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恶性血液病可以出现线粒体的突变,但尚未有关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线粒体变化的研究。目的:研究肾阴虚和肾阳虚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线粒体突变情况,探讨母系遗传的本质——线粒体与肾阴虚型慢性再障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进一步研究慢性再障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10例诊断明确的肾阴虚型5例肾阳虚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和口腔黏膜上皮,提取DNA,进行线粒体DNA的全测序,比较线粒体基因。结果与结论:肾阴虚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线粒体全测序表明许多患者的突变位点发生在与线粒体氧化呼吸链密切相关的区域,涵盖了还原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1~2、4~6,细胞色素B等多个线粒体DNA的编码基因。而肾阳虚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线粒体突变不明显。提示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的呼吸链酶复合体表达水平的改变,造成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可能在造血干细胞衰竭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而这一变化是与肾阴虚——母系遗传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恶性血液病可以出现线粒体的突变,但尚未有关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线粒体变化的研究。目的:研究肾阴虚和肾阳虚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线粒体突变情况,探讨母系遗传的本质——线粒体与肾阴虚型慢性再障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进一步研究慢性再障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10例诊断明确的肾阴虚型5例肾阳虚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和口腔黏膜上皮,提取DNA,进行线粒体DNA的全测序,比较线粒体基因。结果与结论:肾阴虚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线粒体全测序表明许多患者的突变位点发生在与线粒体氧化呼吸链密切相关的区域,涵盖了还原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1~2、4~6,细胞色素B等多个线粒体DNA的编码基因。而肾阳虚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线粒体突变不明显。提示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的呼吸链酶复合体表达水平的改变,造成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可能在造血干细胞衰竭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而这一变化是与肾阴虚——母系遗传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6例肝脓肿患者在CT引导下行穿刺置管引流术后,辅以适当的引流管冲洗和抗炎治疗.结果 26例患者均送细菌培养,阳性者23例;穿刺引流后,患者体温平均1.5 d恢复正常,白细胞数平均5.6 d内降至正常;平均留管时间为9 d;平均住院时间12 d;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追踪观察3个月~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肝脓肿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补肾益髓方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分泌造血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 ,探讨补肾益髓方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制。方法 :6 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4 0例 ,对照组 2 0例 ,于治疗前后进行骨髓细胞培养 ,用ELISA法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结果 :治疗前正向调节因子 (IL 3)降低 ,负向调节因子 (IFN γ、TNF α)升高 ;治疗后正向调节因子上升 ,负向调节因子下降 ,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紊乱 ,补肾益髓方对骨髓分泌造血细胞因子水平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干预微RNA-181a(miR-181a)促进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检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MM患者骨髓、MM细胞株MM1S中miR-181a的表达水平.分别转染miR-181a抑制剂、对照siRNA入MM1S细胞,回复实验进一步验证miR-181a功能.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  相似文献   
16.
17.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不涉及DNA序列变化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的一门学科。肿瘤中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包括影响基因差异表达的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组蛋白去乙酰化和染色质重塑等几个方面。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也能观察到这种表观遗传学改变,这一领域在临床和实验中都有极大的研究价值。重点阐述了表观基因调控在MDS治疗中的进展,主要涉及DNA去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等药物。  相似文献   
18.
研究发现白血病干细胞(LSC)独特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特点决定了它是白血病复发的根源.最近研究已经证实,靶向治疗可以根除LSC.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相关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再障)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中文数据库1998年至2017年发表的中药治疗慢性再障文献,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数据库,利用Access数据库、SPSS 19.0、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进行频数、关联规则分析,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收录符合纳入标准文献94篇,包括处方94首、中药103味。中药类别14类,使用频数前4位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止血药,总频率78.05%。中药使用频数前10位由高到低依次为黄芪、补骨脂、当归、淫羊藿、熟地黄、生地黄、山茱萸、鹿角胶、菟丝子、女贞子。温性及辛味药物使用频数最高。归经前3位为脾经、肾经、肝经。结论:慢性再障用药以补虚为主,兼以清热、活血、止血。用药以温、寒、甘、辛为主,主归脾、肾、肝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当归多糖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线粒体自噬造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50只小鼠,按照体质量利用均衡随机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当归多糖低剂量组、当归多糖中剂量组、当归多糖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均采用化学方法制备AA小鼠模型。证实成模后,正常组、模型组小鼠每天给予0.2 mL生理盐水灌胃1次;当归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每天给予当归多糖40 mg/kg、200 mg/kg、400 mg/kg灌胃1次。各组均连续灌胃14 d,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BMMNCs计数和BMMNCs线粒体膜电位及骨髓细胞线粒体自噬情况。结果 模型组小鼠外周血WBC、Hb、Plt、BMMNCs计数和BMMNCs线粒体膜电位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当归多糖各剂量组各指标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且高剂量组明显高于中、低剂量组(P均0.05),中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均0.05)。电镜下观察,模型组小鼠骨髓细胞内线粒体损伤,存在过度自噬现象;而当归多糖各剂量组小鼠骨髓细胞内线粒体损伤明显较模型组减轻,自噬泡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结论 当归多糖能够促使AA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线粒体自噬的改变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