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9篇
  免费   1076篇
  国内免费   483篇
耳鼻咽喉   90篇
儿科学   115篇
妇产科学   70篇
基础医学   731篇
口腔科学   145篇
临床医学   1038篇
内科学   878篇
皮肤病学   66篇
神经病学   255篇
特种医学   453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877篇
综合类   2127篇
预防医学   677篇
眼科学   146篇
药学   1137篇
  24篇
中国医学   1036篇
肿瘤学   578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95篇
  2022年   378篇
  2021年   561篇
  2020年   421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278篇
  2017年   364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450篇
  2014年   518篇
  2013年   494篇
  2012年   702篇
  2011年   693篇
  2010年   596篇
  2009年   488篇
  2008年   516篇
  2007年   564篇
  2006年   506篇
  2005年   415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251篇
  2002年   240篇
  2001年   196篇
  2000年   199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19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分析探讨邓铁涛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认为邓铁涛教授治疗高血压病在病因病机分析 上,以阴阳为纲领,辨证论治则多运用五脏相关理论,遣方用药重视益气除痰,同时,灵活应用针刺、浴足等 外治方法,重视通过日常调护以期达到防治高血压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92.
背景与目的 淋巴漏为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见并发症,传统治疗方法作用相对有限,而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处理创面可较好促进局部炎症反应以闭合漏点,因此本研究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漏患者引流量的影响及安全性,以明确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出现淋巴漏的69例PTC患者资料,依据淋巴漏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术中常规双侧留置负压引流)、观察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第4、6天,通过引流管注入2支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比较两组术后引流量、体温变化,记录其引流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第1、2、3天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第4、5、6天引流量低于对照组[(310.79±32.16)mL vs.(338.64±34.55)mL、(157.82±16.43)mL vs.(325.43±33.96)mL、(87.34±8.59)mL vs.(333.68±34.59)mL,均P<0.05];观察组术后第6、7 天体温高于对照组[(37.78±3.77)℃ vs.(35.96±3.60)℃、(37.65±3.72)℃ vs.(35.79±3.68)℃,均P<0.05],其他时点两组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引流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6.17±0.63)d vs.(7.28±0.75)d,P<0.01];观察组部分患者术后2周内出现局部发热、寒战不良反应,予以物理降温后均恢复正常,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与对照组(12.50% vs. 8.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PTC患者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漏患者临床效果较好,可降低引流量,缩短引流时间,部分患者可能有体温升高、发热等现象,经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不影响治疗。  相似文献   
93.
Children with chromosome 22q11.2 deletion syndrome commonly are found to have morphological brain changes, cognitive impairments, and elevated rates of psychopathology.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and consistently reported brain changes is reduced cerebellar volume.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global cerebellum reductions previously reported, volumetric reductions of the anterior lobule and the vermal region of the neo-cerebellum in the mid-sagittal plane best differentiate children with the deletion from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specific portions of the cerebellum may be an important underlying substrate of cognitive impairments and increased incidence of psychopathology in this group.  相似文献   
94.
药物研发过程中,化合物-蛋白质相互作用(compound-protein interaction,CPI)预测是发现苗头化合物、药物重定位等研究的关键技术手段。近年来,深度学习被广泛应用于CPI研究,加速了药物发现中CPI预测的发展。本文重点讨论基于特征的 CPI 预测模型,首先,介绍了CPI预测中常见的数据库、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典型特征表示方法。根据建模中的关键问题,从多模态和注意力机制两个方面,对基于特征的CPI预测模型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选取其中12个模型,在3个经典数据集上评估了模型在分类任务和回归任务中的性能。本文总结当前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CPI预测方法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5.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xpression of human leukocytic antigen DR (HLA-DR) in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nd its up-regulation by interferon (IFN).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HLA-DR in 46 specimens of human HCC tissues, 4 human HCC cell lines (SMMC-7721, HCC-9204, BEL-7402 and HHCC) and a human hepatocyte cell line QZG was respectively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ABC staining and flow cytometry. The expression of HLA-DR in the 5 cell lines was detected by ELISA before and after the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IFN-γ or IFN-α. Results:Eighteen out of 46 HCC tissues (39.1%) expressed HLA-DR, whereas all the normal liver tissues immediately adjacent to HCC tissues were HLA-DR-negative. No obvious HLA-DR-positive staining was found in all the 5 cell lines. The expression of HLA-DR was up-regulated in all the 5 cell lines after IFN-γ or IFN-α treatment. The up-regulation of HI A-DR in QZG cells was less obvious than that in HCC cell lines. The effect of IFN-γ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IFN-α. Conclusion: HCC tissues can express HLA-DR to some extent, but HCC cell lines do not express detectable HLA-DR. IFN can up-regulate HLA-DR expression in HCC cells.  相似文献   
96.
道诺霉素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炎前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道诺霉素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细胞(RPE)炎前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 培养的人 RPE经 IL- 1β(10μg· L- 1 )刺激以及不同浓度的道诺霉素作用后 ,用EL ISA、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方法 ,检测培养的人 RPE炎前因子 m RNA和蛋白质的表达 .结果  EL ISA显示对照组培养 RPE在 IL- 1β刺激 8h后 ,上清中 IL- 6与 IL- 8分别为2 0 0 0 pg· m L- 1· 10 - 6 cells和 5 0 0 0 pg· m L- 1· 10 - 6 cells.使用 10 0 μg·L- 1 道诺霉素作用于培养的 RPE后 IL- 6与 IL-8分别为 180 pg· m L- 1 · 10 - 6 cells (P <0 .0 1)和 32 0pg· m L- 1· 10 - 6 cells(P<0 .0 1) .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亦显示不同浓度道诺霉素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 RPE内炎前因子蛋白质与 m RNA的表达 .结论 道诺霉素能有效地抑制 IL -1β诱导的培养的 RPE IL - 6和 IL - 8的表达  相似文献   
97.
张锡纯是我国清末民初的一位熟读经典、医术精湛、衷中参西、于临床多有发挥的著名医家.其在脉学方面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1 部候取精用弘,切合临床张氏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不分部位".观其临证脉法,多三部齐奉,共论病因病机.左右部脉象也不为主血主气所拘泥.其在治徐益林医案中有论"其左脉弦细者,气虚也,弦细兼硬者,肝血虚津液短也.其右脉濡者,湿痰留饮也.濡而兼沉者,中焦气化亦有不足也".此医案中只讨论了弦细兼硬及濡而兼沉的脉象主证,然后综合诊断为"气血两亏,并有停饮之证".由此可见气血两亏是由左部脉象得知,与右部脉象无关.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HIV-1感染者缺损HIV-1 DNA的特性.方法:用长片段PCR法(LD-PCR)研究分析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PBMCs)和体外培养感染淋巴细胞中HIV-1基因特征,使用位于HIV-1 DNA链两端的LTR(U5)、LTR(R)为引物,插入有全长HIV-1基因片段的大肠杆菌质粒PNL4-3等为标准对照,并对部分标本克隆测序.结果:经扩增9.1 kb是LD-PCR的主要产物,但在10例HIV-1感染者中有9例PBMCs检测出大小不一、范围较广的缺失HIV-1基因片段,经用基因探针杂交,发现近HIV-1基因中心部位缺失频率增加,缺失结合点常存在3~4个核苷酸短片段直接重复,体外培养中HIV-1基因缺损量减少,完整和缺失基因的存在与培养中病毒分离的时间密切相关.结论:HIV-1感染者PBMCs中存在大量HIV-1基因重组和缺损片段.  相似文献   
99.
目的:观察8-Br-cAMP对人肺癌NSCLC-3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育的NSCLC-3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8-Br-cAMP对NSCLC-3细胞c-myc、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8-Br-cAMP处理后的实验组较未加8-Br-cAMP的对照组c-myc、bcl-2基因表达降低(P<0.01).结论:8-Br-cAMP可下调与NSCLC-3细胞凋亡相关的c-myc、bcl-2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在考察淫羊藿苷(icariin)于人工胃液中稳定性的基础上,研究了肠道内细菌对淫羊藿苷的代谢作用。方法:于人工胃液或肠内菌培养液中。加入淫羊藿苷温孵培养一定时间后,以薄板层析、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电喷雾质谱仪,对培养物成分做定性分析检查。结果:淫羊藿苷在人工胃液中有较高的稳定性。离体培养人肠道内细菌可代谢淫羊藿苷,且其说要代谢产物为淫羊藿苷的苷元(icaritin)及其苷元的异戊烯基位置异构体。在大鼠整体实验中,从粪便和尿液中均检出一主要代谢产物,并初步确定此代谢产物为宝藿苷Ⅰ(baoliuosideⅠ)。结论:在离体条件下,淫羊藿苷可被人肠内菌代谢,主要代谢产物为淫羊藿苷的苷元。大鼠灌服淫羊藿苷后,吸收人血的主要代谢物为宝藿苷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