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6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34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168篇
预防医学   112篇
药学   86篇
中国医学   86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 提高湿疹喷雾剂对对皮肤的渗透能力,增强疗效.方法 采用1定制的改良Franz扩散池,大鼠腹皮作透皮试验,一阶导数光谱法测定湿疹喷雾剂中黄芩苷透皮吸收量,对氮酮、丙二醇及二者按不同比例的促渗效果进行考察.结果 氮酮、丙二醇最佳浓度的合用与单用比较,2%氮酮的累积渗透百分率达9%所需时间(T9%)值最快,经皮渗透5h内累积渗透百分率Q5最大.结论 湿疹啧雾剂中,加入2%氮酮能达到最好的促渗效果.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广东省静脉吸毒人员共用针具的影响因素,以及针具交换项目对预防吸毒人员共用针具的效果。方法采用社区干预研究的方法,选择各方面因素比较类似的两个镇,一个作为干预社区,一个为对照社区。干预区采用针具交换干预措施,对照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为期10个月。于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滚雪球的方式抽取注射吸毒者进行断面调查,以评估共用针具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的确定采用Logistic单因素分析,对有显著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干预前后分别调查了428和429名静脉吸毒者。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最近30天内共用针具率分别为20.4%和35.3%,差异有显著性(χ^2=11.83,P=0.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晓艾滋病知识(OR=0.62,95%CI:0.45~0.85)、20~30岁年龄组(OR=1.41,95%CI:1.04~1.91)、使用多种毒品(OR=2.21,95%CI:1.53~3.19)、注射吸毒的年限(OR=2.38,95%CI:1.43~3.99)、重复使用注射器(OR=2.94,95%CI:2.06~4.19)、一次买4支针以上(OR=0.53,95%CI:0.33~0.86)、买针不方便(OR=2.08,95%CI:1.38~3.12)及是否看过艾滋病宣传折页或宣传画(OR=0.59,95%CI:0.42~0.83),是影响吸毒者共用针具的主要原因。结论针具交换项目有效地降低了静脉吸毒人员共用针具率,知晓艾滋病知识、针具交换项目的宣传及针具的可及性,是针具共用的预防因素;而青年人群、使用多种毒品及注射吸毒时间较长等,是共用针具的危险因素。因此今后的针具交换项目应该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才能达到控制艾滋病在静脉吸毒人群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原发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病理特点、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9例原发系统性ALCL患者的病理特点、临床特征、完全缓解率(CR)、长期生存率和预后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的瘤细胞均强表达CD30,58.62%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接受了治疗的28例患者的CR率为50.0%,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1.3%与27.1%.ALK阳性患者CR为68.8%,2、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0.2%、42.5%,明显高于ALK阴性组(P<0.05).国际预后指数(IPI)0~2分患者组CR率为57.1%,2年、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0.2%、65.1%,明显高于IP13~5分患者组(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ALK的表达、IPI评分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K表达、IPI评分有助于判断原发系统性ALCL的预后,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靳三针穴位贴敷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本院67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靳三针穴位贴敷,用龙马膏贴敷穴位,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火罐疗法,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5%,对照组为6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龙马膏采用传统中药结合经皮给药系统制剂方法,大大提高了渗透力,疗效确切,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兴膏药,靳三针穴位贴敷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5.
许江丽  王净净  何群  王适  王珊 《中国药房》2010,(31):2902-2904
目的:研究眩晕定颗粒的吸湿性,确定眩晕定颗粒生产过程中合理的湿度条件及暴露时间。方法:通过测定眩晕定颗粒的吸湿速度及平衡吸湿量,建立其动力学模型,提取吸湿速度参数并比较大小。结果:眩晕定颗粒在不同湿度下的吸湿动力学符合房室模型,吸湿量达到6%对应的相对湿度为56.11%,在此湿度下包装前最久可摆放10.15h。结论:眩晕定颗粒生产中应控制环境湿度在56%以下,分装时暴露时间不可超过10.15h。  相似文献   
96.
目的 确定吸毒及针具共用的影响因素,为在中国静脉吸毒者中开展预防针具共用和艾滋病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于2002~2003年在江门市戒毒所和社区招募静脉吸毒者,对每名吸毒者进行约2h的深入访谈,利用MID*IST4.0定性分析软件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编码、主题归类和分析。结果 共对53名静脉吸毒者进行了深入访谈,94.9%的吸毒者首次吸毒年龄为10~29岁,98.1%首次吸毒的方式为口吸;吸毒的主要原因是结交了吸毒的朋友、负性生活事件影响及好奇心的驱使;从口吸转为注射吸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省钱及追求快感;针具共用的主要原因包括毒瘾发作时没有新针、买针困难、跟共用的人关系好、对自己的健康不关心、不知道共用针具的危害,尤其对间接共用针具的危害缺乏认识;戒毒失败的原因包括周围的环境因素及缺乏社会支持;30.8%的女性吸毒者存在卖淫问题。结论 针具的可及性差和对共用针具的危害缺乏认识是针具共用的主要原因,采取加强针具的市场营销及针具交换等减少危害的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比较喷雾干燥法与减压干燥法制得的九香止泻干浸膏粉有效成分量的差异,为确定九香止泻浓缩液(或稠浸膏)合理的干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喷雾干燥与减压干燥法制成的九香止泻干浸膏粉中秦皮甲素、秦皮乙素,采用络合滴定法测定总鞣质。结果 九香止泻方减压干燥后秦皮甲素量高于喷雾干燥,减压干燥与喷雾干燥后秦皮乙素、总鞣质的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干燥方法皆适用。结论 综合考虑各有效成分量的差异,减压干燥优于喷雾干燥。  相似文献   
98.
王成  凌莉  何群  陈昂  陈君 《疾病控制杂志》2011,15(4):348-350
目的 通过调查估计广东省某地男性同性恋人群规模,探讨适合男性同性恋人群的基数估计方法.方法 按场所分层,确定6家活动场所为目标机构,分别应用乘数法与捕获-标记-再捕获法对广东省某地男性同性恋人群规模进行估计.结果 乘数法估计结果为24 893(95% CI:22 042~28 561)人;捕获-标记-再捕获法估计结果为30 978(95% CI:12 249~49 698)人.结论 运用乘数法对男性同性恋人群规模进行估计经济易行、结果可信;捕获-标记-再捕获法用时短,花费较低,但满足应用条件较困难.  相似文献   
99.
广东省流动人口疟疾流行与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疟疾管理是当前我省控制疟疾的主要问题之一,1992年~1996年在粤桂琼流动人口疟疾联防区广东省高州、信宜、雷州和徐同四个县(市)进行疟疾流行病学监测研究。通过联防,近五年这四个县(市)疟疾年发病率逐年下降,至1996年为0.51/万。5年来共血检140914人,发现疟原虫阳性4299例,阳性率3.05%,其中外束流动人口占总数的29.1%;对58717位回人员进行血检,疟原虫阳性1084例。阳性率为1.85%,其中海南回归的疟疾病例占总病例的36.5%,广西回归的占15.0%,广东省内回归的占41.2%,其它省份占7.3%。疟疾发病与职业的关系,调查2625例患者,以从事种植业和农、林业者疟疾发病最高,分别占32.3%和31.7%,其次为建筑工,占15.2%。因此.对流动人口疟疾防治和管理,应针对高危、重点人群,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措施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研究石上柏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色谱等方法分离,经过理化常数测定及UV、IR、~1HNMR、~(13)CNMR、El-MS等波谱技术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3个双黄酮类化合物,2个甾醇类化合物和5个有机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硬脂酸(I)、棕榈酸(Ⅱ)、豆甾醇(Ⅲ)、谷甾醇(IV)、扁柏双黄酮(V)、穗花杉双黄酮(Ⅵ)、7,4′-二甲氧基穗花杉双黄酮(VII)、莽草酸(VIII)、丁香酸(Ⅸ)、咖啡酸(Ⅹ)。结论:化合物Ⅸ、Ⅹ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