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20篇
  免费   943篇
  国内免费   538篇
耳鼻咽喉   76篇
儿科学   159篇
妇产科学   45篇
基础医学   578篇
口腔科学   188篇
临床医学   998篇
内科学   915篇
皮肤病学   130篇
神经病学   268篇
特种医学   366篇
外科学   712篇
综合类   2235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881篇
眼科学   167篇
药学   1242篇
  11篇
中国医学   850篇
肿瘤学   379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317篇
  2021年   462篇
  2020年   355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292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353篇
  2014年   479篇
  2013年   499篇
  2012年   749篇
  2011年   828篇
  2010年   704篇
  2009年   643篇
  2008年   653篇
  2007年   562篇
  2006年   563篇
  2005年   446篇
  2004年   277篇
  2003年   254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6年   6篇
  1966年   9篇
  1965年   20篇
  1964年   10篇
  1963年   11篇
  1962年   19篇
  1959年   13篇
  1958年   24篇
  1957年   32篇
  1956年   13篇
  1955年   8篇
  1954年   6篇
  194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系统评价门冬氨酸钾镁预防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5期)、CNKI、VIP和WanFang Data,查找门冬氨酸钾镁预防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5月。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个RCT,共82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手术前后及时给予门冬氨酸钾镁补充钾、镁离子能明显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OR=0.25,95%CI(0.09,0.69),P=0.0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与对照组相比,手术前后及时给予门冬氨酸钾镁补充钾、镁离子能减少早搏[OR=0.08,95%CI(0.03,0.23),P<0.000 01]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OR=0.29,95%CI(0.17,0.49),P<0.000 01],降低24小时低心排发生率[OR=0.27,95%CI(0.10,0.72),P=0.009],提高自动复跳率[OR=12.16,95%CI(4.82,30.68),P<0.000 01],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两者在改善房颤[OR=0.05,95%CI(–0.16,0.05),P=0.34]和室颤[OR=1.24,95%CI(0.73,2.13),P=0.43]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门冬氨酸钾镁能有效预防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同时对心肌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在改善患者术后房颤、室颤发生率方面与常规治疗无明显差异。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待进一步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利用原核表达并纯化的人细小病毒B19(HPV B19)结构蛋白VP1初步建立HPV B19 IgM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检测方法。方法以纯化的重组蛋白包被酶标板,建立IgM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确定Cut-off值,并进行初步的应用。结果建立间接 ELISA方法Cut-off值为0.25,灵敏度为84.60%,特异性为99.70%,与对照试剂盒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9.47%;用自产试剂盒检测115份孕妇和1700份健康献血志愿者血清中B19 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2.17%和1.59%。结论通过包被 HPV B19-VP1蛋白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可用于 HPV B19早期感染或急性感染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影响孕妇胎膜早破的具体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以合理地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该院就诊的感染性胎膜早破的妊娠晚期女性为研究对象(患者组),未发生胎膜早破的孕妇作为对照(健康对照组),收集阴道分泌物病原菌,采用肉汤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患者组病原菌表现为无乳链球菌(b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和青霉素完全耐药,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敏感性分别为33.3%和50%,对四环素为66.7%,对其他抗菌药物均达到83.3%以上。无乳链球菌(b群)对左旋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红霉素和氧氟沙星的敏感性在30%∽40%,但对青霉素类及头孢类抗菌药物敏感率超过80%。结论阴道无乳链球菌(b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对胎膜早破有影响。2种细菌目前药物敏感性控制较好,临床医师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了解2012年中国CHINET血培养分离菌的构成及耐药性。方法对中国CHINET 细菌耐药监测网2012年1月至12月所有血培养分离菌,按统一方案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2012年自血标本中共获分离菌8490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56.0%,革兰阴性杆菌占44.0%。居前10位的分离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 )(35.5%)、大肠埃希菌(16.4%)、克雷伯菌属(9.8%)(其中91.1%为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属(7.2%)、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7.2%)、不动杆菌属(5.9%)(其中93.8%为鲍曼不动杆菌)、草绿色链球菌(4.3%)、铜绿假单胞菌(3.2%)、肠杆菌属(2.4%)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1.5%) ,占所有分离菌株的93.5%。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 RSA )、甲氧西林耐药 CNS (MRCNS)分别占金葡菌和CNS的50.8%和61.7%。粪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29.0%和10. 9%,屎肠球菌对多数测试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粪肠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3.8%。儿童分离株中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株为31.2%,与成人分离株大致相仿(34.1%)。葡萄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其他链球菌属和粪肠球菌中均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3.5%。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变形菌属和枸橼酸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均在10.0%以下,唯克雷伯菌属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为11.2%~19.8%。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近30.0%,对不动杆菌属耐药率达70.0%以上。结论2012年中国CHINET监测资料显示,血培养分离菌仍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但检出比例有所下降,革兰阴性菌有所上升。血培养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仍严重,尤其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并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抑制耐药菌传播。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对烟台市从事食品行业人员的肠道致病菌进行检测,为当地食品安全的危险性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检测2009年-2011年烟台市25600名从事食品行业的服务人员的肠道致病菌;检测方法按照国家标准GB/T4789-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的规定;检测菌群范围包括:沙门菌、志贺菌、豚鼠气单胞菌、致泻性大肠杆菌、溶藻弧菌、嗜水气单胞菌、霍利斯弧菌、非O1群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结果:(1)根据生化鉴定结果表明其生化谱线符合率为93.8%~99.9%;(2)检出肠道细菌254份,阳性率为0.99%,其中弧菌科细菌为144株(含117株副溶血弧菌,12株溶藻弧菌,6株温和气单胞菌,5株非O1群霍乱弧菌,2株豚鼠气单胞菌,1株嗜水气单胞菌,1株霍利斯弧菌),占检出肠道细菌的56.69%;肠道杆菌细菌为110株(含76株沙门菌6,株志贺菌,9株致病性大肠杆菌,14株侵袭性大肠杆菌,5株产毒性大肠杆菌,占检出肠道细菌的43.30%。肠道致病菌的阳性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3)检出的肠道致病菌中,以副溶血弧菌(46.06%)和沙门菌(29.90%)阳性率为最高。结论:食品行业服务人员病原菌携带的肠道致病菌以肠道弧菌为主要的病原菌。对该人群进行健康携带病原细菌调查,有利于找出微生物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关键控制点,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来规范相关人员健康检查的工作以保障食品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肝胆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及治疗对策.方法 选择医院从2005年5月-2011年8月收治的554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分析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554例肝胆外科手术患学中,发生切口感染66例,感染率为11.9%;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类型对切口感染率存在差异;年龄>60岁患者感染率显著高于<60岁患者,说明老年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高;Ⅰ类切口感染率为6.2%,明显低于Ⅱ、Ⅲ类切口的16.0%、23.7%;并且手术时间越长,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越高;因而预防肝胆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应从患者自身因素及手术操作两方面进行.结论 外科医师一定要加强无菌观念,加强无菌环境及手卫生依从性、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完善感染管理制度、控制探视人员流量,以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8例,发病在24h内的ACS患者88例,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6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52例。测定其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 (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并与4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比较。ACS患者于发病第7天和第14天时分别复查上述指标。结果 SAP患者其血清Tbil和Ibi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ACS患者无论是UAP还是AMI,其Tbil和Ibi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CS患者发病第7天即显著下降(P<0.05),第14天时又有进一步降低。而Dbil水平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CS患者在发病后其Tbil和Ibil水平明显升高,发病7-14天后即显著降低。Tbil和Ibil水平的升高可能与斑块活化、不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998.
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及粥样斑块检出率与冠心病发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14例具有至少一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70例)和对照组(44例),测定所有病例的双侧CIMT、颈总动脉内径和颈总动脉粥样斑块情况。结果:两组间各项冠心病危险因素均无显著差异。超声结果显示,冠心病组CIMT、粥样斑块检出率均显著增高(P&lt;0.01),颈总动脉内径略增大,但差异不显著。CIMT≥0.8mm和检出粥样斑块为预测冠心病发病的独立指标(P&lt;0.01)。CIMT和粥样斑块检出率均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控制了多项影响因素后,相关性仍显著。结论:CIMT增厚、粥样斑块检出为冠心病发病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9.
GRP78在全长丙肝病毒RNA转染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研究全长丙肝病毒RNA转染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观察差异表达蛋白GRP78的表达变化。方法 提取全长丙肝病毒RNA转染Huh-7细胞和未转染Huh-7细胞总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和MALDI-TOF质谱分析,鉴定差异表达蛋白。应用RTQ-PCR检测GRP78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经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鉴定,共发现54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包括GRP78蛋白。RTQ-PCR检测结果显示,在转染初期GRP78基因转录显著上调,转染24 h的相对表达率是未转染细胞的2.104倍,后随时间推移逐步下调。结论 建立了重复性较好、分辨率较高的全长丙肝病毒RNA转染细胞2D图谱。GRP78蛋白的显著差异表达提示GRP78蛋白在丙肝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Background Reduction in cervic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s not only dependant on promoting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but also on providing appropriate follow-up and treatment of abnormal cervical cytology. Objectiv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variations in guideline adherence for women requiring abnormal cervical cytology follow-up. Subjects Subjects of the study are women 18 years or older with an abnormal Pap test in 2000 within a large county healthcare system (n = 8,571). Measurements Guideline adherence was determined by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 appropriate follow-up procedure within an acceptable time interval for each degree of cytological abnormality. Patients with no follow-up studies were deemed to be lost to follow-up. Results Of study subjects, 18.5% were lost to follow-up care. Of the remaining 6,987 women, 60.3% received optimal care, 9.4% received suboptimal care, and 30.3% received poor care. Follow-up rates were higher for patients with higher degree of cytological abnormality (OR, 1.29, 95% CI, 1.17–1.42), older patients (OR, 1.03, 95% CI, 1.02–1.030) and those receiving the index Pap test at a larger healthcare facility (OR, 1.13; 95% CI, 1.01–1.27). Receiving optimal car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higher degree of cytological abnormality (p < .0001) and larger facility size (p = .002). Regional variations in care demonstrated the largest cluster having the lowest lost to follow-up rate and the most optimal care. Conclusions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women with abnormal cervical cytology are receiving less than optimal care.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determine the specific healthcare delivery practices that need to be targeted to improve guideline adherence for follow-up of abnormal cytology. This work was presented as a research abstract in a poster session at the Academy Health’s annual meeting, June 2004, San Diego, CA and at the 33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Western Association of Gynecologic Oncologists, May 2004, Monterey, 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