛋白基因表达的规律及其与细胞分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种细胞连接蛋白基因cDNA探针,通过Northern印迹法,研究了不同妊娠时期胎盘绒毛细胞内Cx基因的表达状态。结果 1.Cx基因表达有器官特异性,绒毛细胞中Cx43、Cx32及Cx40表达,而Cx31.1、Cx33、Cx37、Cx46不表达;2.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胎盘阶段的胎盘绒毛中,Cx43、Cx32、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