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与脱钙骨(DBM)复合移植治疗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对12例骨肿瘤患者,手术切除骨肿瘤脱钙骨填充骨缺损,术后第7天行骨髓动员,每天皮下注射特尔立3.0μg/kg,连续3d,第4天静脉滴注10mg地塞米松后采集APBSC。在X线电视透视下将一枚骨穿针准确穿入骨缺损部位,然后抽取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即可注入骨缺损部位。通过术后连续X线片,了解其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12例病人术后得到随访,时间为4~16个月,在2~4个月以内均开始有不同程度的骨化,成骨效应满意。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脱钙骨(DBM)复合移植是一种治疗骨缺损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交锁髓内钉在四肢长管状骨骨折中的失误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栋  任启光 《中国骨伤》2006,19(4):219-220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技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1999年6月-2004年6月采用交锁髓内钉技术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420例,男310例,女110例;其中股骨干骨折180例,胫腓骨双骨折160例,肱骨干骨折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0例,股骨髁上骨折10例。年龄20~87岁,平均56岁。发生并发症30例,术中骨折端劈裂2例,钢丝捆扎后完成交锁;异位再骨折2例和术后再骨折2例,更换较长的髓内钉;髓内钉卡在髓腔内进退困难1例,捶击髓内钉尾端拔出髓腔;横向交锁失误12例,其中10例在术中发现退出锁钉重新完成交锁,2例在术后发现应用石膏外固定6周;术后发生主钉断裂2例,二次手术更换较粗的主钉;骨折端不稳定出现反常活动3例,应用石膏外固定6~8周;导针与钻头相嵌顿2例,通过捶击拔出钻头退出导针;腹壁软组织损伤4例进行理疗。结果:本组400例得到6~12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膝关节屈曲受限(<90°)4例,肩关节外展上举受限(<90°)1例。结论:交锁髓内钉技术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临床疗效良好;粗劣的操作技术是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积极处理并发症可避免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楔形截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楔形截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楔形截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11例,对于重度僵硬的病例结合后路广泛松解.依据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脊柱侧凸的主弯平均Cobb角为74°(62°~95°),术后矫正率为60%(48%~73%).后凸平均Cobb角为52°(40°~72°),术后矫正率为51%(41%~69%),手术前的冠状面失衡约19mm,术后为8mm,手术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楔形截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疗效满意,对于重度僵硬的病例后路广泛松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2011年间收治的2z例腹股沟疝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行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和对照组(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各11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上,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O.05)。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治愈率均达到100%;观察组手术时间略多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都存在疼痛的症状,对照组术后疼痛人数多于观察组(P〉o.05);观察组有1倒患者在术后出现局部硬结异物感,对照组有2例患者切口感染、1例患者阴囊积液,两组比较分析未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除了术后并发症少以外,还具有手术用时短,术后疼痛轻,患者恢复快等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脊柱侧凸的修复和矫形是世界性难题,近年来非融合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其相关研究,为脊柱侧凸的矫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凸侧骨骺阻滞术、凸侧骨骺阻滞术、胸廓扩大成形术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微创技术在手部挤压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手部严重挤压伤一直是临床常见的急症,由于伤情的不同,临床处理时很难有固定的模式来遵循。微创理念在骨科各个领域中得到推广和应用,逐渐成为一项指导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1]。我科采用微创技术治疗手部挤压伤,取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脊柱侧凸术后疼痛的原因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之栋  许建安 《安徽医药》2010,14(3):255-258
脊柱侧凸术后腰背疼痛是脊柱侧凸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创伤后围手术期疼痛可以通过硬膜外置管持续滴注或自控性静脉泵从静脉注入吗啡和曲马多混合液,也可以口服或肌肉给予NSAIDs类药物。但脊柱侧凸术后3个月以后的疼痛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也缺乏相应的治疗手段。可能的原因包括:创口内血肿形成,创口瘢痕粘连压迫、内固定物固定不良致松动、钉尾对周围软组织刺激引起的滑囊炎、术后纠正力线不良所致腰背肌的劳损。假关节形成、延迟深部感染、金属内固定物蚀损形成的碎屑引起的变态反应炎症、内固定物邻近节段的退变继发畸形和慢性肌肉劳损。NSAIDs类药物可以部分缓解症状,但是副作用明显。中医认为脊柱术后的腰背疼痛的发病机制为手术后气血不足,腠理空虚,外邪乘虚而入,痹阻筋脉,血滞为瘀。正气虚弱,局部气血紊乱,淤血停滞,水湿内阴,血水互结,经脉不通而出现疼痛,血瘀与水湿互为因果,交互作用,是为气滞淤血腰痛,构成术后腰背疼痛的发病机制。舒筋通络可以减轻水肿和炎症反应,达到祛除淤血疏通经络止痛消炎的作用,可以收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下颌全口义齿受下颌骨活动,支持面积小,牙槽嵴周围软组织活动性大,抗力强,舌的灵活运动等因素影响,其固位明显受到到影响;而尽量保留天然牙和牙根,设计磁性固位系统在下颌全口覆盖义齿中,不仅可以减少牙槽嵴的吸收,而且可以增强义齿固位、稳定和支持。本文对近年来磁性固位系统在下颌全口覆盖义齿中的应用及新发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块病灶生长特点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S-100蛋白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块病灶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颈椎前路减压术从22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切取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块标本,其中3例是椎板成形术后再次出现颈髓压迫症而手术。年龄22~78岁,中位年龄48.2岁,其中男14例,女8例。对照组:取自25岁以下的5例不同新鲜尸体的颈椎后纵韧带标本5块,2组标本进行HE和PCNA,S-1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所有OPLL病例标本都有S-100蛋白及PCNA阳性细胞高表达,对照组尸体标本无S-100及PCNA阳性细胞出现。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块病灶具有增殖活跃并向软骨化生、骨化的特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灶前方的增生的纤维软骨细胞区是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压迫症再发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颈椎后纵韧带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的定位研究来探讨后纵韧带肥厚的发生机制。方法 前路减压术分别从2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CDH),脊髓型颈椎病(CSM),颈椎创伤(CVT)患者不同部位的后纵韧带切取部份组织作HE染色及PCN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CDH)患者在运动终板处后纵韧带细胞均有PCNA高表达,在椎间盘及椎体处13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中只有2例出现PCNA高表达,5例颈椎创伤(CVT)中2例出现PCNA高表达。结论 后纵韧带肥厚与髓核炎性刺激压迫及创伤后的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