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9篇
  免费   292篇
  国内免费   81篇
耳鼻咽喉   16篇
儿科学   33篇
妇产科学   52篇
基础医学   183篇
口腔科学   24篇
临床医学   1083篇
内科学   348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95篇
特种医学   107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168篇
综合类   1558篇
预防医学   694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575篇
  11篇
中国医学   439篇
肿瘤学   126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370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300篇
  2011年   305篇
  2010年   308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278篇
  2007年   280篇
  2006年   219篇
  2005年   242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5 毫秒
71.
<正>面神经的功能、形态结构和行程的毗邻关系,是12对脑神经中较复杂的脑神经之一[1],其颅内、外段及分支,往往需要几个标本才能显示清楚它的结构[2-4]。根据多层次教学的需要,笔者特设计制作一个能显示面神经全程及分支的封瓶标本。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2.
应用多重等位基因特异PCR技术进行β地中海贫血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等位基因特异PCR及多重PCR的基础上建立了多重等位基因特异PCR技术(MAS-PCR),对中国人常见的28A→G,CD17→0,CD41-42(-4bp)和CD71-72(+A)等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应用该技术对21例β地中海贫血患者或携带者进行诊断和2例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诊断,诊断结果与PCR/ASO探针点杂交或DNA测序的结果完全一致,证实多重等位基因特异PCR技术具有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73.
目的:为带臂外侧上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2例经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对臂外侧上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等进行了较详细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结果:臂外侧上皮神经在均由腑神经发出,起点横径为1.5±0.4mm,在三角肌深方斜向外下3.6±1.1cm从该肌后缘中1/3浅出肌间隔,分为上支和下支,分布于三角肌后部、外侧部和臂外侧上部.该神经的营养血管起源于旋肱后动脉,起点外径为0.9±0.4mm;其行程、分支和分布均同在神经,供血范因为14.8×9.8cm~2,并与周围的皮动脉存在丰富吻合.结论:带臂外侧上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 瓣可视受区需要设计成游离瓣或旋转瓣,用于修复邻近部位、手或颌面部缺损.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c-co-glycolic)acid,PLGA]包裹的卵清蛋白(OVA)纳米癌苗(POM)对哮喘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方法 包裹不同剂量(低、中、高)的OVA纳米粒子和对照(OVA、空白纳米粒子、PBS)通过皮下注射给予小鼠,再用OVA进行致敏和激发,通过肺组织学、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计数、测定BALF和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含量,观察小鼠呼吸道炎症和免疫学改变.结果 肺部组织学和BALF中细胞计数结果显示,与PBS对照组相比,OVA治疗组、中剂量和高剂量OVA纳米组的肺部嗜酸性浸润显著减轻,BALF中总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显著减少.卸胞因子测定结果显示,与PBS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OVA纳米组的BALF和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显著升高,Ⅱ,4水平显著降低.OVA治疗组中IL-4水平显著下降,而IFN-γ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 OVA纳米疫苗可预防哮喘嗜酸性气道炎症,其可能的机制之一是调节了过敏性哮喘的Th1/Th2失平衡反应.  相似文献   
75.
上矢状窦三维断层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给临床影像诊断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应用24例头部标本研究了上矢状窦的三维断层解剖,结果:在正中矢状断层内,上矢状窦呈前窄后宽的弯曲裂隙,在冠状和横断层中,上矢状窦呈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和楔形,并测量了有关数据,结论:上矢状窦在各断层内的形态与其和人体横断面及冠状面所成的角度有关。  相似文献   
76.
推进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融合,实现“健康老龄化”,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工作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存在宏观政策缺乏落地细节、跨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医疗服务仍偏重治疗与护理、医护和养护人员缺乏身份认同等问题。健康促进是一套涉及不同层面、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被认为是解决健康问题的综合策略,且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妇幼保健等卫生健康领域。我国医养结合工作同样运用了健康促进理论与策略,采用“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动员”的工作模式,以场所为基础开展相关工作,同时,强调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及老年人参与。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心理干预辅治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方法:115例分为3组。3组均用常规西医治疗,心理干预组加用心理干预,中医组加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干预,联合组加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心理干预。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较心理干预组及中医组高(P<0.05)。干预后3组DHI-P、DHI-E、DHI-F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较心理干预组及中医组低(P<0.05)。干预后3组SAS、SDS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心理干预组及中医组(P<0.05)。联合组复发率较心理干预组及中医组低(P<0.05)。结论: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心理干预辅治BPPV效果较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8.
目的 分析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疾病谱及住院费用,了解疾病构成的规律特点及经济负担,为心内科疾病诊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攀枝花市某三级医院2017—2019年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资料,从医院相关管理信息系统中导出诊断为心血管疾病的病例条目、详细病历及病例住院费用等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11 376例,2017—2019年分别有3 492、3 815、4 069例,分别占30.7%、33.5%、35.8%,病例数逐年上升。3年间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病种均以冠心病和高血压所占比例最大,合计分别占当年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57.6%、55.5%,2019年则上升至62.8%。3年间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有伴发疾病比例(27.6%、26.1%、2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住院天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9年的患者住院时间<7 d的比例有所上升。2017、2018、2019年该医院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诊治自费费用分别为(5 925.6±285.7)、(5 904.2±264.3)、(5 890.9±230.8)元/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017—2019年攀枝花市某医院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病例数增加,住院患者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主要病种仍以冠心病和高血压为主,住院天数及自费费用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9.
全面智能化的时代已经来临,替代人工完成简单机械性操作,通过一定模式的"思考",模拟人工提供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服务,这些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且跨越时空,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能.本文针对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的业务特点,通过对业务流程和需求的充分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智能化功能模块,以期切实有效地提升工作效能.  相似文献   
80.
 目的 通过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大肠埃希菌(3GCR-E.coli)、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肺炎克雷伯菌(3GCR-KP)等细菌耐药数据构建灰色预测模型,分析细菌耐药特征的变化趋势,探讨灰色预测模型在细菌耐药领域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2014-2018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中MRSA、CRPA和CRAB、3GCR-E.coli、3GCR-KP等耐药率数据构建灰色预测GM (1,1)模型。用后验差比C值和小误差概率P值评估模型精度,用相对误差和级比偏差评估模型拟合效果,并用2019-2020年数据对模型预测效果进行验证。最终根据模型对2021-2023年的耐药率进行预测。结果 本研究构建的GM (1,1)模型对MRSA、CRPA、CRAB、3GCR-E.coli和3GCR-KP等细菌耐药率预测效果较好,根据该模型预测到2023年其耐药率分别可降低至23.9%、15.2%、50.2%、43.8%、26.1%。结论 全国针对细菌耐药情况采取的控制措施取得明显成效,GM (1,1)模型对细菌耐药率预测效果较好,可在细菌耐药管理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