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飞行员与无症状飞行员之间腰部竖脊肌表面肌电特征比较,为飞行员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患者的客观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芬兰MEGA公司ME6000-T8表面肌电仪测量47名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飞行员与9名无症状飞行员腰部竖脊肌等长收缩与站立位屈伸运动时表面肌电。软件分析竖脊肌等长收缩时疲劳性肌电指标MFs、MPFs、ZCRs、AEMGs,计算双侧竖脊肌各项肌电指标差值绝对值ltrMFs、ltrMPFs、ltrZCR、ltrAEMG,双侧竖脊肌各项肌电指标和绝对值larMFs、larMPFs、larZCR、larAEMG,屈伸运动时屈曲伸直动作AEMG,计算协调性指标FER。用SPSS13.0分析结果。结果竖脊肌等长收缩时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飞行员与正常飞行员MFs、lMPFs、ZCRs、AEMGs、ltrMFs、ltrMPFs、ltrZCR、ltrAEMG、larMFs、larMPFs、larZCR、larAEMG各项指标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屈伸运动时非特异性腰背痛飞行员与正常飞行员LFAEMG、LEAEMG、RFAEMG、REAEMG、FER差异显著(P0.05)。结论飞行员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患者与无症状飞行员之间的表面肌电指标FER差异显著,有望成为飞行员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患者评价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2.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左室局部三维容量和局部收缩功能。方法 50例健康志愿者,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30~60岁,平均(49.7±10.5)岁。40例心肌梗死患者,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49~65岁,平均(50.6±16.5)岁。进行心脏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左室壁16个节段的局部舒张末期容积(REDV)、收缩末期容积(RESV)和局部射血分数(REF)。结果正常组左室壁16个节段局部容积曲线呈规则的抛物线形,且波峰、波谷趋近;与正常人比较,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区REDV、RESV均增大(P<0.05),局部容积曲线较非梗死区波动幅度小,REF值明显减低(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左室梗死节段收缩功能降低,可以通过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进行定量研究,从而为冠心病心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3.
卫杰  赵平  周卫  邢华雄 《中国骨伤》2008,21(6):411-413
目的:探讨腰部竖脊肌表面肌电指标屈曲伸直比(flexion—extension ratio,FER)诊断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的可靠性。方法:根据诊断性研究方案,选择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患者73例和对照者86例,测量屈伸运动时腰部竖脊肌表面肌电指标屈曲伸直比,用SPSS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确定屈曲伸直比诊断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最佳临界值,计算屈曲伸直比诊断慢性腰背痛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根据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FER≥0.68为慢性腰背痛,FER〈0.68为无慢性腰背痛标准,屈曲伸直比对慢性腰背痛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8.1%,95.3%,87.4%。结论:表面肌电指标屈曲伸直比诊断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高,可靠性强,可作为慢性腰背痛诊断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4.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大多数人为了拥有一口健康、美丽的牙齿,养成了定期洁牙的习惯。也有部分人由于忽视日常的牙齿健康,甚至对洁牙的一些担忧,导致了因为牙结石“躺着也中枪”。让我们来了解下牙结石的危害吧。  相似文献   
45.
目的 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特点、安全性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6年5月采用CAS术治疗25例颈动脉狭窄>85%患者,术中针对病变狭窄特点应用远端脑保护装置,注重个体化手术细节和围术期处理方案,观察血运重建、脑保护装置内脱落栓子情况,控制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缺血性脑 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5例患者脑保护装置均通过重度狭窄后成功释放,球囊预扩张、支架释放后形态满意.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试验研究(NASCET)方法检测显示,平均颈动脉狭窄程度由术前(91.0±3.1)%降至术后(21.0±5.1)%,保护伞均顺利回收,其中6个伞中发现脱落组织碎片.围术期未出现症状性脑出血、脑梗死、高灌注综合征、死亡等严重事件.25例患者随访1年,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死亡发生.结论 CAS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时需注意术中个体化细节管理及围术期处理,选择合适的脑保护装置,以确保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部分重度狭窄患者的术后疗效更直观而迅速.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腰背痛患者病程、Oswestry指数(ODI)两病情指标与腰骶角、腰椎重力线指数两影像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老年慢性腰背痛诊治提供参考.方法: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收集102例门诊就诊的慢性腰背痛患者,记录患者病程,测量ODI,测量患者站立侧位X线片腰骶角、腰椎重力线指数,分析病程、ODI和腰骶角腰椎重力线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该组患者中,病程与腰骶角之间的相关系数r=0.145(P=0.147),病程与腰椎重力线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r=0.287(P=0.003);ODI与腰骶角之间的相关系数r=0.113(P=0.259),ODI与腰椎重力线之间的相关系数r=0.245(P=0.013).结论:老年慢性腰背痛患者病情指标与腰椎重力线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其腰骶角之间的相关系数,且有统计学意义,改善腰椎重力线指数的锻炼方法能改善老年慢性腰背痛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青少年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ilitis,AS)的临床特点及其与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鉴别诊断.方法 对2001~2009年门诊确诊为青少年AS 10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3例均有腰背疼痛,其中以骶髂关节疼痛为主93例,晨起时腰背僵硬感99例,活动后症状减轻95例,休息后加重97例.伴有全身乏力21例,并发虹膜炎17例,并发外周大关节滑膜炎25例.所有患者均误诊为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入院后查人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101例,C反应蛋白(CRP)51例增高,红细胞沉降率(ESR)76例增快,结合X线、CT、MRI检查确诊为AS,给予相应治疗,症状缓解.结论 青少年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应考虑AS的可能,需行骶髂关节X线、CT、MRI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及早确诊.  相似文献   
48.
背景:试验利用投影栅轮廓测量这项成熟技术,在人体背部表面形态学变化的量化测量方面编辑了特定的软件系统。还针对传统云纹图检测技术受体位因素影响,可重复性不佳的问题,专门设计制作了特别的体位检查架。为了证实该系统的设计理念,对一组无症状人群实施了一系列的试验性检测。目的:评价动态投影栅人体轮廓测量技术用于腰背部形态变化检测的可重复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于2007-06/2008-01在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完成。对象:20名无症状志愿者,男12名,女8名,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38.15岁。投影栅人体轮廓测量系统及分析软件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研制。方法:使用动态投影栅人体轮廓测量系统在中立位、左侧屈10°,右侧屈10°时对样本进行3次测量,前2次在同一天内测量,间隔2h,第3次在首次测量后第20天。主要观察指标:在中立位、左右侧屈位,分别测量脊柱侧弯角、左侧屈角、右侧屈角,左/右侧屈角比值;在中立位,分别测量左右截面面积比、左右背部高度比、旋转角。结果:受试者脊柱侧弯角、左右侧屈角比值、左右截面积比、左右背部高度比、旋转角,在不同测试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自制动态投影栅人体轮廓测量系统的可重复性较好,各指标稳定。  相似文献   
49.
腰部竖脊肌表面肌电指标测量的可重复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竖脊肌表面肌电耐疲劳性指标中位频率下降率和协调性指标屈曲伸直比为观察指标,验证表面肌电信号采集的可重复性,评价表面肌电图临床应用的实际价值。方法:实验于2006-05/07在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表面肌电实验室完成。①对象:正常志愿者18名,女性10名,男性8名,年龄(30.0±8.7)岁,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实验方案:应用芬兰MEGA公司,ME6000-T8型表面肌电测试系统进行3次测量,前2次间隔2h,第3次间隔7d,测量腰部竖脊肌疲劳性指标频率下降率和协调性指标屈曲伸直比。③测试方法:频率下降率参照Biering-Srensen测试方法,要求受试者俯卧,髂嵴上缘以下的身体固定,头端悬于检查床之外,保持脊柱伸直,手放于身体两侧,记录从躯干伸直开始到头端下垂10°肌电信号;屈曲伸直比参照flexion-extension方法,要求受试者首先直立,背靠垂直墙面,眼睛目视前方,双足与肩同宽,然后躯干缓慢前屈至最大限度,停留5s后恢复到直立体位,屈曲伸直比=屈曲过程中表面肌电平均振幅/伸直过程中表面肌电平均振幅。③统计学分析:用SPSS11.0软件分析3次数据的差异性P值和一致性指标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18名受试者均完成测试并进入结果分析。①竖脊肌屈曲伸直比:3次测量数据间差异显著性检验,左侧P=0.697,右侧P=0.532;原始数据一致性分析左侧ICC=0.979,右侧ICC=0.981,组内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P均<0.001。②中位频率下降率:3次测量数据间差异显著性检验,左侧P=0.559,右侧P=0.427;原始数据一致性分析左侧ICC=0.908,右侧ICC=0.997,显著性检验P均<0.001。结论:腰部竖脊肌疲劳性、协调性表面肌电指标频率下降率和屈曲伸直比测量的可重复性佳,表面肌电可用于腰部竖脊肌电生理功能评价。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恶性肿瘤晚期腰椎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80~2005年6 053例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确诊为恶性肿瘤1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结果:11例夜间痛明显,13例局部叩击痛。19例均摄腰椎X线片,示腰椎骨质破坏3例;16例行CT检查均发现椎间盘突出,骨质破坏2例;10例行腰椎MRI检查示9例腰椎局部骨质破坏。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增高3例,碱性磷酸酶增高2例。14例穿刺活检确诊,5例经ECT全身骨扫描确诊。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疗过程中,如无明显诱因出现明显腰部酸胀样疼痛,夜间剧烈,局部叩击痛,疼痛渐进性加重,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高而无其他炎性疾病,需考虑恶性肿瘤晚期腰椎转移的可能性,需行腰椎MRI、ECT全身骨扫描检查或穿刺活检,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