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64篇
  免费   1477篇
  国内免费   880篇
耳鼻咽喉   95篇
儿科学   355篇
妇产科学   83篇
基础医学   910篇
口腔科学   377篇
临床医学   1808篇
内科学   1290篇
皮肤病学   141篇
神经病学   344篇
特种医学   670篇
外科学   1405篇
综合类   3979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976篇
眼科学   176篇
药学   1738篇
  24篇
中国医学   1592篇
肿瘤学   657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92篇
  2022年   472篇
  2021年   635篇
  2020年   537篇
  2019年   282篇
  2018年   271篇
  2017年   421篇
  2016年   311篇
  2015年   575篇
  2014年   759篇
  2013年   1066篇
  2012年   1462篇
  2011年   1410篇
  2010年   1335篇
  2009年   1167篇
  2008年   1223篇
  2007年   1173篇
  2006年   1017篇
  2005年   837篇
  2004年   594篇
  2003年   467篇
  2002年   373篇
  2001年   380篇
  2000年   297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4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8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效果及诊治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果12例中有11例因动脉瘤破裂出血而发病,单纯第四脑室出血4例,全脑室系统出血2例,小脑半球出血3例,小脑蚓部伴第四脑室出血1例,侧脑室伴第三脑室出血1例,以后颅窝占位病变表现1例。8例术前行DSA检查明确诊断,4例术中明确诊断。12例均行后颅窝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其中动脉瘤颈夹闭9例,孤立切除2例,动脉瘤加固术1例,术后2例因脑积水加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2例中除1例术后留有轻偏瘫外,其余11例恢复良好。结论小脑后下动脉瘤多以第四脑室出血发病,少数以小脑半球或蚓部出血发病,及早治疗效果满意。手术方式应尽量夹闭动脉瘤颈,对于小脑后下动脉末端动脉瘤,可以采用孤立切除术。  相似文献   
32.
通过8名健康志愿者服药后的对照实验,用微生物法检测血药浓度,按一室模型配置求算药物动力学参数,探讨西咪替丁对林可霉素体内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咪替丁不能改变林可霉素的吸收速率(Ka)和消除速率(Ke),但可通过增加其吸收程度或改变其分布容积,使林可霉素的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分别增加约19%和27%。  相似文献   
33.
毛立群  李瑞民  张明 《河北医学》2002,8(4):296-298
目的 :旨在探讨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与分娩的关系。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分别对 30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和 2 0例妊高征妇女血清中的TNF -α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及妊高征妇女分娩前的血清TNF -α水平与分娩启动后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妊高征妇女分娩前及分娩启动后血清TNF -α水平与正常晚期妊娠妇女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晚期妊娠妇女血清中的TNF -α水平与分娩的启动可能无关 ,但与妊高征有关  相似文献   
34.
王晓华  毛薇  钱大宁  王佳华 《浙江医学》2002,24(5):270-271,278
目的:了解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总抗氧化能力(TAO)、维生素E(VitE)水平的变化在银屑病患者病理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对4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期36例,静止期12例)、30名健康对照者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分光光度法、比色法检测血清NO、NOS、TAO、VitE水平。结果:患者组的血清NO、NOS、TA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组血清Vit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进行期患者NO、NOS水平高于静止期患者(P<0.05),而TAO、VitE水平在进行期与静止期患者间无差异(P>0.05)。结论:NO、NOS、VitE、TAO在银屑病的病理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 :了解昆明城区及大理农村 7月~ 7岁儿童目前的铁缺乏水平 ,进一步展开对儿童铁缺乏症的防治 ,降低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 .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两地 7月~ 7岁儿童共 96 9名进行血清铁蛋白 (SF)、锌原卟啉 (ZPP)、血红蛋白 (Hb)实验室检查 .结果 :7月~ 7岁儿童的总铁缺乏检出率为 2 5 1% ,铁减少检出率为 19 0 % ,贫血患病率为 6 1% ;男女童患病率在 1岁以前差别较大 ,1岁以后差别不明显 ;各年龄组患病率以 7月~ 1岁组最高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童患病率相对较高 ;铁缺乏的儿童营养不良的患病率高于正常儿童 .结论 :儿童缺铁性贫血仍要引起重视 .在防治中要抓重点人群 ,除改变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 ,对目标人群要适当补充铁剂预防  相似文献   
36.
包含CpG基序的寡聚脱氧核苷酸(ODN)具有类似于微生物DNA激活内在免疫系统的能力,可提高适应性免疫力而抑制传染性生物的早期传播。CpG ODN在疫苗佐剂的设计以及哮喘、过敏、传染病和癌症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由于CpG识别体系在进化中出现的种间差异,在啮齿类动物中表现出最强活性的CpG ODN却无法有效地刺激灵长类动物产生免疫应答。已有大量证据表明CpG ODN在小鼠中具有治疗活性,而其在灵长类动物中作用的研究仍需继续深入。现就作用于灵长类动物的CpG ODN的分类、作用机制和其作为疫苗佐剂与免疫保护剂以及在癌症、过敏和哮喘等多种疾病治疗上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原因、类型、处理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5月~2003年11月13例14侧医源性榆尿管损伤临床资料.结果 1例输尿管内支架管引流、2例输尿管端端吻合内支架管引流、2例松解部分结扎及内支架管引流、7例8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输尿管均通畅,肾功能均恢复正常,6例尿瘘治愈;1例肾切除.结论规范化操作及输尿管逆行插管对预防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和早期发现输尿管损伤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帮助;早期与后期诊断有所不同;治疗的目的是恢复输尿管通畅和保护肾功能;后期诊断病例应考虑一次性恢复输尿管通畅,尽可能不作尿流改道.  相似文献   
38.
对不同来源的脂肪酶进行了系统的筛选,并根据位置专一性的差别将脂肪酶分为1,3 特异的、1,3 选择性和非选择性的3类.采用LipozymeRMIM在无溶剂系统中催化甘油、脂肪酸合成1,3 sn 甘油二酯.研究表明脂肪酸、底物醇种类、温度、水分活度对LipozymeRMIM的活力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对兔心肌缺血的模型制备方法进行改进 ,并探讨其在 MRI诊断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高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L AD)和同时低位结扎 L AD及左冠状动脉旋支 (L Cx)建立兔心肌梗塞模型 ,并在术后行 MRI检查 ,对取材后心肌标本行氯化三苯四氮唑 (TTC)及病理检查。结果  1L AD组 2 0 % (5 / 2 5 )发生心室颤动导致死亡 ,L AD +L Cx组无一例发生室颤死亡。 2 L AD组 EKG改变明显者占 5 6 % (14 / 2 5 ) ,其中 2 1.4 3% (3/14 )在即刻就有 EKG明显改变 ,并在 30分钟后恢复正常 ;EKG改变不明显者占 4 4 % (11/ 2 5 ) ;L AD +L Cx组 10 0 %有 EKG明显改变 ,且 30分钟后亦无明显恢复。 3L AD组心肌梗塞范围较小 ,并均限于左室前壁 ,室间隔前部损害 ;而 L AD+L Cx组心肌梗塞范围较大 ,且累及左室前壁及侧壁 ,无一例有室间隔前部损害。4 L AD组中有 30 % (6 / 2 0 )不能显示小灶缺血局部心肌运动降低 ,16 .6 7% (3/ 18)无法分辨早期小梗塞灶的 MRI信号变化 ;而 L AD+L Cx组均能显示缺血局部心肌运动降低及梗塞灶早期的 MRI信号变化。结论 低位结扎兔心 L AD+L Cx,手术死亡率低 ,EKG改变明显 ,梗塞面积较大 ,是 MRI研究中一种较理想的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40.
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ESBLs表型及基因型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及其β-内酰胺酶(BLA)耐药基因类型。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的35株鲍曼不动杆菌对2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三维试验法检测ESBLs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BLA基因型。结果29株(82.9%)ESBLs阳性,其中14株(40.0%)合并产AmpC酶。所有菌株均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多粘菌素E敏感,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在40.0~100.0%之间。35株TEM型扩增全部阳性,任选2株测序结果均为TEM-1型。有15株菌株扩增到SHV型BLA基因,经测序13株为SHV-12型ESBLs,另2株(HZ01株和HZ29株)为2种新发现的SHV型BLA,分别被命名为SHV-48和SHV-56。结论临床分离的引起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产ESBLs比例很高,多重耐药状况极其严重,至少存在4种不同类型的β内酰胺酶基因,基因型分别为TEM-1、SHV-12、SHV-48和SHV-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