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3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探讨尿液上皮细胞(EC)中人巨细胞病毒(HCMV)DNA载量预测婴儿活动性HCMV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收集82例HCMV潜伏感染组和84例活动性感染组婴儿外周血和尿液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B)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血浆HCMV DNA载量和HCMV IgM/IgG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PMNLs)中HCMV pp65抗原;UF-100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和FQ-PCR分别做尿液EC计数和HCMV DNA载量检测,并计算尿液EC中HCMV DNA载量.同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尿液上皮细胞中HCMV DNA载量在婴儿HCMV激活感染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166例HCMV感染婴儿尿液上皮细胞中HCMV DNA阳性检出率最高,为94.58%(157/166),病毒载量范围为5.67×102-1.31×107拷贝/103EC;不同时段尿液EC中HCMV DNA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9,P>0.05);活动性感染组尿液EC中HCMV DNA载量[5.13±0.99(拷贝/103EC,lg)]显著高于潜伏感染组[3.92±0.82(拷贝/103EC,lg),t=8.52,P<0.01];根据ROC曲线,当cut-off值为4.55时,尿液EC中HCMV DNA载量对活动性感染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4%和75.2%;活动性感染患儿更昔洛韦治疗后尿液EC中HCMV DNA载量显著低于治疗前(t=5.44,P<0.01).结论 尿液EC中HCMV DNA载量用于预测婴儿HCMV活动性感染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并能用于治疗监测.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Titmus立体视检查图和颜氏第三代立体视检查图对学龄前儿童的适用性。设计 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 分层整群抽取北京市海淀区5所幼儿园3~6岁1021名儿童。方法 所有受试儿童进行视力、眼位、Titmus立体视和颜氏第三代立体视检查,能辨认立体盲图形或能明确说出立体盲图内无隐藏图形者认为检查成功。观察不同年龄儿童检查的成功率,比较不同年龄组儿童立体视锐度分布差异及两种立体视检查结果的差异。主要指标 立体视锐度。结果 3岁儿童Titmus检查成功率为91.2%,高于颜氏第三代检查的86.0%,随年龄增长两种检查方法的成功率逐步增高。在可以完成检查的正常儿童中,90%以上儿童能够达到的立体视锐度:Titmus检查3岁为100″,4岁为80″,5岁和6岁为60″;颜氏第三代立体视检查各年龄组均为60″。立体视锐度达到60″的百分比:Titmus检查随年龄逐步增加,4岁组高于3岁组(χ2=55.578,P=0.000)、5岁组高于4岁组(χ2=7.989,P=0.005);颜氏第三代立体视检查各年龄组均在90%以上,在相邻两年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种立体视检查中心凹立体视比例的差异:3~6岁总体上有统计学差异(χ2=68.284,P=0.000),随着年龄增加两种方法的差异减小,5岁组(P=0.070)和6岁组(P=0.146)两种方法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Titmus立体视检查图更适合于低龄儿童。学龄前儿童Titmus立体视检查图和颜氏第三代立体视检查图检查的正常参考值不同,5岁以上儿童两种检查方法正常参考值趋于一致。(眼科, 2020, 29: 339-343)  相似文献   
63.
异甘草酸镁治疗70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中抗炎保肝降酶的作用。方法:138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0例,应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对照组68例.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患者症状、体征的恢复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方面优于门冬氨酸钾镁。  相似文献   
64.
随着人口的快速老龄化,老年人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亦迅速增加,其中有部分患者是由于长期高血压所致[1],而精神疾病的伴发又影响高血压的治疗与防控.本文通过对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焦虑状况进行调查,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地控制血压,改善预后.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5.
目的构建含β地中海贫血(简称β地贫)IVS-2-654(C>T)突变基因的质粒。方法以含β珠蛋白野生型基因的质粒DNA为模板,采用重叠延伸PCR(OE-PCR)定点诱变后行TA克隆的方法构建含IVS-2-654(C>T)突变基因的质粒。结果双向测序结果表明:重组质粒的确含β地贫IVS-2-654(C>T)突变基因,β珠蛋白IVS-2-654处的碱基已由C突变成T,其余序列与野生型完全相同,成功实现了定点诱变。结论成功地构建了含β地贫IVS-2-654(C>T)突变基因的质粒,进一步为该病基因诊断与筛查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OE-PCR定点诱变法简便、经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胸腰椎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01—2013-12我院收治的胸腰椎合并脊髓损伤患者11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运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抑郁、焦虑状态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功能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抑郁、焦虑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45%(2例)明显低于对照组20.69%(12例),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功能恢复有效率81.03%(47例),明显高于对照组60.34%(35例),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椎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患者抑郁、焦虑心理,减少并发症,增加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关节镜下重建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关节镜下重建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主动关节活动范围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提升幅度较大;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主动关节活动范围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主动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大,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关节镜下重建方法较保守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学龄前儿童骨营养状况及随年龄变化趋势。方法 对9 068名2~6岁儿童应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跟骨超声速度(speed of sound, SOS)。结果 随年龄增长, SOS值逐渐下降, 不同性别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童总体骨量缺乏率49.83%, 女童为38.47%, 轻度缺乏率占87.40%;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骨量缺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北京市海淀区2~6岁学龄前儿童随年龄增长SOS值逐渐降低, 骨量缺乏情况普遍, 以轻度缺乏为主。  相似文献   
69.
减重步行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4月-2006年10月河北省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66.7±3.8岁;病程120.2±63.5d;其中脑出血12例,脑梗死8例.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65.1±3.6岁;病程118.6±64.5d;其中脑出血13例,脑梗死7例.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手功能恢复的康复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例)和干预组(n=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Bobath方法为主,配合Rood法、Brunnstrom促进法,进行上肢和手功能训练,2h/d,5次,周,连续2周。干预组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穿戴吊带和夹板一整天,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根据制定的塑形任务进行患侧肢体的反复训练,6h/d,5次,周,连续2周。结果:CIMT患者治疗后FMA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问反射活动和协调能力与速度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4部分的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干预组治疗后简介上肢功能STEF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IMT可以在短期内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提高手的精细动作和运动速度,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