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大众对献血认知程度的加深,单采成分血献血在无偿献血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同时越来越多的无偿献血者加入到固定单采成分血捐献队伍中来。笔者通过对本中心2007~2009年度内固定单采成分献血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为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的自愿无偿献血队伍提供借鉴,以促进无偿献血工作的健康和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MR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13例双侧股骨头行X线及MRI检查,并对其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期分析。结果:全部患者X线平片诊断为早期ANFH的13个部位,表现为骨疏松,骨硬化囊状透亮区,MRI检查发现18个部位,0期1个,为股骨头外缘长T1、长T2信号影;1期4个,为带状长T1、长T2信号影;2期13个,为股骨头内散在的斑点状,不规则的长T1、和T2信号,部分在异常信号周围可见长T1、短T2环状信号影,或表现为广泛的不规则的低、等、高混杂 信号影。结论:MR可准地显示早期ANFH病变,且敏感性及诊断价值高于X线平片等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103.
黄嵘  王翀 《疑难病杂志》2014,(1):40-41,58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患者血清中一氧化氮(NO)、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S-100B蛋白的水平及关系。方法选取112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依病变程度分为轻度37例、中度45例,重度30例。选择体检证实为健康的成年人7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NO、IGF-1和S-100 B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清NO、S-100B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92±1.45)μmol/L vs.(3.80±1.65)μmol/L,(80.57±16.20)ng/L vs.(67.54±22.41)ng/L],而IGF-1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38.14±35.46)mg/ml vs.(168.73±39.75)mg/ml]。观察组随着病变程度加重,NO、S-100B水平升高、IGF-1水平下降,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O、IGF-1和S-100B水平未见相关性。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血清中NO、IGF-1和S-100 B的异常表达对促进患者病程的进展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评价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患者的CT表现,总结其特征。结果8个病例均为局限型。8例中7例为单发病灶,其中4例位于腹部,2例位于颈部,1例位于纵隔;另1例为多发病灶,位于纵隔、锁骨上窝及腋窝(同一淋巴链区)。病灶大小1.98.3cm不等,CT平扫病变表现为界限清晰,密度均匀的实性肿块,无坏死区;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显著强化(cT值范围103194Hu),但中心区可见条片状或裂隙样较低强化区;静脉期持续强化且趋向均匀(CT值范围94186Hu)。结论纵隔、颈部或腹部的肿块病变,界限清晰,无坏死,动态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显著强化,提示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5.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病理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其受体(PAFR)在大鼠缺血再灌注后的病理性神经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干预方法。方法选用SD大鼠建立一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再灌注后3h、6h、12h用高效薄层层析法测定大脑皮质缺血侧和缺血对侧PAF含量、RT-PCR检测PAFR基因表达。使用原代野生型小鼠皮质神经元细胞培养系统,将体外培养的神经元分为空白对照组、PAF组和PAF 拮抗剂组,应用碘化物/钙黄绿素染色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缺血侧的大鼠皮质在缺血再灌注后3h、6h、12h PAF含量(单位为ng/g)分别为13·71±1·23、17·90±1·14和17·89±1·54;PAFR基因表达(单位为密度)分别为0·5892±0·1222、2·0512±0·1519、2·0168±0·1653,缺血再灌注6h、12h组缺血侧皮质PAF含量及PAFR基因表达与缺血对侧、再灌注3h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在进一步的体外小鼠皮质神经元细胞培养中,PAF组、PAF 受体拮抗剂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1·92±1·39)%和(18·94±1·18)%,与空白对照组[(10·23±0·59)%]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PAF 受体拮抗剂组细胞凋亡率与PAF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结论缺血性神经损伤作用是由PAF及其受体介导,用PAFR拮抗剂进行干预,对缺血缺氧性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所致的神经元毒性损伤是否受突触后密度蛋白 93(PSD93 )基因调控。方法 用PAF处理培养的野生型和PSD93 基因敲除型的小鼠皮质神经元 ;经碘化物 (PI) /钙黄绿素(Calcein)染色 ,荧光显微镜观察并计算细胞死亡率 (% ) ;细胞生存能力检测 (MTT)神经元生存能力 ;免疫印迹法测定PSD93 和PSD95蛋白的表达。结果 野生型神经元表达PSD93 和PSD95蛋白 ,PSD93 基因敲除型只表达PSD95,不表达PSD93 ;基因敲除型的小鼠皮质神经元凋亡明显低于野生型 (P <0 0 5 ) ,生存能力高于野生型(P <0 0 1)。结论 PSD93 基因敲除抑制PAF所致的神经元损害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P-选择素(Ps)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测定54例脑梗死患者、15例脑出血患者、20例正常对照血清Ps含量.结果 脑梗死组发病3d内血清Ps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及对照组,后两组无显著差异;脑梗死组发病3d内血清Ps水平与发病后1周无显著差异,但均明显高于发病后2周,发病后2周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脑梗死组发病3d内血清Ps水平与梗死灶体积呈正相关.结论 Ps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作为脑梗死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干预其产生和作用途径可改善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8.
前列腺癌的MRI诊断价值及其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MRI对前列腺癌的定性诊断价值,分析前列腺癌MRI的误诊原因。方法:采用MRI技术对8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并经系统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结果:80例患者中,前列腺癌51例,前列腺良性病变29例。MRI对前列腺癌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6.3%,敏感度90.2%,特异度79.3%,阳性预测值88.5%,阴性预测值82.1%。前列腺癌误诊6例,慢性前列腺炎(4例)、炎性肉芽肿(1例)、良性增生(1例)表现均与前列腺癌相似,鉴别困难。漏诊的5例前列腺癌中,1例信号强度和正常外周带信号相似,无法显示;2例受活检后出血信号干扰,无法显示肿瘤病灶;2例异常信号弥漫分布,误为慢性炎症。结论:MRI可用于前列腺癌的定性诊断,其特异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生理评分系统(PSS)在危重病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科2010-03-01~2010-07-05收治的115例危重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以入住 ICU时为观察起点, 30 d为观察终点,分别计算每一位患者的EWS评分、MEWS评分和PSS评分.结果 115例中存活66例,死亡49例.存活组EWS评分、MEWS评分、PSS评分和住ICU时间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随着PSS评分的增加,死亡率也逐步增加(rp=0.964,P=0.000).EW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0.732(95%可信区间0.636~0.828,P=0.000),评分6.5分时Youden指数最大,为0.472;MEW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0.776(95%可信区间0.686~0.865,P=0.000),评分4.5分时Youden指数最大,为0.452;PSS评分 ROC曲线下面积0.801(95%可信区间0.721~0.880,P=0.042),明显高于EWS评分、MEWS评分(P<0.01),PSS评分5.5分时Youden指数最大,为0.434.结论 PSS评分对危重病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有较好的效果,相对简单、依从性好,优于EWS评分、MEWS评分.  相似文献   
110.
王晓云  王翀  黄嵘 《江苏医药》2012,38(10):1218-1220
目的 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 分析36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中脑及丘脑病变多见,常合并小脑、枕叶、颞叶等其他部位的梗死,常以眩晕起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皮质盲等神经功能缺损.头颅MRI表现为幕上和幕下同时发生的两处及两处以上多发梗死灶.本组病例中,治愈+好转26例(72.2%),恶化6例(16.7%),死亡4例(11.1%).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起病凶险,预后差,临床表现较复杂,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体征和MRI的改变,需早期积极正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