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0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4 毫秒
11.
12.
目的:制备同时适合于黄芩素、黄连素及大蒜素3种中药成分的自乳化载体体系,并考察这3种自乳化制剂的体外透皮吸收效果。方法:采用饱和溶解度法、伪三元相图法、正交试验筛选最佳的空白处方组成及基质用量。以Franz扩散池和离体大鼠皮肤进行体外透皮吸收试验,采用HPLC分别测定3种自乳化制剂中黄芩素、黄连素及大蒜素的累积透皮渗透量,并分别与黄芩素散剂、黄连素散剂及大蒜素散剂进行比较。结果:最佳处方为油酸乙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聚乙二醇400载体体系,所形成的自乳化制剂粒径适宜,其微观形态呈较规整的球形。透皮吸收10 h,黄芩素、黄连素及大蒜素3种自乳化制剂的药物透皮速率分别为6.898 6,7.600 4,190.040μg·cm~(-2)·h~(-1),累积透皮渗透量分别为71.38,85.54,1 795.16μg·cm~(-2)。结论:成功制备了不同种类中药成分均能使用的自乳化载体体系,且该自乳化制剂的体外透皮吸收效果良好,可为后续中药复方自乳化制剂的制备及其透皮给药吸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槲皮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嵌段共聚物(QC-PLGA)纳米粒冻干粉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规律。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QC-PLGA纳米粒,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处方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冻干保护剂,通过动态透析技术考察QC-PLGA纳米粒冻干粉的体外释药规律。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0.2%聚乙烯醇,PLGA质量浓度10 g·L~(-1),油/水相体积比1∶35,槲皮素用量5 mg,冻干保护剂为2%乳糖。QC-PLGA纳米粒冻干粉的外表光滑,形态无皱缩塌陷、结构致密且加入注射用水振摇后再分散性良好,体外释放规律基本符合Weibull方程的释药模型,释药动力学方程ln[ln(1/1-Q)]=0.399lnt-1.503(R~2=0.973)。结论:QC-PLGA纳米粒冻干粉制备工艺简单可行、性质稳定、易储存,相比槲皮素原料药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的镇痛、解热作用。方法:镇痛作用是采用小鼠热板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段小鼠的痛域值来进行考察的。解热作用是采用大鼠皮下注射2,4-二硝基苯酚溶液,检测造模后1h、2h、3h、4h大鼠体温的实验方法。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均能延长小鼠的痛域值,高剂量组于给药后30min起作用,60min时作用最强,作用延续到给药后90min,中剂量组的作用弱于高剂量组。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各剂量组均不能明显降低注射2,4-二硝基苯酚后不同时间段大鼠的体温。结论:线叶菊抗感染的药理作用与其能够延长小鼠的痛域值,具有镇痛作用有关;直接降体温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抗感染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制备单体化合物,根据物理常数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荭草素(1)、异牡荆苷(2)、芹菜素-6-阿拉伯糖基-8-葡萄糖苷(3)、芹菜素-3′-甲氧基-7-O-芸香糖苷(4)、槲皮素(5)、金丝桃苷(6)、异槲皮苷(7)、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8)、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9)、槲皮素-3-O-芸香糖基-7-O-葡萄糖苷(10)、圣草次苷(11)和圣草素(12)。结论化合物1~11为首次从线叶菊属植物及线叶菊中分离得到,黄酮类化合物为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的重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16.
甘草皂苷对茯苓酸溶解度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茯苓酸在甘草皂苷溶液中表面张力、表观溶解度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探讨甘草皂苷对茯苓酸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最大气泡法,测定茯苓酸在甘草皂苷溶液中的表面张力,确定最佳甘草皂苷浓度;采用平衡溶解度法和摇瓶法,分别测定表观溶解度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结果:甘草皂苷浓度增大,表面张力先降后升。随着溶液pH值由低到高,表观溶解度变大,达到最高值后逐渐降低,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与之变化相反。结论:甘草皂苷可以增加茯苓酸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从而提高茯苓酸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7.
提高葛根素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根素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其较低的生物利用度限制其临床应用。笔者通过检索近年来的相关文献,综述了提高葛根素生物利用度方面的研究进展,从添加助溶剂、运用新剂型、结构修饰和复方配伍等方面介绍了提高葛根素生物利用度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脑得生分散片处方优选及体外释放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选脑得生分散片的成型工艺并对其体外释放度进行评价。方法:以崩解时间、成型性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脑得生分散片的辅料种类及配比;以葛根素为检测指标,采用溶出度测定法对脑得生分散片和脑得生普通片的体外释放进行对比评价。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以硫酸钙为填充剂,95%乙醇为黏合剂,联合崩解剂为5%微晶纤维素-5%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5%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0.5%羟丙基纤维素,硬度6~7 kg适宜;脑得生分散片10 min内溶出率>80%,15 min左右溶出率已达90%,脑得生普通片10 min内溶出率<50%,45 min尚未达到80%,而脑得生分散片45 min体外释放度94.65%。结论:脑得生分散片制备工艺稳定、操作简便可行,且其体外释放效果明显优于脑得生普通片。  相似文献   
19.
马钱子是传统的通络止痛中药,对风湿痹痛、麻木瘫痪等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然而由于其毒性较大,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多项研究表明,马钱子与甘草配伍其毒性大大降低。从马钱子的毒性反应、毒理学特征、影响毒性因素3个方面分别介绍了马钱子的中毒机制,并总结甘草配伍马钱子减毒作用,以期为马钱子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类叶牡丹总皂苷、总生物碱组分配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配伍增效机制。方法:以胶原诱导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为模型,分别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类叶牡丹总皂苷、总生物碱组分及二者配伍混合物,观察小鼠造模后肿胀度、关节炎指数等指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 p65、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对比,各给药组小鼠肿胀度、关节炎指数等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血清中的IL-6、TNF-α水平及NF-κB p65、Bcl-2/Bax的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配伍组与总生物碱组、总皂苷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配伍高剂量组各项检测指标均明显优于总皂苷组、总生物碱高剂量组(P0.05),配伍低剂量组除Bcl-2/Bax的比值外,其余各项指标均优于总皂苷组、总生物碱低剂量组(P0.05)。结论:类叶牡丹具有明显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IL-6、TNF-α在血液中的水平,同时,抑制NF-κB p65、Bcl-2/Bax的表达;配伍后的药理活性均优于单独使用总皂苷组分或总生物碱组分,类叶牡丹抗RA是多组分协同作用的结果,且其作用程度与剂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