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0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丁香叶药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丁香叶为东北地区特色药材,具有广谱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是一味极具开发潜力的中药,将近年来丁香叶的植物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以综述,提出应按新药研制的思路对丁香叶进行系统研究,同时把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扩大药源,扩大其适应症等内容应是今后研究工作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2.
丁香叶生药学特性及理化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广谱抗菌中药丁香叶生药学特性及理化鉴别研究,为该药的质量标准、临床应用及开发利用提供资料。方法:通过对紫丁香叶、朝鲜丁香叶、洋丁香叶原植物形态、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定的研究,建立了其理化鉴别方法。结果:原植物的形态特征、表皮细胞厚度、气孔、腺鳞的存在与否,显示出其种间差异;三种丁香叶均含抑菌活性成分酪醇、3,4-二羟基苯乙醇与丁香苦苷A。结论:上述三种丁香叶均可入药。  相似文献   
93.
中药配伍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药药性理论,遵从"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实现"整体综合调节"的目标。中药性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中药性味配伍是中医方药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层面,是方剂配伍的原始理论之一,结合病证特点,研究方剂性味配伍,有利于明确方剂的配伍机制。中药复方配伍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进行中药成分、剂量、配伍关系等的研究,是传统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符合中药性味的药理效应入手,对性味组分的配伍效应与机制进行研究,能更好地解析中医药配伍机制,用现代信息学方法诠释中医理论,综合探究中药性味归属与组分配伍后药理效应消长的相关性,有利于推动中药复方理论的发展。中药性味与组分配伍研究应该注重性味配伍后对组分配伍药理效应的结合,明确中药配伍的科学内涵,更好的发扬中药的特色和优势。对近年来中药复方配伍方式和药效进行了综述,为后续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的核心理论之一,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依据,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支撑点。而如何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现代研究者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中药研究大多是对活性成分、有效组分等的化学研究,缺乏中药理论的指导,丧失了中医药的固有特色,因此将中药药性理论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相结合,并以中药的药性理论为指导,建立符合中药现代化特色的研究模式成为现代中药研究的重中之重。中药性味与其化学成分既紧密相关,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赋予中药化学成分以性味系统设计并开展中药性味的拆分与组合的研究,有利于整体分析中药的特色优势,对继承和发扬中药意义重大。该文对近年来中药性味的拆分及其组合药理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新药开发与中药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
目的:对自制丁香苦苷缓释片进行家兔体内的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6只健康家兔随机按照交叉试验方案设计,禁食12 h后单剂量口服缓释片剂(受试制剂T)和普通片剂(参比制剂R),于不同时间点在家兔耳缘静脉取血,处理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中丁香苦苷药物浓度,利用统计矩原理和可信区间法计算相关的药动学参数及判定两制剂是否生物等效。结果: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32.6%,对比于受试制剂Tmax显著延长,峰形平缓;90%置信区间分别为AUC0-t:115.25%~144.44%,Cmax:51.33%~78.53%。结论:受试制剂与参比试剂做比较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96.
乳腺癌主要发生于女性乳腺上皮组织,发病机制复杂而尚未明确,病死率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越来越年轻化,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因此,寻找能高效低毒抗乳腺癌的药物迫在眉睫。乳房本非维持生命的必需器官,但癌细胞极易脱落转移,随着血液或淋巴液全身扩散是其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外科手术、放、化疗、分子靶向、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等,因其毒副作用和较难控制癌细胞侵袭转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中药因其多途径、多靶点、毒副作用小等独特优势,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研究和重视,并对具有抗乳腺癌活性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进行了大量相关的研究。该文通过查阅和筛选整理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以黄酮类、多酚类、生物碱、萜类等中药成分出发,以其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侵袭迁移及黏附等作用机制为主要内容,以归纳总结其靶向作用的主要相关通路为辅,综述中药有效成分体外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中药有效成分的深入研究,有望为研制出高效靶向治疗乳腺癌的制剂提供参考,此后的相关研究中建议在深入挖掘中药有效成分的基础上,对作用于相同或相近通路、因子、蛋白质等的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联合应用,结合中医药配伍理论,达到高效抗乳腺癌的效果。  相似文献   
97.
98.
目的:比较青防肿痛外敷散剂与凝胶剂体外渗透行为的差异性。方法:采用透皮扩散仪,以青藤碱为指标,含角质层的Wistar大鼠腹部皮肤为渗透媒介,采用HPLC考察青防肿痛外敷散剂与凝胶剂在不同时间点的青藤碱经皮渗透量,流动相甲醇-水-乙二胺(50∶50∶0.1),检测波长262 nm,比较2种剂型的体外渗透行为。结果:青防肿痛外敷散剂与凝胶剂12 h单位面积累计透过量分别为0.405 24,0.191 14 mg·cm-2,累计透过率分别为74.52%,35.15%。2种剂型中青藤碱的渗透行为均符合Higuchi方程,透皮速率分别为0.180 5,0.073 4 mg·cm-2·h-1。结论:青防肿痛外敷散剂与凝胶剂均具有缓释释药效果。在释药前期,凝胶剂较外敷散剂释药迅速;在整体经皮渗透过程中,外敷散剂较凝胶剂显著提高了青藤碱的经皮渗透量及透过速率。  相似文献   
99.
中药药对作为中医组方的最小单元,组成简单并兼备了中药配伍的基本特征。目前未见中药药对配伍治疗老年痴呆症的作用机制研究相关的文献报道。通过查阅文献,整理了治疗老年痴呆症的中医理论及中医治疗思路,并总结出中药药对改善老年痴呆症的研究现状,希望能够提供中药药对治疗老年痴呆症的研究思路,为中药药对治疗老年痴呆症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寻找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药材抑菌活性部位。方法:利用溶剂法和色谱法从线叶菊中提取分离出4个组分,用微量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其对葡萄球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痢疾志贺氏、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大肠杆菌、耐药绿脓杆菌、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等多种病原菌及耐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判定抑菌效果。结果:组分Ⅱ的抑菌作用明显优于组分Ⅰ、组分Ⅲ和组分Ⅳ,其不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常见的致病菌具有抑制最用,而且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大肠杆菌、耐药绿脓杆菌和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也具有抑菌作用;组分Ⅲ和组分Ⅳ只对部分常见致病菌起作用,对耐药菌无作用;组分Ⅱ对12种细菌的抑菌和杀菌效果均优于双黄连口服液阳性对照组,尤其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大肠杆菌、耐药绿脓杆菌、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等耐药性细菌显示出较强的抑菌和杀菌作用。结论:线叶菊不同化学部位的抗细菌作用强度有较大差异,组分Ⅱ为线叶菊抗耐药菌有效部位,其具有较强的抗耐药菌活性。线叶菊抗菌有效部位的确定为研制新的抗菌药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