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9篇
中国医学   1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的疗效。方法:将刀口压在进针点(痛点)上,使刀口线和大血管、神经及肌肉纤维走向平行,加压分离,快速刺入皮,直至所刺深度,行纵行切割,横行剥离。结果:58例治愈37例,占63.79%,其中1次治愈9例,2次治愈16例,3次治愈12例,好转19例,占32.75%;无效2例,占3.46%,总有效率为96.54%。结论:小针刀疗法能解除突出椎间盘对组织、神经根的压迫,改善血液循环,在临床上往往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似文献   
22.
姜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TNF-α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姜黄素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制备大鼠NASH模型。大鼠分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防治组、东宝肝泰防治组,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活动程度;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姜黄素防治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活动程度皆有明显改善(P〈20.05),TNF-α蛋白含量显著减少(P〈0.01),部分作用明显优于东宝肝泰防治组(P〈0.01或P〈0.05)。结论姜黄素有防治NASH作用,作用机制考虑与纠正致炎因子TNF-α蛋白高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枯否氏细胞(KC)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发病中的作用,观察杞蓟制剂对NASH大鼠肝组织KC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复制大鼠NASH模型。实验分正常对照组、空白模型组、杞蓟制剂防治组、复方蛋氨酸胆碱片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肝组织CD14、溶菌酶蛋白的表达,了解KC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NASH模型大鼠肝组织CD14、溶菌酶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空白模型组相比,杞蓟制剂防治组大鼠肝组织CD14、溶菌酶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优于复方蛋氨酸胆碱片对照组(P〈0.01)。结论:NASH大鼠KC数量明显增多,杞蓟制剂能够抑制KC表达,作用优于复方蛋氨酸胆碱片,这可能是杞蓟制剂防治NASH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杞蓟制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制备大鼠NASH模型,分别给予杞蓟制剂或复方蛋氨酸胆碱处理。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肝组织PPARα mRNA水平。结果通过图像分析显示,与正常组(0.0457±0.0049)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PPARα mRNA表达的平均吸光度(0.0264±0.0036)明显减弱(P0.01);与模型组比,杞蓟制剂和复方蛋氨酸胆碱防治大鼠肝组织PPARα mRNA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分别为0.0385±0.0042和0.0353±0.0037,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杞蓟制剂与复方蛋氨酸胆碱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杞蓟制剂通过激活PPA-RαmRNA表达来调节脂质代谢,发挥防治NASH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浅议针刺补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通过针刺腧穴,采取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疏泻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的方法。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常用方法有: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阂补泻、平补平泻等。但笔者从长期的学习和临床工作中发现,大多医家没有过多应用上述不同的补泻手法,而是推崇简化操作,  相似文献   
26.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2003年9月~2006年2月,笔者采用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加针刺、推拿治疗该病,并同单纯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共观察50例,均为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符合1993年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  相似文献   
27.
<针灸学>的实训教学,重点在于解决学生在掌握针灸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准确地在人体上找准穴位,较熟练地掌握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和针刺的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28.
正PBL的全称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直译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该法在1969年由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先驱Barrows教授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它是指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  相似文献   
29.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选36例均为肝病专科诊治过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60岁,平均33.5±12.7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3年,平均1.2±0.8年;按既往病历分析,含甲型黄疸性肝炎患者11例,甲型无黄疸性肝炎患者18例,乙型肝炎患者7例。纳入穴位注射疗法时,TBil均在正常范围。 1.2 治疗方法 1.2.1 取穴:第1组: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第2组:肝俞、阳陵泉、太冲。恶心呕吐加内关,厌油加胆俞,乏力加气海,便  相似文献   
30.
翳风穴证治机理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翳风穴 ,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手少阳三焦经 ,且为手足少阳之会。《经穴释放汇解》曰 :“穴在耳后凹陷处 ,按之引耳中。翳 ,蔽也 ,因喻以耳为之蔽风 ,又穴驱风邪 ,故名翳风。”翳风穴临证以治头面五官疾患为主 ,是临床常用穴之一。本文就翳风穴的生理特点、古今证治、作用机理作一探析。1 生理特点翳风穴居头部 ,头为诸阳之会 ,而风为阳邪 ,易袭阳位。《素问·太阴阳明论》说 :“故犯贼风虚邪者 ,阳受之” ,“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故翳风穴善治头面部的风邪为患之疾。翳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 ,且为手足少阳之会。因为手少阳经“系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