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005篇
  免费   8441篇
  国内免费   5066篇
耳鼻咽喉   938篇
儿科学   1223篇
妇产科学   497篇
基础医学   4665篇
口腔科学   1433篇
临床医学   10385篇
内科学   6611篇
皮肤病学   811篇
神经病学   1581篇
特种医学   3192篇
外科学   7344篇
综合类   25425篇
现状与发展   16篇
预防医学   9920篇
眼科学   1041篇
药学   11706篇
  124篇
中国医学   9099篇
肿瘤学   3501篇
  2024年   305篇
  2023年   1061篇
  2022年   2631篇
  2021年   3164篇
  2020年   2949篇
  2019年   1486篇
  2018年   1551篇
  2017年   2284篇
  2016年   1627篇
  2015年   3229篇
  2014年   4399篇
  2013年   5732篇
  2012年   8027篇
  2011年   8284篇
  2010年   7577篇
  2009年   6800篇
  2008年   6807篇
  2007年   6915篇
  2006年   6064篇
  2005年   4686篇
  2004年   3625篇
  2003年   2665篇
  2002年   2008篇
  2001年   1957篇
  2000年   1499篇
  1999年   796篇
  1998年   442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94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1篇
  1965年   8篇
  1964年   9篇
  1963年   13篇
  1962年   8篇
  1959年   13篇
  1957年   10篇
  1956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用 12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腹膜炎组和对照组。腹膜炎组注射含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透析液 ,对照组为含生理盐水的透析液 ;观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兔模型的病理变化。结果发现 :(1)腹膜炎组腹膜间皮细胞增生 ,水肿 ,血管扩张 ,炎症细胞浸润 ,对照组无变化。 (2 )腹膜炎组腹膜透液中葡萄糖浓度除 0min外 ,其他各时间点D/D0 葡萄糖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1)。 (3)腹膜炎组腹透液中肌酐浓度与血浆肌酐浓度比值 (D/Dcr)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的浓度比值 (P <0 .0 5 )。 (4 )腹膜炎组透析液中WBC计数除O点外 ,其余各时间点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提示新西兰兔腹膜注射含活金黄色葡萄球菌 48h后 ,进行腹膜透析时 ,其腹膜病理改变与临床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丝裂霉素 (mitomycinC ,MMC)在翼状胬肉转移术中的应用及与MMC接触的眼表组织超微结构改变。方法 :将 5 7例 (6 2只眼 )原发性进行期翼状胬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MC组 ,对照组 2 8例 (30只眼 ) ,MMC组2 9例 (32只眼 )。对照组行单纯翼状胬肉转移术 ,MMC组术中局部放置饱含 0 4mg·ml-1MMC的棉片 1min。比较两组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电镜观察并比较接触及未与MMC接触的眼表组织的超微结构。术后随访 (7 6± 3 4)月 (1~13个月 )。结果 :MMC组 2只眼 (6 3% )复发 ,对照组 11只眼 (36 7% )复发 (P <0 0 0 5 ) ,随访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电镜观察到与MMC接触的眼表组织显示大多数纤维母细胞 (fibroblast,FB)的粗面内质网 (roughendoplasmicreticulum ,RER)扩张 ,其他细胞无明显改变 ,对照组无此改变。结论 :原发性翼状胬肉转移术中局部应用 0 4mg·ml-1MMC 1min ,是一种防止术后复发的安全、有效而又简单的方法。眼表组织接触 0 4mg·ml-1MMC 1min后 ,FB显示RER扩张。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评价氯沙坦、福辛普利、氨氯地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心肌细胞凋亡及左室重构的效应。方法 :将 40只 16周龄SHR随机分为氯沙坦治疗组 (SHR -L)、福辛普利治疗组 (SHR -F)、氨氯地平治疗组 (SHR -A)及空白对照组 (SHR -C)。采用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缺口末端标记、放免及病理检查方法对SHR治疗 8周、16周心肌细胞凋亡指数 (APOI)、血浆和组织血管紧张素II(PAngII,MAngII)及左室重构指标检测。结果 :①各治疗组治疗 8周、16周收缩压均明显下降 ,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各治疗组左室重量 (LVW)、左室重量指数 (LVMI)均有显著性改善 ,SHR -F组治疗 16周较其他两组LVMI显著减低。②仅SHR -F组治疗 8周APOI显著性下降 ,治疗 16周各治疗组APOI均有显著下降 ,尤以SHR -F组下降明显。③SHR -L组治疗 8周及 16周PAngII,MAngII显著增加。SHR -F组治疗 8周MAngII显著下降 ,治疗 16周SHR -F ,SHR -A两组MAngII均明显下降 ,且前组较后组下降显著 ,但对PAngII无明显影响。结论 :3药物均能有效逆转心脏肥厚及抗心肌细胞凋亡 ,其中以福辛普利显著。上述作用可能是拮抗心肌组织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的效应。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 (TBLB)对周围及弥漫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46 0例周围及弥漫性肺疾病患者 ,在无X线电视透视下行TBLB ,对临床资料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6 0例周围及弥漫性肺疾病中有 35 1例明确了病因学的诊断 ,确诊率达 76 3% ,疾病种类主要有肺癌、肺结核、肺间质纤维化、肺结节病等 ,对临近胸膜的病变TBLB阳性率较低 ,并发症少见 ,仅有少量出血及发热 ,或偶有气胸。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对周围及弥漫性肺疾病的诊断是一种可靠、安全、简便、经济、可重复操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5.
8种氟喹诺酮药物体外抗淋球菌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解淋球菌对氟喹诺酮的耐药状况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开发新一代氟喹诺酮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临床标本分离的 80株淋病流行株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淋球菌对 8种氟喹诺酮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及交叉耐药情况。结果 Y98- 11、Y98- 35、Y98- 36、Y98- 48对淋球菌均有很强活性 ,其MIC50均为 0 .0 16μg/ml,MIC90 均为 0 .0 62 5~ 0 .12 5μg/ml。而盐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存在不同程度耐药 ,其MIC50 分别为 1μg/ml、1μg/ml、0 .5μg/ml、0 .2 5μg/ml,其MIC90 分别为 4 μg/ml、4 μg/ml、2μg/ml、1μg/ml;且耐环丙沙星的淋球菌株 ,对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司帕沙星有显著性交叉耐药 ( χ2 =18.37、8.60、6.92 ,P <0 .0 5)。结论 近年来 ,对氟喹诺酮敏感性下降或耐药的淋球菌在我国已出现 ,并存在交叉耐药 ,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但新一代的氟喹诺酮药物仍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996.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并行S-P法免疫组化Vimentin、CD34、SMA、Desmin、NF、S-100、EMA等标记物标记26例GIST。结果:26例GIST中,良性7例,恶性10例,低度恶性9例;发生于胃14例,小肠5例,回盲部2例,大肠和直肠5例;免疫组化Vimentin、CD34在瘤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2%和84.6%),肌源性和神经源性标记物SMA、S-100呈散在细胞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9%和15.4%),而NF、EMA、Desmin均呈阴性表达。结论:GIST是一种源于原始间充质细胞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可伴有神经源性或/和肌源性分化,组织学上常以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为主,具有类似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的形态;临床手术切除前不易诊断,病理组织形态上易误诊为其它类型梭形细胞肿瘤;CD34和Vimentin对本瘤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97.
PCR-SSCP检测胃癌中p53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p5 3基因表达及突变在胃癌发生中的地位。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酶 (S -P)法与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分析技术分别检测胃癌p5 3基因表达及突变。结果 p5 3蛋白表达在正常胃粘膜均为阴性 (0 / 2 0 ) ,在不典型增生为 18% (11/ 6 0 ) ,其中轻度全为阴性(0 / 2 0 ) ,中度 2 5 % (5 / 2 0 ) ,重度 30 % (6 / 2 0 ) ,明显低于胃癌的 5 8% (70 / 12 0 ) (P <0 .0 5 ) ,而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高于正常胃粘膜及轻度不典型增生 (P <0 .0 5 )。胃癌中p5 3基因第 5外显子突变率高达 2 5 % (5 / 2 0 ) ,显著高于无突变的正常胃粘膜 0 % (0 / 2 0 ) (P <0 .0 5 )。结论 p5 3基因突变可出现于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 ,是胃癌发生的一个早期事件。在胃癌发生中p5 3基因第 5外显子突变频繁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尾蚴cDNA文库中基因的基本情况,为新基因的筛选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日本血吸虫尾 蜘cDAN文库中的噬菌体侵入大肠杆菌BM25.8后环化成质粒。筛选出已转入质粒的菌株。提取质粒DNA,用质粒上 的一段测序引物序列进行一次性测序,得到一个表达序列标签(EST)。通过BLASTx及BLASTn公共数据库经编辑分 析的EST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经过分析编辑后的新EST序列,以编写好的程序和E-mail方式递交,以获得GenBank 登录号。通过对同源性比较结果的总结,对该文库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 在测出的58个EST中有3个核 苷酸序列与日本血吸虫已知基因高度同源,有2个核苷酸序列与曼氏血吸虫较高度同源,有7个EST的蛋白质序列与 其他物种有较高同源性而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很低,有27个EST的蛋白质及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都很低。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轻度过度通气下施行CO2气腹对呼吸和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病人术前快速诱导麻醉,气管内插管后行机械通气,吸入N2O、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维持全麻,硬膜外间断给药.分别在诱导前5 min、气腹前1min和气膜后5、10、20、30、40、50、60min及放气后5 min记录各监测值,同时采桡动脉血作血气分析.结果气腹开始后20~60min,呼气末CO2分压(PETCO2)和Co2排出量(VCO2)较气腹前显著升高.气腹开始后,pH值逐渐降低,30 mm时较诱导前显著降低;PaCO2逐渐升高,60min时较诱导前显著升高,但PETCO2、VCO2、PaCo2及pH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在气腹初期,气道压(PAW)较气腹前显著升高,而呼气分钟通气量(MVE)较气腹前明显降低.结论采用异丙酚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及气腹前适当过度通气的呼吸管理方式在LC中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IL-12)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6、IL-12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IL-6、IL-12值分别为(199.7±26.9)、(24.6±13.4)pg/m1;急性乙型肝炎组分别为(129.5±22.8)、(135.3±60.8)pg/ml;重型乙型肝炎组分别为(286.1±56.7)、(19.7±9.0)pg/m1;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6.4±12.9)、(34.7±11.8)pg/ml.结论IL-6的变化与乙型肝炎肝细胞损害程度密切相关,而IL-12则在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其值升高可能预示肝病向良好转归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