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患者的特征及转归。方法 纳入3个中心自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诊断的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患者67例,回顾其主要临床特征、实验室数据、治疗及转归情况,并分析与缓解及死亡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 67例确诊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患者平均年龄为(36.1±16.3)岁,诊断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时结缔组织病的中位病程为8个月。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潜在的结缔组织病中56.7%为成人Still病,30.0%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所有患者均有发热,82.1%有脾大。实验室指标异常以高铁蛋白血症最为常见(100.0%),其次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升高(93.2%)。成人Still病继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组谷丙转氨酶、D-二聚体、血清铁蛋白及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组,而动态红细胞沉降率显著降低。所有患者均使用了糖皮质激素治疗,91.0%加用了丙种球蛋白, 64.2%加用环孢素A, 46.3%加用依托泊苷。治疗8周时完全缓解率为47.8%,治疗16周时死亡率为22.4%。与未达到完全缓解组的患者比较,达到完全缓解组的脾大发生率更低(71.9% vs.91.4%,P=0.037),血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更低。死亡患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诊断年龄(P=0.014)、结缔组织病诊断年龄(P=0.017)均显著高于存活组,血小板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P=0.01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环孢素A显著降低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死亡风险(P=0.004)。结论 结缔组织病继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以成人Still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多见,二者实验室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增长及血小板低是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使用环孢素A治疗可能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检测趋化因子配体19(C-C chemokine ligand 19, CCL1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SLE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探讨CCL19在SLE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检测90例SLE患者(未接受过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初治患者15例,曾治疗过的患者75例)和30名健康对照血清中CCL19的表达水平,分析SLE患者血清CCL19水平与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LE患者B细胞及其亚群的比例,并进行血清CCL19水平与B细胞及其亚群比例的相关性分析。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1)SLE初治患者和经治患者血清CCL19表达水平[分别为(596.25±409.19) ng/L和(422.90±395.84) 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57.79±125.23) ng/L,P均<0.001],初治患者组血清CCL19表达水平又高于经治患者组(P<0.05);(2)SLE患者血清CCL19表达水平与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ouble-stranded deoxyribonucleic acid, 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ti-nucleosome antibody, AnuA)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r=0.38, P=0.007; r=0.332, P=0.029),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r=0.30, P=0.005; r=0.31, P=0.003; r=0.469, P=0.0001);(3)SLE有光过敏、关节炎和继发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CCL19表达水平[分别为(562.25±399.12) ng/L、(565.6±435.24) ng/L和(694.9±531.02) ng/L]分别较无光过敏、无关节炎和未继发干燥综合征SLE患者高[分别为(394.7±281.42) ng/L、(385.90±325.33) ng/L和(424.8±305.46) ng/L],P均<0.05;(4)血清CCL19水平与外周血CD27-B 细胞和CD27-IgD-双阴性记忆性 B 细胞的比例呈正相关(分别为r=0.519, P=0.007; r=0.461, P=0.018),与CD27+记忆性B细胞和CD27+IgD-转化后记忆性B细胞的比例呈负相关(分别为r=-0.433, P=0.027; r=-0.616, P=0.001)。结论 SLE患者血清中高表达CCL19,与自身抗体的产生显著相关,CCL19可能通过影响B细胞亚群分布的内稳态参与SLE发病。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影响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61例APS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特点,评价血栓事件与患者临床及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包括性别、年龄、有无血小板减少、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抗磷脂抗体等。结果:70.49% APS患者发生血栓事件,其中动脉血栓发生率36.67%,静脉血栓发生率39.34%,下肢静脉血栓和脑梗塞最常见,分别占37.7%和24.59%,其次为肺栓塞、血栓性微血管病、肾梗死和脾梗死。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和高血压分别是静脉和动脉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者易发生静脉血栓,而合并高血压的APS患者易发生动脉血栓。  相似文献   
54.
何菁  刘栩  贾园  苏茵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0):4799-4800
目的:了解门诊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就医及延误诊断情况。方法:对我院门诊就诊的224例pSS患者进行随机现场调查。结果:224例pSS患者中,37.9%的pSS患者首次就诊于风湿免疫科,62.1%患者首次就诊于其他科室;患者平均延误就诊(4.3±1.2)a,16.1%曾被长期误诊为其他疾病,63.8%患者未被及时诊断。结论:pSS患者首次就诊在风湿免疫专科比率低,就诊及确诊均存在时间延误,迫切需要我们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5.
类风湿关节炎HLA-DQβ1易感基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HLA-DQβl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中的作用及与患者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健康对照各42例,以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P)技术对HLA-DQβl的42种亚型进行检测,并分析患者病情、免疫学指标及关节破坏程度与各亚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RA患者组中HLA-DQβl*0401和*0501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11.9%、7.1%)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6%、1.2%)(X^2=4.085,RR=4.06;X^2=4.725,RR=6.83;P<0.05),而HAL-DQβ1*0602的频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7.1%vs19.0%)(x^2=5.23 ;P<0.05)。HLA-DQβ*l0401/0301或*0401/0303及HLA-DQβl*0501/0301基因型在RA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9.05%、9.52%)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38%、0%>(X^2=6.098,P=0.014;X^2=4.200,P=0.040),差异具有显著性。HLA-DQβl*03阳性的RA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发病年龄早,关节破坏严重,关节外表现明显增多,并与部分实验室指标异常呈正相关,其中HLA-DQβ1*03纯合子(HLA-DQβl*03/03)患者的上述异常更为显著。结论 HLA-DQβl*0401及*0501亚型、HLA-DQβl*0401/03及HLA-DQβ1l*0501用301基因型可能与中国汉族RA的易感性有关,而HLA-DQβl*0602可能为抗RA基因;HLA-DQβl*03则与RA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56.
手及腕关节MRI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探讨MRI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76例以多关节痛为主诉的患者行双手及腕关节MR扫描(经随访证实,其中54例为类风湿性关节炎,22例为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观察其MRI有无滑膜强化或增厚(包括有无对称性)、骨侵蚀、骨髓水肿、肌腱炎及关节积液等征象,及各种征象对诊断的作用。根据不同MRI征象的出现频率,使用Bayes判别分析的方法尝试寻找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RI诊断标准。结果本组5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12例为MRI早期诊断。以对称性滑膜强化或增厚为诊断标准时,灵敏度85.19%,特异度86.36%。结论MRI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可靠手段之一,并可应用于早期诊断。当MRI扫描出现对称性滑膜强化时,高度提示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当对称性滑膜强化或增厚与骨侵蚀、骨髓水肿、肌腱炎、关节积液中的至少任何1项并存,或当非对称性滑膜强化或增厚与上述至少任何2项并存时,应该考虑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57.
姚海红  贾园 《健康世界》2010,(11):25-27
红斑狼疮,一个神秘又令人担忧的名字,它是否像狼一样凶残可怕?我们拿什么抵御它?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的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特点、治疗和预后情况,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3年1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MPA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合并AIHA的MPA患者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及预后。结果:(1)在63例MPA患者中,12.7%(8/63)合并AIHA。(2)合并AIHA的MPA患者与单纯MPA患者比较,发热、乏力、血尿、新发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增高(87.5 % vs. 29.1%; 100% vs. 49.1%; 100% vs. 60%; 75% vs. 20%, P均<0.05);实验室指标中血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补体C3指标明显减低 [分别为(2.3±0.5 )×1012/L vs.(3.0±0.7)×1012/L; (66.2±13.1) g/L vs. (90.0±20.3) g/L; (26.1±4.4) g/L vs. (33.5±6.4) g/L; (0.7±0.2) g/L vs. (0.9±0.3) g/L, P均<0.05];红细胞沉降率、IgG及伯明翰血管炎评分明显增高[(102.1±25.7) mm/1h vs. (76.5±31.1) mm/1h; (20.9±6.1) g/L vs.(14.5±6.0) g/L; ( 23.7 ±5.7) vs. (17.3 ± 4.1),P均<0.05],提示患者更易并发多系统损害。(3)8例合并AIHA的MPA患者中,6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联合免疫制剂,2例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治疗过程中死亡,7例贫血症状缓解,伯明翰血管炎评分减低。(4)随访4年,7例合并AIHA患者中2例死亡,2例因贫血、肾功能指标异常反复住院,3例病情缓解。结论: MPA合并AIHA在临床中可能并不少见,患者更易并发多系统损害;糖皮质激素冲击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9.
总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出现复杂肾损害的Rhupu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并对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为中年女性,类风湿关节炎起病在先,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不典型,伴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阳性,血冷球蛋白检测阳性。患者进行了肾活检,病理提示为狼疮性肾炎及ANCA相关血管炎特征,电镜检查证实伴有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研究提示Rhupus综合征肾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容易漏诊、误诊,肾活检病理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0.
患者女,32岁,因反复面部红斑4年,发热、头痛7个月,于2010年3月15日入院。患者4年前妊娠3个月时出现面部蝶形红斑,伴光过敏。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39℃左右,伴轻微头痛,额部、枕部及双颞侧搏动性疼痛,一过性右上肢麻木、无力,伴面部皮疹、口腔溃疡及明显脱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