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6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目的探讨PET引导致痫灶定位方法,然后采用X刀对致痫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方法本组共70例,其中男50例,女20例,平均年龄23.2岁.采用PET扫描,并从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3个断面的图像进行分析定位,寻找出致痫灶.采用BrainScan X刀治疗系统进行致痫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定期做EEG检查.结果随访6-12个月,适期做EEG检查,提示癫痫发作消失和EEG正常者45例(64.3%),发作次数减少或由大发作变为小发作者15例(21.4%),效果不明显者10例(14.3%),无严重并发症.结论ET可以临床寻找致痫灶. 立体定位放射外科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一种无创、安全、有效和并发症低的微侵袭手段.随着放射生物学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进展,该方法有望成为治疗顽固性癫痫的重要手段,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2.
非侵袭性检查定位致痫灶在癫痫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非侵袭性检查方法定位致痫灶在癫痫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30例难治性癫痫病人行EEG、MRI、PET检查,根据3项检查结果选择外科治疗方法(开颅手术,X-刀治疗,立体定向手术)。开颅手术,术中行皮层脑电图(ECoG)检查。结果 致痫灶位于颞叶22例,颞叶外6例,额颞区2例。方法 开颅手术16例,X-刀治疗10例,立体定向手术4例。术后除2例发作无明显改善外,28例病人发作均明显减少或消失。结论 大部分难治性癫痫病人,尤其是颞叶癫痫,开颅致痫灶切除、放射外科、立体定向手术可以根据EEG、MRI、PET检查来定位,避免术前侵袭性EEG(如植入深部电极等)检查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3.
为探讨不同X线处理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选用人脑星形细胞瘤SWO-38系,采用MTT法观察X线对胶质瘤细胞生长的影响,ABC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①不同剂量(5,10,15,20,25Gy)X线对胶质瘤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生长曲线低平,照射后48h的抑制率分别为33%、47%、51%、58%和66%;②不同剂量率(80,160,240,320,400cGy/min)X线照射后48h的抑制率分别为58%、54%、47%、25%和30%;③超分割照射后48h的抑制率为62%,而单次照射组为50%;④不同剂量(5,10,15,20,25Gy)X线照射后PCNA-标记率(LI)分别为91%,87%,81%,78%,69%,PCNA-LI与存活细胞OD值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①SWO细胞生长曲线、抑制率与X线剂量、剂量率和照射方式之间密切相关;②PCNA-LI与存活细胞OD值呈正相关关系,PCNA是胶质瘤细胞增殖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癌基因表达的变化与辐射性细胞放射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人脑星形细胞瘤细胞系经X射线处理前后p53、c-myc、bcl-2基因表达的变化;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p53基因在mPNA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①处理组内p53、c-myc基因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bcl-2表达显著减弱(P<0.05),p53或c-myc与bcl-2基因表达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②处理组内p53在mRNA水平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53基因在蛋白水平与mRNA水平表达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p53基因在蛋白水平与mRNA水平表达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结论:p53、c-myc和bcl-2基因在X线诱导的细胞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脑胶质瘤的放射治疗和基因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线索.  相似文献   
25.
X-刀治疗脑转移瘤的方法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刀治疗脑转移瘤的方法及疗效评价任文德,刘承勇,杨开军,许志新,杨雄浩,武华平从1995年3月到1996年3月,我院采用德国BrainScanX-刀治疗系统,共治疗了180例颅内疾病病人,其中脑转移瘤病人43例,结果表明,X-刀治疗脑转移瘤的效果理...  相似文献   
26.
从1995年3月到1996年3月,我院采用德国Brain Scan X-刀治疗系统.共治疗180例颅内疾病病人,其中脑转移瘤43例,经过6~12个月随访,结果表明.X-刀治疗脑转移瘤效果理想,肿瘤生长局部控制率达95.34%.81.40%肿瘤于3~6个月内消失或明显缩小,6个月以上生存率达77.14%,无明显并发症。本总结了适应证的选择、影像学要求、治疗计划设计和优化、疗效判断标准以及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27.
我院X刀治疗128例病人,其中肿瘤体积超过30cm ̄3.继X刀治疗后11天~5个月内行开颅手术者15例。该组病人均取得较好疗效,术中见肿瘤坏死,软化;瘤内小血管闭塞,手术难度及危险性大大降低。本文提示,颅内巨大肿瘤,尤其重要功能部位的良性肿瘤,X刀治疗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28.
伏隔核毁损术治疗阿片类药物精神依赖的初步临床报告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阿片类药物依赖的手术治疗方法,评价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壳部后下部分毁损术治疗35例病人。术后随访36~129 d;对伴发的烟草依赖症状改善情况,手术对睡眠、记忆力、性欲及工作能力的影响,术后不同时间段病人药物渴求程度的改变情况、重新非法用药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该手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明显改善大部分病人的睡眠障碍并提高工作能力,不影响性欲和记忆力;在术后不同时间段,病人吸烟量明显降低;阿片类药物渴求显著缓解,完全消除心瘾者27例,占77.1%,重新非法用药者3例,曾1次用药者2例。结论伏隔核毁损术可以有效地消除或部分缓解阿片类药物依赖病人的心理渴求,术后病人保持操守率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29.
脑转移瘤的X刀治疗与常规手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脑转移瘤的X刀治疗与常规手术治疗的疗效及特点。方法 在116例脑转移瘤患者中,对47例采用X刀治疗、69例作常规手术治疗,其中4例联合运用两种方法。结果 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随该全部病例两组生存期在6个月内者分别为15%(4/47)和16%(11/69),生存期达6个月以上者为85%和84%。结论 X刀及常规手术治疗脑转移瘤各有其临床特点,颅内多发,新生儿及复发肿瘤仍活应于X刀治疗,两种  相似文献   
30.
目的 研究放射性核素碘(131I)标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单克隆抗体IgG(Anti-EGFRvⅢ)的方法及放射免疫活性,观察标记产物131I-Anti-EGFRvⅢ对U87胶质瘤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方法 利用Iodogen法标记131I至Anti-EGFRvⅢ,测定放化纯度、标记率、比活度、稳定性.经体外细胞结合试验分析131I-Anti-EGFRvⅢ的免疫活性,通过MTT法检测放射免疫效应.结果 131I-Anti-EGFRvⅢ放射化学纯度>90%,24、48、72 h放射性化学纯度依次为91.25%、90.74%和89.88%.标记率为64.56%,比活度为0.56 MBq/μg.131I-Anti-EGFRvⅢ与U87细胞结合率为41.69%,1.110 MBq 131I-Anti-EGFRvⅢ即有最大抑制细胞生长效应,随着时间延长,抑制效应更加明显.结论 Iodogen法标记131I-Anti-EGFRvⅢ具有较好的放射免疫活性,体外能够有效抑制U87胶质瘤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