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68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10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20世纪80年代之前,脂肪肝或肝细胞脂肪变性主要作为一种病理学现象而被认识,主要表现为肝内甘油三酯储积>肝脏湿重的5%,光镜下每单位面积见>30%的肝实质细胞出现脂肪变性.此后随影像检查技术的普及,脂肪肝作为一种病理综合征受到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社会经济与生活方式等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普通成人脂肪肝检出率约20%,特定人群更高,如2型糖尿病的脂肪肝检出率约为33%、肥胖症检出率约为60%.脂肪肝目前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2位常见肝病,已成为消化、内分泌、营养、心血管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2.
氯化汞诱导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氯化汞(HgCl2)灌胃诱导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的脂质过氧化损伤病理机制。方法:以8mg/kgHgCl2水溶液灌胃9周,设1周、2周、4周、6周和9周5个观察时间点。试剂盒方法检测肾功能(Scr、BUN)和脂质过氧化情况(GSH、GSH—Px、MDA、SOD),盐酸水解法检测肾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观察肾组织金属硫蛋白(MT)的表达和分布,免疫印记法观察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途径的激活(IκB、P—IκB、TNF—α)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等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9周模型大鼠血清Scr、BUN含量增高(Scr,P〈0.05;BUN,P〈0.01),肾组织GSH含量、GSH—Px活力明显降低(GSH,P〈0.05;GSH~Px,P〈0.01),MDA含量升高(P〈0.05),SOD活力各组无差异(P〉0.05);肾组织Hyp含量逐渐升高(P〈0.05)。模型大鼠肾组织炎性浸润,肾间质胶原沉积增多,间质增宽,肾小管萎缩,表现出较为典型的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大鼠肾组织MT表达逐渐减少;IκB表达无差异(P〉0.05),P—IκB、TNF—α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IκB,P〈0.05;TNF—α,P〈0.01)。α~SMA表达增加(P〈0.01)。结论:HgCl2诱导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病变机制在于肾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从而诱导NF-κB信号途径的活化和肌成纤维细胞活化。最终造成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93.
20 0 1年 9月 15~ 18日 ,全国肝纤维化专题研讨会在上海顺利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办 ,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市代表 170人 ,其中香港代表 15人 ;大多为从事中西医结合肝纤维化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专家以及研究生、博士生、研究人员等 ,全国与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出席了本次会议 ,部分企业代表列席了会议。会议学术氛围浓厚 ,有专题讲座、大会发言以及壁报交流等多种形式 ,提问讨论争相踊跃 ,会后也进行了广泛个别交流。大会集中回顾展示了我国近 10年来在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94.
2004年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于8月26日一29日在北京市召开,本次大会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承办。大会共收到论文195篇,实际到会代表200余人。其中特邀专题讲座10篇,大会发言22篇,壁报展示60余篇。大会的主题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专题讲座内容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病证结合治疗肝纤维化的策略,循证医学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与意义,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机制研究,肝硬化及其并发症、肝癌等的临床治疗进展,肝脏疾病的基因治疗等。  相似文献   
95.
中医发展要重视技术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发展是思维创新先行还是技术与实践先行,于此有不同的认识。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生命科学,而不是思维科学,其正确的创新思维不能凭空得来。中医理论与思维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中医科研与临床的实践,而不是信息加工整理等思维活动;理论假说需以实践为基础并需接受实践检验。医学实践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源泉,技术创新是中医发展的重要动力。现代技术在中医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均不可或缺,对迅速发展的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掌握与应用,目前中医研究中还不是太多太好,技术创新更是太少,尚需努力学习借鉴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先进方法,以提高中医实践水平,促进中医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319方抗肝纤维化的主要作用机理。方法:分离正常大鼠肝星状细胞,并传代培养。用扶正化瘀319方给正常大鼠灌胃,制备药物血清,温育培养细胞。胶原酶消化法测定细胞内外胶原生成率,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的Ⅰ型胶原含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图像分析半定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RTPCR法分析Ⅰ型前胶原、TGFβ1mRNA的表达量。结果:扶正化瘀319方药物血清能明显抑制肝星状细胞的细胞内外胶原生成率,抑制细胞的Ⅰ型前胶原基因表达及其胶原分泌,抑制肝星状细胞TGFβ1与蛋白表达。结论:扶正化瘀319方能明显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对肝星状细胞Ⅰ型前胶原及TGFβ1mRNA表达的抑制可能是该方抗肝纤维化的主要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影响纤维化肝脏脂质过氧化与间质性胶原酶活性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 方法: 以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与高脂肪低蛋白饮食复合因素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而后予以甘草酸二铵口服治疗,正常大鼠与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HE染色与胶原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炎性坏死与胶原沉积病理改变,按试剂盒方法检测血清肝功能(ALT、AST、Alb与总胆红素等)变化,检测肝组织主要过氧化损伤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酶底物反应法分析肝组织间质性胶原酶活性变化,RT-PCR法分析肝组织Ⅰ型前胶原基因表达。 结果: 与正常大鼠相比,模型大鼠肝脏有明显胶原沉积与肝纤维化,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炎性损伤坏死;甘草酸二铵药物组明显减轻模型大鼠肝组织损伤坏死与胶原沉积等病理变化。模型大鼠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总胆红素含量、ALT与AST活性、白蛋白含量均明显减少(P<0.01)。药物组大鼠血清总胆红素含量、AST与ALT活性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而白蛋白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此外,药物组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151.3±37.3 μg/g)明显少于模型组(170.9±15.3 μg/g,P<0.05),Ⅰ型前胶原基因表达弱于模型组(P<0.05);肝组织MDA含量(1.96±0.23 μmol/g)低于模型组(2.44±0.32 μmol/L, P<0.05),SOD水平(19.60±0.97 NU/g)高于模型组(20.60±0.33 NU/g,P<0.05),GSH含量(47.0±9.1 g/g)与GSH-Px活性(53.1±4.1 U/g)高于模型组(41.2±3.5 g/g;46.7±6.1 U/g,P<0.05);肝组织间质性胶原酶活性(43.89±7.74 U)高于模型组(32.01±2.75 U,P<0.05)。 结论: 甘草酸二铵有明显抗肝纤维化大鼠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与提高肝组织间质性胶原酶活性的作用,该作用是药物抗肝纤维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8.
福尔肝6号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福尔肝6号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影响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作用于活化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以^3H-TdR掺入法观察肝星状细胞增殖。结果:福尔肝6号和秋水仙碱药物血清能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福尔肝6号药物血清组优于秋水仙碱药物血清组。结论:福尔肝6号药物血清能抑制HSC的增殖,从而减少胶原等ECM合成。  相似文献   
99.
100.
目的:观察莪术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莪术水煎液(0.3g/ml)按10ml/kg 大鼠体重给正常大鼠灌胃,每天2次,连续3天,第4天1次给予全日剂量,1h 后采血,离心分离血清,56℃灭活,制备药物血清。以正常鼠血清及秋水仙碱药物血清作为对照。将药物血清温育传一代的肝星状细胞,氚标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及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Ⅰ型胶原含量,改良 Lowrv's 法测定细胞层总蛋白以校正细胞数;貂肺上皮细胞株-Mvllu 抑制 MTT 法测定培养上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 β_1)。结果:莪术药物血清和秋水仙碱药物血清对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增殖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莪术的抑制作用强于秋水仙碱(P<0.01),二者都能抑制肝星状细胞生成Ⅰ型胶原(P<0.01),并且都能显著抑制肝星状细胞分泌 TGF β_1,两者作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莪术能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减少胶原和 TGF β_1的生成,从而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