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李矛  白玉龙  迟成  唐家广  周建伟 《北京医学》2021,43(10):974-979
目的 筛选骨肉瘤失调微小RNA(microRNA),构建多基因预后模型,探索骨肉瘤的关键microRNA治疗靶标.方法 通过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的GSE28423数据集,筛选相对于癌旁正常组织和骨肉瘤组织中的差异microRNA,并利用GSE39040数据集中的临床信息,分析这些差异microRNA对预后生存的影响;对关键microRNA的靶基因进行功能富集,探索关键microRNA的功能,构建基于关键microRNA的预后预测模型.结果 共获得共166个差异microRNA,其中70个下调,96个上调(P<0.05),其中有3个microRNA对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以及预后有显著影响(P<0.05),分别是hsa-miR-1、hsa-miR-153和hsa-miR-487b.构建由hsa-miR-1、hsa-miR-153和hsa-miR-487b共同组成的预后预测模型,ROC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后预测性能(AUC=0.8428,95%CI:0.7417~0.9439,P<0.0001);功能富集分析也提示,hsa-miR-1、hsa-miR-153和hsa-miR-487b所调控的靶基因,富集于细胞增殖、凋亡和上皮间充质转化等多个与肿瘤相关的功能(P<0.05).结论 has-miR-1、has-miR-153和has-miR-487b可能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有望成为骨肉瘤生物分子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2.
目的免疫维化脱察CD68在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中的表达。方法对26例下腰痛患者MRI的T2像HIZ区椎间盘组织和4例脊拄侧凸椎间盘组织进行CD68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在HIZ区表达不等数量的CD68免疫阳性细胞,HIZ区CD68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多于HIZ区周边纤维环组织和对照组(P〈0.05)。结论腰痛患者毅椎间盘MRI的HIZ区中表达大量CD68免疫阳性细胞,表明HIZ作为致痛椎间盘的一个标志物存在炎症反应的机制基础。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机器人辅助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100例退变性LSS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MIS-TLIF+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植入)和对照组(MIS-TLIF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腰椎融合时间、治疗前后疼痛、功能障碍、生活质量状况、手术情况及椎弓根螺钉准确率。 结果观察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椎弓根螺钉准确率、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优良率、腰椎融合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机器人辅助MIS-TLIF治疗退变性LSS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可提高螺钉置入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4.
目的 分析切除后纵韧带的颈前路减压术在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中的意义及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2002至2007年颈椎病手术患者47例.入选条件:(1)脊髓型或神经根型或脊髓.神经根混合型颈椎病;(2)均伴头晕等交感神经症状;(3)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均切除后纵韧带.以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20分评分法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交感神经症状.切取8只家兔颈椎后纵韧带.乙醛酸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后纵韧带内是否存在交感神经纤维,并用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随访10~48个月,术前JOA评分12.6分,末次随访15.2分.术前交感症状评分6.0分,术后2.8分;主观满意度评价:优19例,良16例,可8例,差4例,有效率87.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颈椎后纵韧带上存在大量呈网状分布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椎间隙区分布较椎体区密集;后纵韧带浅层较深层密集;C2/3、C3/4、C3/4、C4/5节段较C5/6、C6/7密集.结论 颈后纵韧带上分布的交感神经可能是引发颈交感神经症状的另一重要因素.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在治疗伴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5.
正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实施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如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等的常用手术方法,包括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TLIF),  相似文献   
56.
Cem-OsteticTM人工骨浆修复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Cem-OsteticTM人工骨浆为无机钙盐与纯净水混合物,可塑形、并可注射至骨缺损部位.观察Cem-OsteticTM人工骨浆修复四肢骨缺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4年1月~2004年4月对10例10处骨缺损进行修复,年龄20~44岁,平均32岁.骨缺损范围为0.2cm×1cm~1cm×6cm.缺损的部位累及股骨、胫骨、肱骨、掌骨、锁骨.手术显露骨缺损部位后,修整骨断端,对失效内固定物予以更换,骨缺损部位植入Cem-OsteticTM人工骨浆.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5~7个月,平均为6个月.全部患者未见任何不良全身反应及局部反应,X线片显示固化后的Cem-OsteticTM人工骨浆与受区骨直接愈合,手术后测定血钙、磷值与术前对比无明显升高.结论 Cem-OsteticTM人工骨浆适用于四肢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57.
背景:相邻近节段病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后的一种长期并发症,在近些年逐渐受到重视,其发病原因主要有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大、椎间隙高度丢失、椎间盘内压过高等多方面因素。在实际临床中,颈椎非融合与融合手术相比,是否能有效降低相邻近节段病的发生率,目前还没有明确定论。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融合和非融合治疗对相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Medline、PubMed、Embase和Cochrane等数据库中关于比较颈椎融合与非融合技术修复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比两种修复方法对相邻近节段病的影响,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为术后因相邻近节段病行二次手术。
  结果与结论:经过筛选,5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有160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因颈椎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785例,椎间盘置换817例。1066例患者完成了所有随访,总随访率为66.54%,其中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患者494例,椎间盘置换患者572例,共有68例因相邻近节段病接受了二次手术,总二次手术率为6.38%(68/1066),其中椎间盘置换后28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后40例。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等级均较高,5篇文献评价等级均为A级,且异质性较小(I2=14%)。Meta分析结果显示,颈椎非融合术后相邻近节段病的二次手术率低于融合手术,差异有显著性意义(OR=0.58,95%CI:0.35,0.96)。提示颈椎融合术后相邻近节段病的二次手术率高于非融合治疗,融合手术所造成的颈椎生物力学改变对相邻近节段病发生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8.
目的:评价在X线引导下棘突间封闭术治疗腰椎吻合棘(Baastrup病)所引起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Baastrup病患者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40~71岁,平均为49.6岁;病史2~5年,平均3.7年。17例患者均采用X线引导下棘突间封闭术进行诊治,在术前、术后2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测量腰椎节段活动度范围(range of motion,ROM)评价其总体手术效果,并使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0个月,平均7.6个月。术前VAS评分为6.41±0.94,术后各时间段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各时间段VAS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病椎节段ROM为(4.88±0.86)°,邻近节段为(6.82±0.73)°,术后各时间段病椎节段ROM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邻近节段ROM较术前无明显改善(P>0.05).按照改良Macnab标准,优6例,良7例,可3例,差1例。结论:X线引导下棘突间封闭术是诊治Baastrup病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单,微创、安全,能有效减轻腰背疼痛,近中期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