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康复及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368例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家属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68名,对照组200名,两组均接受常规美沙酮维持治疗服务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集体与个别相结合的家庭心理干预治疗,观察1 a.于心理干预前及干预1 a末,对两组家属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家庭负担会谈量表和自编认知状况调查表进行测评分析,对两组治疗者采用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进行测评分析,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率、复吸率.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家属焦虑自评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家庭负担会谈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家属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干预后研究组家属对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康复作用、戒断症状、护理技能的不了解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家属各项目评定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服药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年复吸率和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心理干预不仅能解除家属的诸多思想顾虑、提高应对措施,也能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吸率,促进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2.
1胸骨后甲状腺肿概述胸骨后甲状腺肿(retrosternal struma,RS)是由于胚胎时期甲状腺异常发育或异常生长而导致位置异常(坠入胸骨后)和形态异常(迷走性胸骨后甲状腺肿),临床较少见,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其他临床指标的差异。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ypo-MDS(n=25)和AA(n=33)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同时分析两组间外周血象、生化指标、骨髓各细胞组分以及异常染色体的差异。结果:AA组CD8+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hypo-MDS组(P=0.001),而CD4+ T细胞比例和CD4+/CD8+比率明显低于hypo-MDS组(P=0.015;P=0.001)。与hypo-MDS组相比,AA组CD4+、CD8+活化T(TA)细胞及记忆Treg比例均明显下降(P=0.043;P=0.015;P=0.024),而AA组CD8+初始T(TN)细胞比例较高(P=0.044)。与AA组相比,Hypo-MDS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数明显降低(P=0.025),总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LDH)、维生素B12水平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明显升高(P=...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矫治儿童严重及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一些临床问题.方法 2002年5月至2009年3月,应用Ilizarov的组织牵伸技术,结合传统的外科手段,共治疗严重及僵硬的儿童马蹄内翻足畸形28例(32足),患儿平均年龄8.1岁.设计特殊的足踝牵伸器,分析足的畸形状态,进行合理的安装.参照Ponseti的手法矫治原则,逐步缓慢牵伸至畸形完全矫正.矫治结束后,进行必要的石膏、支具固定以预防畸形的复发.结果 28例(32足)均获得完全矫正,无严重的并发症.20例(24足)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14个月;轻度复发6个足,马蹄均<20°;踝关节活动度保持良好,足的僵硬度均未有增加,多有所改善.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CFSG)的评分系统:优9足,良11足,可4足,差0足.结论 利用Ilizarov组织牵伸技术充分调动儿童存在的生长潜能,矫治严重及僵硬的儿童马蹄内翻足畸形创伤小、风险低,可以保留足的外观,恢复其跖行的功能,达到理想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JAK2 V617F、JAK2(exon12)、CALR和MPL基因突变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并分析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bcr-abl阴性MPN患者初诊时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34例发生血栓事件的患者为观察组,81例未发生血栓事件的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影响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7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中,JAK2 V617F阳性组、CALR阳性组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水平与4种突变均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35,P=0.005;F=3.405,P=0.039);JAK2 V617F阳性组、CALR阳性组的脾大发生率高于4种突变均阴性组(χ2=16.902,P=0.0002;χ2=12.658;P=0.001).观察组中JAK2 V617F阳性、高Hb水平(男性≥160 g/L,女性≥150 g/L)、合并高血压、年龄≥60岁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χ2=5.585,P=0.025;χ2=4.909,P=0.043;χ2=8.891,P=0.004;χ2=15.933,P=0.023).结论 检测JAK2 V617F、JAK2(exon12)、CALR和MPL基因突变有助于bcr-abl阴性MPN患者的诊断;JAK2 V617F阳性、高Hb水平、高血压、高龄是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6.
67.
目的:探讨体外开窗及开槽技术应用于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4月23例体外开窗及开槽技术联合TEVAR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3例患者中,覆膜支架近端放置Z0区3例,Z1区6例,Z2区14例。重建40条分支血管,包括无名动脉3条,左颈总动脉9条,左锁骨下动脉23条,迷走左椎动脉3条,迷走右锁骨下动脉2条;开槽技术重建15条,开窗技术25条。9条左锁骨下动脉被遮盖,技术成功率77.5%。31条分支血管术后通畅,随访中1条分支血管血栓形成,6条失访。4例(17.4%)内漏,2例随访中消失,1例减少。围手术期2例缺血性脑卒中(8.7%),1例死亡(4.3%),无截瘫发生。 结论:主动脉弓部疾病TEVAR治疗中应用体外开窗及开槽技术是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O/O型纳米乳经胃肠道吸收转运及其粒径相关性。方法:采用大鼠胸导管插管术同时眼眶取血的方法,比较淋巴管阻断及未阻断下大鼠体内血药浓度的变化,考察大鼠灌胃葛根素纳米乳后胃肠道的生物转运效率、主要转运途径和体内血药浓度经时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粒径的纳米乳对淋巴吸收转运效率的影响。结果:葛根素口服纳米乳经胃肠道生物转运途径中约有36.8%的药物经淋巴途径转运进入体循环;纳米乳经淋巴途径吸收转运的程度与粒径的大小成反比。结论:O/O型葛根素纳米乳平均约有1/3经淋巴途径、2/3经非淋巴途径吸收进入体循环,经淋巴转运的效率与粒径相成反比。  相似文献   
69.
目的 结合网络药理学与体外实验验证探讨丹皮酚抑制血管内皮细胞间质转化(EndMT)的关键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PharmMapper、HERB、SymMap、ChEMBL、SwissTargetPredicition数据库获取丹皮酚的作用靶点;从GeneCards数据库中检索与EndMT相关的靶标,将两者进行交集分析与可视化;将交集靶点基因上传至STRING数据库联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丹皮酚与核心靶点基因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体外实验将HUVECs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组、丹皮酚低、中、高剂量组(30、60、120μmol/L),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筛选TGF-β1诱导EndMT最佳浓度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共筛选出丹皮酚作用靶点414个...  相似文献   
70.
“瓜蒌-薤白”药对(GX)应用历史悠久,为历代医家长期遣方用药的经验总结,但其治疗痰瘀互结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与动物实验验证相整合的研究策略,探究经典药对GX治疗痰瘀互结心血管疾病的分子作用机制。动物实验过程均遵循安徽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的规定(批准号:AHUCM-rats-2021070)。基于前期HPLC-Q-TOF-MS分析结合数据库,获取69个GX药对的化学成分及163个GX治疗痰瘀互结心血管疾病的靶点,筛选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 (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EGFA)、细胞肿瘤抗原p53 (Tp53)等关键靶点,富集分析表明GX治疗痰瘀互结心血管疾病的靶点主要参与PI3K/Akt信号通路、鞘脂代谢、血小板激活、缺氧诱导因子-1 (HIF-1)、ras相关蛋白1 (rap1)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分析显示芹菜素、葫芦素D、亚麻酸、山柰酚等6个关键化学成分与Akt1、TNF、IL6、VEGFA和Tp53均具有潜在的结合能力。在动物实验验证中,与痰瘀互结证大鼠模型相比, GX能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