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853篇
  免费   12463篇
  国内免费   7527篇
耳鼻咽喉   1066篇
儿科学   1537篇
妇产科学   842篇
基础医学   9211篇
口腔科学   2673篇
临床医学   13994篇
内科学   11449篇
皮肤病学   1254篇
神经病学   3609篇
特种医学   469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8篇
外科学   11362篇
综合类   28861篇
现状与发展   35篇
一般理论   6篇
预防医学   11319篇
眼科学   2133篇
药学   13260篇
  192篇
中国医学   10566篇
肿瘤学   6755篇
  2024年   408篇
  2023年   1658篇
  2022年   3927篇
  2021年   5722篇
  2020年   4838篇
  2019年   3124篇
  2018年   3225篇
  2017年   3841篇
  2016年   3146篇
  2015年   5227篇
  2014年   6666篇
  2013年   7454篇
  2012年   10965篇
  2011年   11478篇
  2010年   9485篇
  2009年   7964篇
  2008年   8684篇
  2007年   7983篇
  2006年   7068篇
  2005年   5666篇
  2004年   3866篇
  2003年   3118篇
  2002年   2404篇
  2001年   2122篇
  2000年   1728篇
  1999年   905篇
  1998年   363篇
  1997年   330篇
  1996年   284篇
  1995年   247篇
  1994年   188篇
  1993年   131篇
  1992年   117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192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叶酸和维生素B12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的骨代谢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 8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参加研究。所有参与者随机接受叶酸和维生素B12(n=40)或安慰剂(n=40)治疗。在干预前的基线及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测量两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和骨代谢标志物的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和骨代谢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均下降,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各组间血清维生素B12、骨钙素、CTX的变化均有显著改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可以一定程度改善同型半胱氨酸及骨代谢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32.
观察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记忆功能及脑内突触囊泡蛋白(synaptic vesicular protein,SYN)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90 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假手术组,每组各30只。线拴法制作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大鼠模型。电针组取“百会”“水沟”“内关”“三阴交”穴位,应用“醒脑开窍”法进行电针,每天电针30 min,连续电针6 d休1 d,7 d为一个疗程,首次电针干预在造模成功24 h后进行。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进行电针干预。大鼠分别按7、14、21 d 3个亚组进行运动及记忆功能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检测脑内SYN的蛋白表达。结果 电针组运动功能评分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电针组进入隐藏区潜伏期时间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1),电针组脑梗死率较模型组显著缩小(P<0.01),SYN的蛋白表达电针组较模型组明显增强(P<0.01)。假手术组无神经功能缺损及脑梗死灶,SYN表达最弱。结论 电针干预能减小脑梗死体积,上调脑内SYN的表达,进而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记忆及运动等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3.
田方  石文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10):1142-1147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常见疾病,目前早产儿PDA的自然发展过程仍未完全明确,PDA发生的有些高危因素仍存在争议,对PDA是否进行药物、手术干预,以及何时进行药物、手术干预仍存在争议。尽管已经有相当多的证据证实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可能有害,但目前尚缺乏关闭导管治疗方案的远期益处或害处的相关证据。大多数临床试验旨在评估短期导管开放对患儿的影响。目前尚无评估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对早产儿死亡率及并发症影响的临床试验。近年来PDA治疗上最大的变化是减少对PDA的治疗。该文重点总结胎龄28周早产儿PDA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34.
目的分析成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强烈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性肠炎(NE)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04至2013年接受化疗的1804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记录患者血常规、凝血检测和血液生化检测结果,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既往化疗次数、既往化疗方案中是否使用阿糖胞苷、临床症状、肠壁厚度、中性粒细胞最低计数、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NE的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探讨NE起病诱因、临床特征、腹部B超特点、症状的预后意义及化疗药物对发病的影响等。结果1804例患者中226例(12.5%)化疗后合并NE,化疗后10~19d起病,中位起病时间为化疗后第14天。发生NE后26例患者死亡,病死率11.5%。化疗药物包括阿糖胞苷、临床症状≥4项、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超过7d以及B超下肠壁厚度≥10mm的患者病死率相对较高。结论NE是接受强烈化疗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严重的并发症,发生NE后患者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丙泊酚麻醉对老龄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神经元γ-氨基丁酸A(GAB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SD老年大鼠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丙泊酚组大鼠腹腔注射1%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6 mL/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麻醉后1 d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分别采用HE染色和尼氏体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及尼氏体(Nissl体)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GABA蛋白量表达。结果麻醉后,2组大鼠肛温、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2组大鼠逃逸潜伏期、总里程数逐渐减小,丙泊酚组大鼠各时间点逃逸潜伏期、总里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大鼠穿越平台区域次数、时间小于、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海马区Nissl体存在于细胞浆及树突,染色较深,神经细胞排列整齐,形态规则;丙泊酚组Nissl体消失,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破裂、丢失。丙泊酚组大鼠海马GABA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对大鼠认知功能有影响,并与海马区GABA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36.
37.
38.
目的 对促甲状腺素(TSH) 抑制治疗期间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进行膳食调查,为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膳食指导及营养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湖南省肿瘤医院甲状腺内科的门诊患者中收集行TSH抑制治疗的DTC患者,根据抑制治疗副作用危险分层标准,收集低、中、高危患者各200例,共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入选病例进行膳食调查:一年食物摄入频率和3天24小时回顾法膳食调查。结果 TSH抑制治疗的DTC患者整体人群膳食摄入不足且膳食结构不合理;整体人群畜肉类摄入过多,鱼类及水产品、蛋、奶、豆、蔬菜、水果则摄入过少;整体人群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E摄入量基本达到要求;蛋白质、膳食纤维、钙、铁、锌、硒、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酸摄入明显不足;碘摄入基本符合要求;低、中、高危组膳食摄入不足率分别是21.0%、8.0%、11.5%;中危组畜肉类摄入最多,碘摄入有0.5%的患者超标;高危组牛奶摄入最少。结论 TSH抑制治疗的DTC患者膳食结构不合理及多种营养素摄入不足,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整体人群的营养教育及针对性的干预,以降低TSH抑制治疗对心血管系统及影响骨代谢的风险。  相似文献   
39.
青光眼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构成视神经的神经节细胞轴突受到多种因素的损伤,其机制尚未完全明了。青光眼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眼压升高。由于青光眼的视神经损伤尚不能直接治疗,根据目前提供的唯一已知可治疗的危险因素,可以降低升高的眼压,而眼压与房水流出通道的功能息息相关。这些方面的药物均可以影响青光眼的进展。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对青光眼发病机制认识的加深,新型抗青光眼药物也应运而生,为眼科医师提供新的选择。本文将对国内外新型抗青光眼药物从机制、药理特点及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0.
消渴病与饮食关系密切,关于消渴病发病及治疗过程中的饮食、服药宜忌古已有之。其思想发源于《内经》,具体论述始于《伤寒杂病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诸多医籍中不断积累完善,到了唐代《外台秘要》和《医心方》时已经比较成熟,能够自成体系。通过系统总结唐以前医籍所载关于消渴病饮食及服药宜忌内容,分析其内在规律,有助于扩展和加深对糖尿病饮食宜忌相关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