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8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观察经紫杉类和蒽环类治疗失败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分别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或氟尿嘧啶(5-FU)、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或卡铂和吉西他滨联合羟基喜树碱(HCPT)进行解救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探讨转移性乳腺癌经紫杉类和蒽环类治疗进展后适合的化疗方案。方法 2006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经紫杉类和蒽环类治疗后进展的65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分为:GX方案组(n=34):吉西他滨800~1000mg/m2,d1、d8;卡培他滨850~1000mg/m2 bid,d1~d14或5-FU 500mg/m2 d1~d5。GP方案组(n=21):吉西他滨800~1000mg/m2,d1、d8;顺铂70mg/m2或卡铂AUC=4~6。GH方案组(n=10):吉西他滨800~1000mg/m2,d1、d8;HCPT 6~8mg/d,持续用5~6天。21天为1周期,每两个周期评价疗效,获疾病控制的患者继续化疗至6个周期。结果 64例可评价疗效,65例可评价不良反应。GX方案组、GP方案组及GH方案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6.4%、33.3%和3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8个月(1~22个月)、8个月(1~48个月)和6个月(2~12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5);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4.5个月(6~37个月)、14个月(4~48个月)和16个月(5~63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3)。3组的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较低。结论 以吉西他滨为主的方案对既往经紫杉类和蒽环类治疗后进展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为有效的解救方案。  相似文献   
22.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观察奥沙利铂和人参皂苷Rg3不同联合方式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作用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观察奥沙利铂、人参皂苷Rg3单药以及两药同时和序贯应用对SMMC-7721细胞增殖的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单药和两药不同序贯方式对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单药和两药不同序贯方式作用后SMMC-7721细胞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奥沙利铂、人参皂苷Rg3单药、两药同时及序贯给药对SMMC-7721细胞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用药组的增殖抑制作用优于人参皂苷Rg3先用组(P<0.05),但与奥沙利铂先用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奥沙利铂先用组的效果优于人参皂苷Rg3先用组(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奥沙利铂主要将细胞阻滞在S期、G2/M期,人参皂苷Rg3主要将细胞阻滞在G0/G1期,同时用药组和奥沙利铂先用组的凋亡率相似(P>0.05),阻滞细胞于G2/M期,且凋亡率均较先用人参皂苷Rg3组高(P<0.05)。Western blotting显示,两药序贯及同时应用组cyclin D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单药组,奥沙利铂先用组与同时用药组相似,均低于人参皂苷Rg3先用组。结论 奥沙利铂、人参皂苷Rg3序贯及同时应用较单药更能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先用奥沙利铂后序贯人参皂苷Rg3与两药同时应用的协同增效作用相似,均优于先用人参皂苷Rg3后序贯奥沙利铂,其机制可能与奥沙利铂先用组和同时用药组将细胞阻滞在S期、G2/M期,增加促凋亡作用,同时下调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3.
1病案摘要患者男性,68岁。既往有乙肝病史10多年。2004年4月17日,体检时发现血清AFP异常(1210μg/L),2004年4月20日行CT和MR I检查示:"肝脏右叶占位(3 cm×3 cm)",在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2004年4月29日行TACE治疗1次(具体用药不详),患者术后AFP降至正常,口服中药。2004年7月复查AFP再次升高(63·  相似文献   
24.
目的:系统评价参一胶囊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清VEGF的影响。方法:利用计算机和手工方式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参一胶囊治疗恶性肿瘤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3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独立的评价,用Cochrane Collaboration's software Rev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20项研究被纳入本系统评价,纳入病例1299例。Meta分析显示参一胶囊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血清VEGF[SMD=-1.75,95%CI(-2.32,-1.17),P<0.00001],参一胶囊治疗12周较治疗4周能进一步降低血清VEGF[SMD=2.35,95%CI(0.76,3.95),P=0.004)]。结论:参一胶囊能够降低血清VEGF,这一证据需要更大规模的多中心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5.
钱丽  华海清 《吉林中医药》2013,33(3):306-307
癌性发热为肿瘤常见症状之一,西医一般认为与肿瘤细胞自身产生内源性致热源、释放抗原物质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1],临床主要运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和皮质激素退热,但多数只能起到暂时性的退热作用,对于长期发热的患者,往往效果较差,无法彻底缓解发热症状.本人跟师学习期间,遇到1例晚期肝癌患者长期发热达3个月的患者,应用多种方法效果不佳,华海清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病案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6.
华海清教授认为癌毒内生是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基础,癌毒蓄积流散是发展、浸润转移的根本因素。痰、湿、瘀是本病的病理产物。正气虚损是内在因素,又是该病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华教授根据原发性肝癌的生理、病理特点,分型辨治,尤擅运用全蝎、壁虎、蜈蚣等毒虫类药物“性善走窜,剔邪搜络,攻坚破积”之性,灵活巧妙地运用于不同证型,验之临床,收效颇多。  相似文献   
27.
通关藤制剂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通过文献综述考证通关藤制剂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明确通关藤制剂的植物来源和抗肿瘤有效成分,通关藤制剂在实验和临床水平具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为该类中药有效成分抗肿瘤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8.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因该病起病隐匿,进展迅速,临床发现一般多已处于中晚期,治疗棘手,预后较差.我们在临床中应用中医药治疗1例高龄巨快型肝癌患者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共采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乳腺癌女性患者120例,分为气阴两虚、水湿内停、气滞血瘀及冲任失调4型,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结果:120例女性患者中,气滞血瘀型的患者复发转移率最高,1年复发转移率为34.4%,3年复发率为84.4%;与其他3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不同的病理类型与中医辨证分型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Her-2受体状态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4种分型之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冲任失调型与其他3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证型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时间以及Her-2受体状态可能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相关性,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与辨证分型无明显相关性。其中气滞血瘀型的2患者发生复发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0.
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是极为罕见的肿瘤,目前仅有个案报道,本研究在临床中遇见2例,并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