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32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1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临床分离4 364株细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性变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2003—2005年分离的4364株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大多数分离细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利用BD Phoenix仪,少数利用手工鉴定和K-B法药敏试验。数据分析用WHONET5.0软件。结果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一直为10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多逐年上升,甲氧西林耐药率也逐年上升,金黄色葡萄球菌从40.8%上升到61.6%,表皮葡萄球菌从69.7%上升到79.8%。G^-杆菌合计,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升高,耐药率一直低于30%的为美洛培南、亚安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他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体外产ESBLs的检出率一直居高不下,为29.5%~45.5%。结论本院肠杆菌科产ESBLs比例、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率和非发酵菌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均较高,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以降低耐药率及多重耐药菌的扩散。  相似文献   
62.
为探讨肾移植受者B淋巴细胞活化与CD11a和CD54表达的关系,作者采用流式细胞仪-单克隆抗体荧光免疫技术动态观测10例肾移植稳定病人和10例排斥反应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CD19、CD11a和CD54的表达。结果显示,术后3天时两组CD19、CD54表达明显高于术前,且排斥前CD19表达明显高于同期稳定组;排斥反应时CD11a由(31.9±12.4)%升至(49.5±20.2)%(P<0.01),抗排斥治疗后则迅速下降。稳定组CD54与CD19的表达变化呈正相关(r=0.7951,P<0.05),排斥组CD19的表达变化较CD11a提前2~4天(γ=0.9806,P<0.05)。研究表明,B细胞的增殖活化可能与CD54的表达增加有关,监测CD11a和CD19的表达变化分别有助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HCC)病人外周血CD8+细胞亚群及CD8+T细胞上CD28分子的表达.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20例原发性肝癌病人的CD8+细胞亚群及CD8+T细胞上CD28分子(即CD8+CD28+和CD8+CD28)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HCC病人CD8+细胞百分率升高,CD8+CD28+细胞百分率降低,CD8+CD28细胞百分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CD8+CD28+、CD8+CD28-细胞百分率与CD8+T细胞百分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CD8+CD28-细胞数与CD8+T细胞数之间呈正相关.结论HCC病人CD8+细胞升高,CD8+细胞上CD28分子的表达是异常的,即CD8+CD28-细胞数升高,CD8+CD28+细胞数降低;CD8+T细胞的升高是CD8+CD28-细胞亚群升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制人甲胎蛋白(hAFP)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TRFIA)试剂盒。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建立AFP TRFIA试剂盒,对试剂盒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试剂盒的可测范围为1~1 000U/ml, 灵敏度为0.17U/ml,精密度良好,批内和批间的精密度分别为3.3%~5.9%,3.7%~ 6.5%。与CEA、CA12-5、CA19-9、CA15-3、白蛋白无交叉反应。稳定性试验表明试剂可以在4℃稳定1年,37℃稳定7d。426份正常血清标本测试该试剂盒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是0~12U/ml。用本试剂盒与国外同类试剂盒同时检测60份血清标本,其相关系数为0.995。结论 试剂盒各项指标(灵敏度、精密度、特异性、稳定性、准确度)均达到临床检测要求,可替代国外同类产品试剂盒。  相似文献   
65.
66.
彩色显微电视系统主要由光学显微镜、摄像机和监视器等组成。具有显微放大、同步播放和录制重放等多种功能,在医学形态学教学中有良好的使用价值。1.应用领域由于该系统的放大倍率一般在5~100×,适合于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形态展示。属于形态学或以形态学为主  相似文献   
67.
目的:通过建立简单经济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比较不同成熟状态下树突状细胞生物免疫学特性的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6在南方医院检验医学中心完成。①取C57B/L小鼠骨髓细胞作为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将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分成两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诱导);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脂多糖),每天光镜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第6天收集细胞,其形态采用电镜观察。②两组树突状细胞表型分析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③取BALB/c小鼠脾脏细胞,分离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用两组树突状细胞作为刺激细胞。按刺激细胞与反应细胞1∶5,1∶10,1∶20,1∶40的比例混合培养,并用T细胞悬液作阴性对照,观察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情况。 结果:①树突状细胞培养的光镜观察: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多为圆形,少量菌幕样突起;脂多糖刺激后,树突状细胞呈悬浮状态,表面较多细长突起。②树突状细胞电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皱褶和较少的毛刺;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大量树枝状细长突起。透射电镜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形态较规则,突起较少,胞浆内有许多吞饮泡及多泡体;成熟树突状细胞形态不规则,胞内囊泡结构减少,细胞器较丰富,细胞核偏向一侧,表面有细长树枝状突起。③各组树突状细胞表型分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中度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低水平表达CD40,CD86和CD25;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高度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高水平表达共刺激分子。④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只能轻度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成熟树突状细胞能够刺激T细胞大量增殖。 结论:采用重组小鼠粒-巨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联合诱导骨髓前体细胞可在体外培养出大量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低表达共刺激分子,体外诱导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较弱,呈现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特性,有望应用于移植排斥反应及或自身免疫疾病的生物治疗。  相似文献   
68.
目的确定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区分AMI患者与疑似患者的能力,比较H-FABP与临床现有心肌损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早期入院(胸痛症状发生12h以内)的有急性胸痛症状的29例AMI患者与56例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组成待研究人群,对每位患者血清H-FABP浓度及临床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Myo)进行定量。绘制三种标志物在该人群中用于诊断AMI的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并对三种标志物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进行比较。结果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早期入院的急性胸痛发作人群中诊断AM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H-FABP0.966(95%CI0.930~1.000),AUCcTnI0.914(95%CI0.837~0.992),AUCMyo0.805(95%CI0.708~0.903)。AUCH-FABP与0.5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显著性大于AUCMyo(P<0.05)。结论H-FABP具备在心肌梗死早期区分AMI与疑似患者的能力;与目前临床使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相比,H-FABP定量检测用于胸痛症状人群中AMI早期诊断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9.
基于手法筛选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建立简单经济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比较不同成熟状态下树突状细胞生物免疫学特性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6在南方医院检验医学中心完成.①取C57B/L小鼠骨髓细胞作为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将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分成两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诱导);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脂多糖),每天光镜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第6天收集细胞,其形态采用电镜观察.②两组树突状细胞表型分析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③取BALB/c小鼠脾脏细胞,分离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用两组树突状细胞作为刺激细胞.按刺激细胞与反应细胞1:5,1:10,1:20,1:40的比例混合培养,并用T细胞悬液作阴性对照,观察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情况.结果:①树突状细胞培养的光镜观察: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多为圆形,少量菌幕样突起;脂多糖刺激后,树突状细胞呈悬浮状态,表面较多细长突起.②树突状细胞电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皱褶和较少的毛刺;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大量树枝状细长突起.透射电镜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形态较规则,突起较少,胞浆内有许多吞饮泡及多泡体;成熟树突状细胞形态不规则,胞内囊泡结构减少,细胞器较丰富,细胞核偏向一侧,表面有细长树枝状突起.③各组树突状细胞表型分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中度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低水平表达CD40,CD86和CD25;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高度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高水平表达共刺激分子.④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只能轻度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成熟树突状细胞能够刺激T细胞大量增殖.结论:采用重组小鼠粒-巨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联合诱导骨髓前体细胞可在体外培养出大量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低表达共刺激分子,体外诱导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较弱,呈现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特性,有望应用于移植排斥反应及或自身免疫疾病的生物治疗.  相似文献   
70.
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中开展标准化教学法,不仅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还提升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实践动手的能力,为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