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通过分析2013年分离的28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明确Ⅰ类整合子在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以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Ⅰ类整合子的检测,用χ2检验对Ⅰ类整合子携带率与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分离出的286株细菌中,检出Ⅰ类整合子89株,检出率为31.1%;Ⅰ类整合子阳性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株。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严重,Ⅰ类整合子是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2.
目的:克隆人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基因并构建其重组腺病毒,观察其对BMSCs分化的影响.方法:RT-PCR方法从人肝克隆OPG基因全长cDNA,利用穿梭质粒将OPG基因重组获得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OPG;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AdOPG感染兔BMSCs,以RT-PCR及Western Blot的方法鉴定BMSCs对OPG的表达。比色测定和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法观察AdOPG感染BMSCs后5d时碱性磷酸酶(AIJP)的表达。结果:克隆获得人OPG基因,测序与Genebank一致,构建的重组腺病毒AdOPG滴度达10^9 efu/ml,AdOPG感染BMSCs5d后ALP活性值为(21024±507)IU,AdGFP对照组为(3079±89)IU,空白对照组为(2156±78)IU。结论:骨保护素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33.
背景:甘草酸苷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肾、肠等器官,对骨骼肌的研究甚少。 目的:验证复方甘草酸苷对兔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血清学及组织形态学水平的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2/09在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用24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复方甘草酸苷组,每组8只。 方法:模型组动物制备右后肢骨骼肌缺血损伤模型,缺血4 h后再灌注24 h;复方甘草酸苷组动物缺血4 h后给予复方甘草酸苷20 mg/kg,再灌注24 h;假手术组动物仅游离出股动脉不进行缺血,4 h后缝合切口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肌肉损伤后甘草酸苷对血浆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活性及丙二醛浓度,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湿质量/干质量比值及P-选择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光镜下观察骨骼肌的组织形态学改变。 结果:假手术组的血浆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和丙二醛浓度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及复方甘草酸苷组(P < 0.05),复方甘草酸苷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 < 0.01)。假手术组的骨骼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湿质量/干质量比值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及复方甘草酸苷组(P < 0.01),复方甘草酸苷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 < 0.01)。10倍镜下坏死肌纤维数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显著大于复方甘草酸苷组(P < 0.05)。骨骼肌组织中P-选择素 mRNA 表达水平假手术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 < 0.01),复方甘草酸苷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 < 0.05)。 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4.
35.
Sky骨扩张器系统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Sky骨扩张器系统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操作要点。方法:对22例共29个椎体塌陷病变患者,应用Sky骨扩张器进行经皮穿刺、塌陷椎体扩张后注入骨水泥。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9个椎体均单侧经椎弓根基底穿刺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每例35~85min,骨水泥注射量每个椎体5.3±1.2ml(3.0~7.6ml),分布均超过中线。骨水泥沿针道返流1个椎体,少量椎管内漏1个椎体,但均无临床症状;无其它并发症。所有患者疼痛缓解,VAS术前为9.2±1.8分,术后第3天为3.1±2.8分;随访1~3个月(平均2个月),随访时VAS为2.9±3.3分。5个椎体高度显著恢复。结论:Sky骨扩张器是经皮脊柱后凸成形术的新型器械,具有可控定向扩张特点,初步观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6.
目的量化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SKy后凸成形术后脊柱畸形、活动能力和疼痛缓解程度,探讨有关手术时机的问题。方法30例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SKy后凸成形术治疗。分析术前术后站立位X线片的矢状位成角。术后用视觉类比评分法(VAS)衡量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用O’Brlen法评估患者活动能力的改善水平,以及调查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结果在这个序列中,SKy后凸成形术纠正局部后凸畸形的平均矫正角度3.05°±3.45°(0°~9°)。在术后第三天调查显示:所有患者疼痛明显减轻。视觉类比评分法术前9.27±2.02,术后为2.19±1.32;活动力水平增加,术前3.56±1.49,术后1.00±0.00。满意度调查,所有患者对手术疗效满意。结论SKy后凸成形术可以提高患者的生理功能,减轻疼痛,并且可以部分矫正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所导致的后凸畸形;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后应尽早应用。  相似文献   
37.
Bayer ADVIA 2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性能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Bayer ADVIA 2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作初步性能评价。方法:按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标准,对几项主要参数进行性能评价。结果:全血样本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血小板(PLT)的总重复性均低于4%,批内和日间的重复性分别小于3%和4%,携带污染率WBC、RBC、Hb、MCV和PLT均小于1.0%,线性范围宽。与Coulter MAXM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比较,r值分别为0.981、0.993、0.994、0.992和0.941。白细胞分类(DC)对幼稚粒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的筛选能力较强,对有核红细胞的筛选能力稍差。结论:Bayer ADVIA 2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精密,线性好,携带污染率低,与其他厂商的仪器可比性好,有较强的筛选能力,是一台适合临床应用的性能良好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相似文献   
38.
目的:对同一实验室中两种检测系统进行方法比较和偏差评估,探讨不同检测系统间七项常规肝功能生化结果的可比性。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EP9-A2文件,以日立7170A检测系统为目标系统,用病人新鲜血清对COBAS400七项常规肝功能生化结果与目标系统进行比对,计算自建检测系统(Y)和目标检测系统(X)之间的相对偏差,以美国临床医学检验部门修正法规(CLIA’88)允许总误差的1/2为标准,判断检验结果的可比性。结果:经随机区组资料设计的方差分析,罗氏质控物和新鲜样本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测定值在两检测系统间的总体差异无显著性(P>0.05),系统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75。两检测系统测定结果的系统误差临床可接受。结论:两检测系统七项肝功能项目测定结果之间具有可比性,能满足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39.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23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常规的手术方式,本组23例,其中闭合性骨折16例,开放性骨折5例,骨不连2例。结果 23例随访3-18个月,平均9个月,已拔钉6例,没有断钉,横行锁钉及螺帽脱出,膝关节及踝关节活动全部恢复正常。结论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确切,是胫骨中下段骨折最佳的内固定方式之一。但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特别注意防治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13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颈髓损伤患者中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低钠血症,均为FrankelA~B级患者。同期胸腰椎病变(骨折、结核等)所致脊髓损伤病例13例(按Frankel分级均为C~D级),无1例发生低钠血症。经高渗盐溶液补钠,适当补充胶体液1~2周后血钠水平恢复满意。结论低钠血症是急性颈髓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颈髓损伤程度越重,低钠血症发生率越高。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颈髓损伤后交感神经系统受抑制,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分泌减少有关。大量补钠、补液可纠正低钠血症,补充适当的胶体液有利于加快血钠水平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