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63篇
临床医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s,OMSI)是颌面部潜在筋膜间隙的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疾病。OMSI病例具有耐药菌感染增多、重症感染增多、致死风险增加等特点。为提高OMSI的治愈率,其治疗原则与方法需与时俱进。因此,依据国内部分专家当前诊治OMSI的临床经验,结合国际同行治疗经验,本文从术前检查、检查结果解读、经验性用药原则、手术处理原则、术后换药原则、智齿冠周炎相关间隙感染的防治策略、血糖监测与控制、物理因子治疗原则、路德维希咽峡炎治疗和围手术期护理等10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总结,形成共识,以期逐步实现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同行诊治OMSI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最终达到提高我国OMSI的诊疗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评价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外用盐酸倍他洛尔滴眼液治疗眶周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4年8月—2019年1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的8例高风险眶周婴幼儿血管瘤,给予口服普萘洛尔,剂量为0.5~2 mg/(kg·d);结合外敷盐酸倍他洛尔滴眼液,2次/d,10 min/次,联合用药6个月~1年或瘤体完全治愈。比较用药前、后瘤体面积、厚度、颜色、局部血流峰值,结合患儿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估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例患儿平均疗程为9.4个月,停药时平均效果评分为77分,疗效评价为4例Ⅳ级,4例Ⅲ级。用药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外用盐酸倍他洛尔滴眼液治疗眶周高风险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3.
目的:提高对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IgG4-RD)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分析31例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IgG4-RD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血清学、病理学、治疗等特点,并使用IgG4-RD应答者指数评估疾病活动和损害。结果:31例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1±9.12)岁,起病到诊断的中位时间为10(1~120)个月。首诊误诊6例,误诊率为19.35%。32.26%的患者合并过敏性疾病。影像学主要表现为2个及2个以上受累器官增大和(或)占位,主要以唾液腺为主(77.42%),其次是淋巴结、泪腺、胆道等。IgG4-RD应答者指数为7.13±3.25,与受累器官呈正相关(r=0.15,P<0.0001)。93.55%的患者血清IgG4升高,且与血清IgG呈正相关(r=0.54,P<0.01)。病理检查可见淋巴浆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增生明显,组织间伴不规则纤维化。25例服用糖皮质激素患者中,1例因治疗无效改用利妥昔单抗治疗,2例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时间为(25.89±14.02)个月。12例患者治疗后效果良好,复查IgG4水平下降,1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复发现象,复发率为48%。1例治疗期间因突发心脏病死亡。结论:IgG4-R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男性的多系统纤维炎症性疾病。唾液腺、淋巴结、泪腺及内脏器官肿大是常见的临床表现,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糖皮质激素及生物制剂对其治疗有效,但存在复发现象。  相似文献   
34.
头颈黏膜黑色素瘤(HNMM)是一类高度恶性的实体肿瘤,5年生存率长期徘徊在20%左右,其致病因素、驱动基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手段等与皮肤黑色素瘤差异较大。2015年,国内首个头颈黏膜黑色素瘤诊治专家共识建立,经过6年多的推广应用, HNMM临床诊治规范性有了很大提高。随着黏膜黑色素瘤临床与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HNMM的诊治与预后在近些年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头颈部各分支学科的蓬勃发展,口腔、鼻腔鼻窦、眼部等黏膜黑色素瘤各自发展出独特的诊治模式,该共识已不能满足当前临床的实际需求。对此,专家组认为头颈部黏膜包含的解剖范围较广,涉及的临床科室较多,不同学科之间黑色素瘤诊疗模式差异明显,临床亟须符合个体化治疗及精准治疗的更加专科化的诊治共识。为了进一步提高口腔黏膜黑色素瘤(OMM)的远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让共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专家组聚焦 OMM,深入讨论,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经验医学,完成专家共识的制定。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化差异,本共识可作为OMM临床实践的参考。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双长螺钉在下颌骨髁突骨折坚固内固定中的应用。方法:2007年7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下颌骨髁突斜行或矢状骨折患者27例(30侧),年龄15~57岁,男性19例,女性8例。采用耳前直线切口入路,髁突复位后,用2枚18mm长2mm直径的钛钉固定断离的髁突。术后复查三维CT了解复位情况,评估术后开口度、颞下颌关节运动、咀嚼功能、咬合情况及面部外形等。结果:完全解剖复位固定的25侧髁突;5侧髁突固定良好,但髁突与下颌升支成角,角度均在15°以内;所有患者的咬合关系均恢复到受伤前状态;术后3m均能进普通饮食,开口度为(35.8±4.2)mm;4例患者术后自觉手术侧颞下颌关节运动时有摩擦音,3例患者术后2m仍觉关节区轻度疼痛;瘢痕隐蔽美观。结论:双长螺钉固定下颌骨髁突斜形或矢状骨折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36.
本文观察了胸锁乳突肌瓣即刻转移修复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临床疗效。对24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进行瘤体切除+部分腮腺或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面神经解剖,同期行即刻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腮腺切除术后局部缺损,术后随访6~10月观察发现,24例患者均无涎瘘和Frey综合征发生,伤口愈合良好,术区无凹陷畸形,瘢痕隐蔽,外形满意,颈部功能正常。胸锁乳突肌瓣修复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局部缺损,能改善局部凹陷畸形,并能有效预防Frey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改良双叶瓣修复颧面部皮肤癌切除术后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9年8月-2011年10月,收治颧面部皮肤癌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52~78岁,平均64.1岁。病程1~14个月,平均4.6个月。基底细胞癌11例,鳞状细胞癌4例。术前1例肿瘤病灶合并感染,余患者皮肤均无破溃;肿瘤均累及皮肤层。TNM分期:T2N0M213例,T3N0M3患者2例。肿瘤病灶切除后遗留缺损范围为4.0 cm×2.5 cm~6.5 cm×4.0 cm。采用改良的耳前、耳后双叶瓣修复缺损,切取范围第1叶皮瓣4.0 cm×2.5 cm~6.5 cm×4.0 cm,第2叶皮瓣3.0 cm×2.0 cm~5.0 cm×3.0 cm。结果术后1例切口部分裂开,经换药后痊愈;余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1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7个月。患者面部无明显不对称,眼睑闭合无影响,无面神经损伤表现。随访期间均无肿瘤复发。末次随访时患者满意度评分:不满意1例,可以接受1例,比较满意7例,非常满意5例。结论使用改良耳前、耳后双叶瓣修复颧面部皮肤癌术后缺损可获得较好效果,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8.
39.
目的:对腮腺行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的手术疗效经进行系统评估。方法:回顾分析2006~2010年我科诊治的128例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患者,其中60例患者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的为A组,68例患者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的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从而判定手术疗效以及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状况。结果: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A组患者术后各项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优于浅叶切除术。目前可作为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0.
目的 研究二甲胺四环素联合茶多酚对早期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炎患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β,IL-1β)、白细胞介素17F(interleukin-17F,IL-17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早期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炎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二甲胺四环素组和联合组(每组48例)。二甲胺四环素组患者给予盐酸二甲胺四环素软膏治疗,联合组在二甲胺四环素组的基础上给予茶多酚治疗。检测治疗前后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IL-1β和IL-17F水平,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PLI、SBI、AL、GCF、PD指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PLI、SBI、AL、GCF、PD指标水平低于二甲胺四环素组治疗后(P<0.05)。2组患者治疗后,IL-1β、IL-17F水平低于2组治疗前(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IL-1β、IL-17F水平低于二甲胺四环素组治疗后(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二甲胺四环素组的77.08%(P<0.05)。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6.25%,显著低于二甲胺四环素组的20.83%(P<0.05)。结论 二甲胺四环素联合茶多酚治疗早期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炎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IL-1β、IL-17F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