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92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0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板层状鱼鳞病患者指甲和鳞屑内皮蛋白及鳞屑类脂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板层状鱼鳞病(RLI)患者的指甲和鳞屑内皮蛋白和鳞屑类脂的表型改变情况.方法:取5例RLI患者和10 例正常人修剪的指甲和表皮鳞屑,行指甲内皮蛋白的免疫印迹、指甲和鳞屑内皮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和鳞屑类脂的组织化学染色,利用在图像分析仪对所染色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指甲总蛋白电泳图显示正常人呈现4条主带,RLI呈现5条主带(69 000、63 000、54 000、48 000、38 000);免疫印迹显示指甲内皮蛋白表达的相对分子质量主要位于63 000~158 000范围,其中RLI患者指甲内皮蛋白69 000呈过高表达.免疫组化显示RLI患者指甲和鳞屑内皮蛋白表达下调,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鳞屑类脂中鳞脂、胆固醇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降低.结论:RLI患者指甲和鳞屑内皮蛋白和鳞屑类脂分化不良.  相似文献   
122.
目的探讨8-Br-cAMP和槲皮素对Eca-109细胞wtp53、c-myc、bcl-2基因的扩增、表达以及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贴壁培养的Eca-109细胞随机分成3组,Br组加8-Br-cAMP至终浓度为2×105 mol/L;Q组加槲皮素至终浓度为43 μmol/L;C组不加任何药物,只加入新培养液培养.3组细胞同时培养48h.以cDNA 阵列技术显示Eca-109细胞凋亡中wtp53、c-myc、bcl-2 DNA拷贝和mRNA的表达,以免疫组化法显示VEGF的表达.结果Br组和Q组与C组相比wtp53 DNA拷贝和mRNA信号较强,c-myc、bcl-2 DNA拷贝和mRNA信号较弱,VEGF表达较弱.结论8-Br-cAMP和槲皮素皆可通过上调wtp53,下调bcl-2、c-myc基因的扩增和表达,下调VEGF的表达,而诱导Eca-109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探讨8-Br-cAMP及槲皮素等分化诱导剂对Eca-109细胞DNA polβ基因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Eca-109细胞分为3组①加8-Br-cAMP组(Br组);②加槲皮素组(Q组);③不加任何药物对照组(C组).同时培养48 h,将野生型DNA polβ的cDNA, EGFR cDNA,野生型(wt) p53 cDNA及c-myc cDNA分别制备了生物素/地高辛标记的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和RNA斑点印迹阵列.另进行POLB,XRCC1,VEGF及PCNA的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斑点印迹阵列.结果Br组和Q组的DNA polβ,EGFR,c-myc基因表达下调而wtp53基因表达上调.POLB,XRCC1,PCNA及VEGF免疫斑点印迹减弱.8-Br-cAMP及槲皮素显著下调Eca-109细胞的DNA polβ基因表达及相关癌基因表达,同时上调抑癌基因的表达.作为POLB的异二聚体XRCC1及恶性细胞生物标志的PCNA及VEGF表达下调.结论分化诱导剂下调Eca-109细胞DNA polβ基因表达,提示Eca-109细胞的polβ基因是高表达的;功能调整后的polβ通过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尤其是wt p53基因表达的上调在癌细胞分化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4.
8-Br-cAMP和槲皮素对Eca-109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8-Br-cAMP和槲皮素(quercetin)对Eca-109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贴壁培养的Eca-109细胞随机分成3组,Br组加8-Br-cAMP至终浓度为2×105 mol/L;Q组加槲皮素至终浓度为43 μmol/L;C组不加任何药物,只加入新培养液培养.3组在同等条件下继续培养48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周期,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采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观察细胞DNA降解情况.结果2实验组细胞中G2-M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1).细胞凋亡百分率2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r组和Q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NA琼脂糖凝胶电泳中Br组和Q组皆呈DNA"梯样型"带,对照组未呈现DNA降解.结论8-Br-cAMP和槲皮素皆可阻滞Eca-109细胞于G2-M期,并进一步诱导Eca-109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5.
在多种免疫酶组化方法对比下,主要采用HRP-SPA(金葡菌蛋白A标记辣根过氧化酶)法,观察62例胃癌,33例结肠癌石蜡切片和94例胃涂片,80例结肠涂片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简称CEA)反应。见到CEA阳性物质存在于胃、结肠癌细胞及癌旁粘膜上皮细胞内,可具有极性分布特征;以细胞分光光度计检测,癌灶CEA相对含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且与腺癌组织学类型有关;胃、结肠涂片CEA阳性率均高于胃癌,结肠癌的病理细胞学检出率,且确诊率较高。提示:切片、涂片CEA免疫组化检测可辅助胃、结肠癌病理细胞学诊断及分型,尤其是早期癌诊断。文中并讨论CEA可能具有不同功能。  相似文献   
126.
一、电针诱导后大白鼠足三里穴位深筋膜处肥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多呈脱颗粒状。二、电针诱导后大白鼠足三里穴深筋膜处肥大细胞的组织胺含量明显降低。三、电针诱导大白鼠足三里穴位后腹腔液的肥大细胞组织胺含量显著减少,且自动曝光拍摄之时间明显延长。这提示电针可促使机体内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27.
本文以成年雄性白家兔为对象观察了针刺对外周血粒细胞细胞化学及痛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针对个体家兔外用血粒细胞NE、ACP、ATPase、MAO和单胺物质以及家兔痛阈具有一定的调整作用。总体看来,电针可使家兔痛阈提高,使粒细胞NE、ACP、ATPase和MAO活性增强,单胺物质含量增高。电针后家兔痛阈的升高与以5—HT为底物的MAO活性增强之间里正相关,其余各项指标与痛阈之间相关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8.
129.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HRP-SpA法、免疫酶电镜技术和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对大鼠垂体β-内啡肽样免疫反应性(β-EP-IR)进行了观察,对β-内啡肽样物质含量在昼夜中的变化,进行了形态学的半定量分析和定量测定,并对其昼夜节律与痛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β-EP-IR阳性反应位于垂体中间叶所有的细胞内。前叶中β-EP-IR阳性细胞数目较少,呈散在性分布。后叶内未见β-EP-IR阳性反应。免疫吸收阻断实验和正常兔血清对照实验均呈阴性。电镜观察β-EP-IR阳性呈高密度细小颗粒,多位于ACTH细胞胞质的分泌颗粒内,有时游离散布于胞质中。对90例大鼠的观察,其基础病阈和垂体β-EP-IR含量均有昼夜节律变化(P<0.05),且二者变化节律呈正相关关系(r=0.934,P<0.005)。在16~24时为高峰期,以20时最高;在4~12时为低峰期,以4~8时最低。本文的结果提示,大鼠的基础痛阈,随着垂体β-EP-IR含量的变化而变动。  相似文献   
130.
自从1975年Hughes从猪脑中分离出具有吗啡性质的两种五肽——亮氨酸脑啡肽和甲硫氨酸脑啡肽之后,对于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研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重视,进而发现并合成了一系列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本文仅对其中之一,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的研究概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