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112篇
内科学   7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70篇
综合类   235篇
预防医学   72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79篇
中国医学   89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目的对比分析局麻与硬外麻醉下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探讨基层医院在有限条件下治疗腹股沟疝更适宜的麻醉方式。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研究的患者为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半年来收治的102例腹股沟疝所有患者分成局麻组与硬外麻组,两组均采用疝囊高位结扎+平片无张力修补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伤口疼痛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和差异;记录术后患者对麻醉效果的满意度;出院后嘱病人1周后回院复查1次,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电话随访1次。结果两组皮下血肿、术后伤口感染、阴囊肿胀、腹股沟神经与腹腔脏器损伤、术后伤口疼痛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恶心/呕吐、头昏/头痛、尿潴留并发症发生率均比硬外麻组低或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2年随访中各有2例出现腹股沟区疼痛,服用NSAIDs类药物好转。两组术后1月、6月、12月和24月VAS评分结果,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3)。两组患者对手术中麻醉满意情况见表4,硬膜外组满意患者多于局麻组。结论基层医院实施局麻下开放式腹股沟疝平片无张力修补术可行,也不增加慢性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
刘国华 《当代医学》2021,27(2):137-138
目的分析醋酸泼尼松片联合抗结核药物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2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每组31例。对比组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实验组应用醋酸泼尼松片联合抗结核药物,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高于对比组的80.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胸腔积液吸收时间、全身中毒症状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关系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为6.45%,低于对比组的16.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服抗结核药物基础上应用醋酸泼尼松片联合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3.
112例高龄患者合并肺部感染腹部手术中临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部感染是腹部外科手术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延长患者的恢复期,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加重原发病,增加病死率.高龄患者腹部术后并发呼吸道感染则更为突出,因患者年龄高、体质减弱、抵抗力下降、全身各主要器官衰退,手术的麻醉问题、腹式呼吸受限、受凉、手术时间过长、胃肠减压管刺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肺部感染往往成为高龄患者腹部术后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分流管易堵,手术路径改变的影响。方法对28例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根据手术路径不同,分成两组。实验组16例;对照组12例。分析比较两组手术后分流管堵塞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期内发现,实验组导管阻塞1例(6.25%),对照组导管阻塞3例(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侧脑室额角穿刺分流管堵塞机率明显低于经枕角穿刺,值得临床重视应用。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西乐葆)对A549肺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肿瘤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建立裸鼠肺癌细胞株A549移植瘤模型,药物组给予含1 250 ppm塞来昔布的饮水,连续28 d,计算抑瘤率。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移植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结果药物组平均瘤重(0.65±0.20)g,对照组平均瘤重(1.45±0.30)g,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塞来昔布抑瘤率为57.23%。药物组与对照组VEGF积分分别为(0.184±0.022)和(0.295±0.032)(P<0.01),MVD平均值分别为(18.80±3.67)和(34.50±5.20)(P<0.01)。结论塞来昔布对A549肺癌移植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相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BIC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武邑中医院2015年7月-2017年2月收治30例轻度胃肠炎伴良性惊厥婴幼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婴幼儿的临床症状表现、发病季节、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结果 1 1例(36.67%)婴幼儿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为(38.43±0.21)℃,发热持续时间(1.20±0.31)d;30例婴幼儿出现呕吐症状,呕吐次数(2.35±0.21)次/d;25例(83.33%)婴幼儿出现明显腹泻;4例(13.33%)婴幼儿出现轻度脱水;惊厥的发作主要在病程的前3d,主要表现为全面发作和局限性发作后继发全面发作,惊厥发作持续时间较短;19例(63.33%)便轮状病毒阳性;在头颅检查中,4例(13.33%)婴幼儿表现为脑电图异常;发病季节:主要冬季发病。结论BICE主要发病于冬季,轮状病毒是主要的病原,患儿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惊厥发作多在病程前3d。临床治疗上以控制病情的反复发作为基本特征,及时确定病原对症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电项针对颈动脉狭窄致中风先兆患者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颈动脉狭窄致中风先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电项针治疗,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颈动脉狭窄程度、脑侧支循环、血流动力学[平均血流速度(Vm)、最大峰值流速(Vs)、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血管活性物质[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清ET-1、TXB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脑侧支循环评分及血清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Vm、Vs大于对照组,RI、P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项针治疗颈动脉狭窄致中风先兆患者效果较好,可调节血管活性物质,改善颈动脉狭窄程度、脑侧支循环及血流动力学,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联合高压氧治疗冠心病的不良反应及对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2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A组、试验B组和对照组各75例。A组给予高压氧治疗和辛伐他汀40mg/d,B组给予高压氧治疗辛伐他汀20mg/d,对照组仅给予辛伐他汀20mg/d,疗程均为12周,比较各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检测各组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试验A组、试验B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67%、14.67%和56.00%,试验A组、试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治疗的不良反应无影响,结合高压氧治疗冠心病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且显著改善血清胆红素浓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0.
随着 CT 的普及,肺、纵隔的图象诊断日益提高,但还不能充分评估有无淋巴结转移,特别是上纵隔上部、气管旁、气管分叉部及叶支气管间淋巴结群用 CT 检出颇困难。本文对15例肺癌用 CT 和超声波内窥镜(EUS)检测纵隔淋巴结肿大,并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