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53篇
  免费   941篇
  国内免费   493篇
耳鼻咽喉   81篇
儿科学   213篇
妇产科学   57篇
基础医学   598篇
口腔科学   150篇
临床医学   1132篇
内科学   864篇
皮肤病学   94篇
神经病学   201篇
特种医学   365篇
外科学   895篇
综合类   2583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1099篇
眼科学   76篇
药学   1120篇
  11篇
中国医学   1248篇
肿瘤学   398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299篇
  2021年   419篇
  2020年   337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189篇
  2017年   315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365篇
  2014年   476篇
  2013年   599篇
  2012年   873篇
  2011年   938篇
  2010年   791篇
  2009年   780篇
  2008年   814篇
  2007年   743篇
  2006年   630篇
  2005年   504篇
  2004年   396篇
  2003年   341篇
  2002年   234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piRNA(Piwi—interacting RNA)是2006年发现的一种新的小RNA,长度约24到30个核苷酸,其作用与Dicer酶无关.与Piwi蛋白家族成员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目前研究piRNA的功能都基本限定在生殖细胞中,近来研究表明piRNA对于生殖细胞功能的很多环节有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生殖支持细胞的影响的研究也有了进展。本文就piRNA在生殖系统中的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2.
刘仕英  王信  童宝龙 《脊柱外科杂志》2007,5(5):305-305,307
胸椎体是椎体转移瘤最常见的部位,目前对此部位椎体转移瘤尚缺乏统一的临床分级治疗选择及手术策略。本组为2004年7月~2007年1月胸椎体转移瘤患者23例,采用后路椎体切除、骨水泥植入、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术,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为46~67岁,平均62岁;病程为3~6个月,平均4个月。主要临床症状:所有患者有胸椎部疼痛症状,夜间疼痛加重;4例患者有肋间神经痛;13例患者有双下肢沉重感,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步态不稳;6例患者出现双下肢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发生截瘫。按Frankel分级,A级4例,…  相似文献   
23.
目的评价应用碘化油及四氧化三铁(Fe3O4)微球栓塞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行超选择插管栓塞原发性巨块型肝癌246例,分两组,以碘化油6-27 ml+Fe3O4250μm,丝裂霉素(10 mg),5-Fu 250 mg混悬液栓塞,主干应用明胶海绵栓塞126例,选择同期常规剂量碘化油及明胶海绵治疗巨块型肝病120例作为对照组,碘化油用量6-27 ml,分析两组术前后病灶大小变化,近期有效率及生存率。结果碘化油及Fe3O4组近期有效率明显高于碘化油组,碘化油及Fe3O4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3%、42.7%、31.2%,而碘化油组分别为53.8%、14.9%、12.6%。结论碘化油及Fe3O4微球治疗巨块型肝癌较碘化油栓塞组疗效有明显提高,可视为治疗巨块型中晚期肝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4.
注射用丹参分子排阻色谱及指纹图谱差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注射用丹参质量差异的分析方法.方法 取临床不良反应有差异的不同批号的样品进行平行比对试验,分别应用凝胶分子排阻色谱、碳十八反相液相色谱进行指纹图谱分析,通过综合差减分析揭示非小分子酚酸类成分信息.结果 注射用丹参的凝胶分子排阻色谱有显著的批间差异,非小分子酚酸类成分批间差异显著,与豚鼠急性毒性反应程度相对应.结论 非小分子酚酸类成分应作为丹参系列注射剂质量控制的重点.提出谱毒学研究是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5.
冬凌草甲素亚微乳的制备及其特性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冬凌草甲素亚微乳,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冬凌草甲素亚微乳,并对其粒径、Zeta电位、黏度等性质进行表征。结果:冬凌草甲素亚微乳为白色不透明乳状液体,载药量1 g·L-1,平均粒径(138.87±0.60) nm,Zeta电位(47.27±2.31) mV,pH(6.02±0.03),黏度(1.78±0.015) MPa·s。结论:本实验所制得的冬凌草甲素亚微乳理化性质较稳定,工艺简单,可为冬凌草甲素亚微乳制剂的制备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湿热痹颗粒的镇痛抗炎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来观察湿热痹颗粒的镇痛作用;采用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及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观察湿热痹颗粒的抗炎作用;采用Mtb免疫SD大鼠诱导类风湿关节炎模型,通过定期测定大鼠外周血白细胞数、足爪肿胀度并评定炎症积分,观察湿热痹颗粒对模型大鼠关节炎症的抑制作用.结果 湿热痹颗粒高、低剂量组均能明显减少醋酸刺激所致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P<0.01);抑制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二甲苯所引起的耳廓肿胀(P<0.05);显著减轻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足爪肿胀程度、降低外周血白细胞数目及关节炎症积分(P<0.05或P<0.01).结论 湿热痹颗粒具有良好的镇痛抗炎作用,且以高剂量组为佳.  相似文献   
27.
宜昌市20年结肠镜检查大肠癌患病率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该市大肠癌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方法以所有结肠镜受检对象为研究群体,对大肠癌患病率、大肠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大肠癌临床症状与大肠癌患者年龄、肿瘤发生部位的关系。结果自1980年以来,大肠癌年度患病率呈非线性缓慢上升,男性大肠癌患病率7.1%;女性大肠癌患病率5.5%;在3个年限段(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5年)大肠癌中位患病年龄分别为男53.5、56.7和59.0岁;女51.9、53.7和55.2岁。986例大肠癌中直肠癌691例,乙状结肠癌82例,降结肠癌18例,脾曲癌4例,横结肠癌37例,肝曲癌30例,升结肠、回盲部癌79例,大肠多发性癌45例。临床症状以便血为主,其次为腹痛、腹部包块和肠梗阻发生率较低,半数以上患者有不同程度贫血。结论该市大肠癌患病率和中位发病年龄呈缓慢上升,低于国内大肠癌高发区。大肠癌肿瘤发生部位有近移和多发趋势。便血是直肠癌主要症状,中老年患者便血发生率高于青年患者,但腹痛发生率低于青年患者。  相似文献   
28.
目的:运用电针、针灸拔罐,治疗肩周炎.方法:根据病症选穴,用电针后再带针拔罐法治疗,10天为1疗程.结果:痊愈57例(占73%),显效18例(占23%),无效3例(占4%),总有效率%%.结论:电针结合针罐治疗肩周炎能够迅速减轻痛苦,缩短治疗时间,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新方法.  相似文献   
29.
童华生  张亚历  姜泊 《医学争鸣》2005,26(7):610-612
目的:建立侧向发育型肿瘤细胞(LST)株双向电泳技术.方法:提取LST细胞株总蛋白质,采用不同pH范围IPG胶条进行LST细胞株总蛋白质双向电泳,并对实验步骤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优化.结果:获得了较为清晰的LST细胞株双向电泳图谱,采用pH 3~10线性IPG胶条分离出1356±43个蛋白质斑点;pH 4~7 IPG胶条两种上样量(250μg和150μg)分别分离出了1285±51和989个蛋白质斑点.结论:通过相关条件的调整优化,成功建立了双向电泳技术,为研究LST特殊性生物学行为相关蛋白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0.
Objective To evaluate preliminarily the effect of HSV - tk/GCV system on gallhladder carcinoma cells in vitro.Methods Recombinant retroviral vector PLtkSN containing tk suicide gene was transfacted into gallbladder carcinoma cells, mediated by LipofectAMINETM 2000 liposome, and the growth - inhibiting rotes of GBC, SD/tk cells in the different GCV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by MTr methods; GBC - SD cells were mixed in the different proportions, and death rotes of the mixed cells treated with GCV were detected to verify by stander effect. Resuts GCV could lead GBC - SD/tk cells to significant death, and there was striking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cells (p〈0.01).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GCV was 1,10, 50,100,500ug/ml, the killing rate of GBC - SD/tk cells was respecfively 6.8%, 2.5.2%, 54.5%, 66.3%, 89.3%, indicating dose - dependent phenomenon; With GBC - SD/tk cells in the proportion of 0, 10%, 20% ,50%, 70%, 100%, the killing rate of the mixed cells treated with GCV was 0, 19.7%, 40.3%, 77.7%, 88.0%, 93.5%, respectively. It was apparent that bystander effect was observed in the experiment. Condusion HSV - tk/GCV system could be a potential tool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cino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