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庄国强 《中国骨伤》1988,1(3):20-20
按摩疗法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治病手段,在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里就提到按摩是重要的治病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术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成功接受介入治疗的ASD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ASD组),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4天记录24h动态心电图,由电脑自动分析并经心电专业人员校正,得出HRV的各项时域指标;另按术前心脏超声测得的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分为Ⅰ组(Qp/Qs<1.5)与Ⅱ组(Qp/Qs≥1.5),分析两亚组患者HRV,并行Qp/Qs与HRV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SD组封堵术前后24hRR间期标准差(SDNN)及24h内每5min节段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均显著降低(P<0.01或0.05);Ⅱ组降低更明显。ASD组封堵术后RR间期、SDNN及SDANN均较术前增加(P<0.05);Ⅱ组介入治疗术后的SDNN、ASDNN较Ⅰ组术后明显减小(P<0.05)。ASD患者术前SDNN及SDANN与Qp/Qs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28、-0.644,P<0.01)。结论ASD封堵术后HRV水平明显恢复;Qp/Qs越大的ASD患者不仅术前HRV水平降低更显著,术后的恢复也越慢。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三维电磁导管标测系统(Carto)指导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简称房速)的临床价值.方法 我院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共13例房速患者接受治疗,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42.2±10.2)岁,其中3例为常规消融失败患者.对所有患者应用Carto标测实时重建房速发作时三维电激动图,判断房速起源部位及类型,采用冷盐水灌注导管在最早激动点或关键峡部消融.结果 13例房速均为局灶性房速,12例消融成功,1例右心耳体部房速消融失败.7例房速在希氏束或冠状静脉窦(CS)近端记录到显著提前的A波,电解剖标测和消融证实房速起源于上腔静脉口部3例、右心耳体部1例、CS口部及其附近3例.3例房速在CS电极远端记录到明显提前的A波,消融结果 证实房速起源于左心耳后壁1例、左上肺静脉开口部2例.3例房速在希氏束和CS近端记录到相对提前的A波,消融证实房速起源于右下肺静脉口部2例、主动脉无冠窦内1例.随访2~24个月,其中1例术后3周复发,再次消融成功.3例术前显著右心扩大者,术后3个月内2例心脏大小恢复正常,1例心脏无显著变化.结论 Carto标测房速起源及类型准确快速,能安全、有效指导消融,提高成功率,特别对常规方法 消融失败者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4.
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探讨经导管封堵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成功进行封堵术治疗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VSD)及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33例进行研究,分别于封堵术前1d及术后第4天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由电脑自动分析并经心电专业人员进行校正。结果133例中60例(45.1%)于术前捡测出70例次不同的心律失常,其中偶发性早搏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72.9%。心房颤动及Lown’s4级以上室性早搏仅占12.9%。封堵术后新发心律失常38例(28.6%),其中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且较严重。包括1例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晕厥患者。结论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后近1/3的息者可发生新的心律失常,其中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高、且较严重。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成功接受介入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165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4天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由电脑自动分析并经心电专业人员校正,得出心率变异性的各项时域指标;另按心脏超声测得的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值将165例患者分为Qp/Qs<1.5组与Qp/Qs≥1.5组并进行对比分析。另选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术后心率变异性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术前1天、术后第4天的RR间期、SDNN及SDANN均显著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而术前1天的rMSSD则显著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前1天比较,术后第4天RR间期、SDNN及SDANN均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室间隔缺损患者QP/QS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按Qp/Qs分组后分析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术前1天Qp/Qs<1.5组、Qp/Qs≥1.5组患者的RR间期、SDNN及SDANN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而rMSSD则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术后第4天Qp/Qs<1.5组患者的SDNN及SDANN降低,而rMSSD、PNN50则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Qp/Qs≥1.5组患者的RR间期、SDNN及SDANN也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术后第4天与术前1天比较,Qp/Qs<1.5组患者SDNN及SDANN均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Qp/Qs≥1.5组RR间期、SDNN及SDANN均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而rMSSD则降低,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组研究先心病患者术前及术后早期心率变异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心率变异性降低的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对Ebstein畸形合并预激综合征采用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09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Ebstein畸形患者101例,将其中9例合并预激综合征并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作为Ebstein组,另外选择同期行射频消融的25例心脏结构正常的B型预激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消融时间、放电次数、放电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Ebstein组9例患者的10条旁路被成功消融,其中有3例患者选用Swartz鞘辅助使消融电极贴靠稳定而完成手术;对照组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消融,效果满意。Ebstein组患者手术时间、消融时间、放电次数和放电功率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stein组患者平均随访(64.44±34.85)个月,对照组患者平均随访(53.12±13.83)个月,2组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均无复发病例。结论与心脏结构正常的预激综合征患者相比,Ebstein畸形合并预激综合征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可取得同样的临床效果,但手术时间、消融时间、放电次数和放电功率会增加。  相似文献   
28.
29.
主动脉缩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新方法。方法 在全麻下完成操作,经12F输送鞘管将一主动脉带膜支架送至COA处,经双球囊扩张定位并置入。结合文献报道,对COA的类型、诊断、治疗及COA合并PDA的介入治疗进行讨论。结果 (1)经双球囊扩张及主动脉带膜支架置入后COA被解除,跨主动脉缩窄处收缩期压力阶差术前为90-96mmHg(1mm Hg=0.133kPa),术后基本消失。(2)术前四肢血压分别为:右上肢165/110mmHg、左上肢160/110mmHg、右下肢未满意测出、左下肢55/35mmHg;术后第3天四肢血压分别为:右上肢100/75mmHg、左上肢105/80mmHg、右下肢110/70mmHg、左下肢115/75mmHg。(3)随访3个月,惠儿血压正常,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先天性COA并PDA患者可用双球囊可扩张性主动脉带膜支架治疗,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0.
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自1987年首次用于临床以来,其操作技术逐渐成熟,目前已成为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有效方法。本文报告我们用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结果,其目的旨在总结经验、并对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作一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