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3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高血压肾损害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将95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其尿蛋白排泄率分为三组单纯高血压组35例;高血压微量蛋白尿组32例;高血压临床蛋白尿组28例.并与30例正常对照进行比较,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FLISA)检测血清TGF-β1水平.结果高血压各组血清TGF-β1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随着尿蛋白排泄率的增加,血清TGF-β1水平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高血压各组血清TGF-β1水平与尿蛋白排泄率成正相关(r=0.51,(P<0.01)),而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不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循环中TGF-β1水平明显升高,TGF-β1参与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2.
高同型半胱氨酸和慢性肾脏疾病死亡原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背景:血浆高半胱氨酸的水平和3、4期慢性肾脏疾病的预后关系目前还尚未被研究。方法和结果: 肾脏疾病饮食调节研究入选了840名患者,测量血浆高半胱氨酸基线水平,患者的生存状况和死亡原因从国家死亡索引中获得。血浆高半胱氨酸分为3个水平(<14.7,14.7 to 19.5,>or=19.6 mmol//L)和其作为  相似文献   
33.
以江苏地方具有博士点的16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9-2013年高校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与分解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受教育程度对高校办学效益还是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高校综合效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办学效益的提高有着较大的空间。学校应当在提高学校资源投入利用、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的同时,注意利用好外部的环境,为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创造更好的条件。另外,从动态变化趋势来看,Malmquist指数先上升后又下降,表明这些高校的办学效益呈现出了弱衰退的趋势,说明尽管高校投入逐年增加,但是这些高校的办学效益并没有随着投入的增加而得到预期的提高。从综合效率变动指数与技术变动指数的平均值可以看出,他们办学效益没有能够得到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进步的阻碍,为了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应当在保持规模效率改进的同时,逐步提高技术效率,在这两者共同提升的情况下促进高校办学效益的改进。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严重程度与血浆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3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49例,多支病变86例,15例非ACS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ACS患者12h内及其患者入院时的血浆NT-proBNP浓度,同时行冠脉造影明确冠脉病变性质及程度,比较不同组别NT-proBNP的差异以及冠脉造影结果与NT-proBNP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单支病变、多支病变组,血浆NT-proBNP浓度分别为89.1±76.3、286.3±378.9、1075.3±1743.0pg/mL,ACS各组血浆NT-proBN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支病变组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不同ACS冠脉病变程度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存在差异,血浆NT-proBNP浓度与ACS患者冠脉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5.
最新欧洲高血压指南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7欧洲高血压新版指南是在2003年指南的基础上就高血压的分类、诊断、危险因素的评估与分层以及治疗策略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指南同时强调了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尽早降压达标的重要意义。在治疗方面,提出了几个新的不同点:(1)该指南强调了评估总体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治疗策略的根本依据,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初始危险水平确定。(2)指南再次明确了高血压治疗的目标,其基本目标是实现血压达标,降低长期心血管总危险。对于所有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至少应低于140/90mm Hg(1mm Hg=0.1333kPa),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血压水…  相似文献   
36.
患者男性,45岁,主因“低热、乏力、气短10d”于2009年5月31日入院。患者于10d前开始出现乏力、气短及活动耐力减低,伴低热,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心包穿刺,抽取心包积液(具体不详),未见肿瘤细胞、抗酸杆菌、未见细菌生长,给予抗炎、对症治疗,未见好转。以多浆膜腔积液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来嗜睡,精神差,乏力,盗汗。双下肢轻度水肿,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入院查体:体温:37.1℃,脉搏:116次/分,血压:90/60mm Hg,表情淡漠,神志差,双下肺触觉语颤减弱,双下肺叩诊浊音,双下肺呼吸音减低,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未闻及胸膜磨擦音。心尖搏动不明显,心浊音界扩大,心率11  相似文献   
37.
目的: 研究儿茶酚胺-β受体-cAMP系统在高血压心室重塑中的变化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144例高血压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Ganau标准)将患者分为:正常构型组(LVMI与RWT均正常,n=26)、向心性重构组(LVMI正常、RWT增加,n=41)、向心性肥厚组(LVMI与RWT均增加,n=28)及离心性肥厚组(LVMI增加、RWT正常,n=39)。正常血压健康男性40例。采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技术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浓度;采用放射性配基(3H-DHA)结合分析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βmax);采用蛋白竞争结合法测定淋巴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结果: 不同左室构型的高血压患者血浆NE、E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正常构型、向心性重构、向心性肥厚、离心性肥厚组血浆NE、E水平增加依次显著;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与cAMP含量在正常构型、向心性重构和向心性肥厚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离心性肥厚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儿茶酚胺-β受体-cAMP系统参与高血压左室结构的重建过程。  相似文献   
38.
沙苑子提取物调脂和保肝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观察沙苑子提取物A和B的调脂和保肝作用。方法:将雄性大鼠给脂肪乳剂造成高脂模型,在连续给予沙苑子提取物20d后,观察血清中1℃、1℃、LDL-C、HDL-C和肝重量系数的变化。雄性小鼠给沙苑子提取物14d后腹腔注射0.07%四氯化碳0.1ml/10g,然后观察血清中ALT和AST。的变化。结果:给予沙苑子提取物A和B后,均可降低高血脂大鼠血清1℃、TG和LDL-C,升高LDL-C,四氯化碳肝损小鼠的血清ALT和AST也均明显下降。结论:沙苑子提取物A和B均具有明显的调脂和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39.
厄贝沙坦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或联合小剂量胺碘酮在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中的疗效。方法阵发性、症状性房颤患者88例,随机分为厄贝沙坦 胺碘酮、胺碘酮、厄贝沙坦和空白对照组,分别给予厄贝沙坦150mg/d 胺碘酮0.2mg/d、胺碘酮0.2mg/d、厄贝沙坦150mg/d,随访1年。观察房颤复发率、第一次复发间隔、发作频率、房颤持续时间等。结果①房颤复发率:厄贝沙坦 胺碘酮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52.2%,85.0%,p<0.01);②第一次复发间隔:厄贝沙坦 胺碘酮组显著高于厄贝沙坦和对照组(p<0.01;p<0.01),与胺碘酮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胺碘酮组又高于对照组(p<0.05),厄贝沙坦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发作频率:厄贝沙坦 胺碘酮组显著低于厄贝沙坦组(p<0.01)、对照组(p<0.01)以及胺碘酮组(p<0.05),胺碘酮组也显著低于厄贝沙坦组(p<0.05)、对照组(p<0.05);厄贝沙坦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房颤持续时间:厄贝沙坦 胺碘酮组低于对照组(p<0.01)、厄贝沙坦组(p<0.01)和胺碘酮组(p<0.05),胺碘酮组也低于对照组(p<0.05)。厄贝沙坦组与对照组、胺碘酮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0.05)。结论单用厄贝沙坦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应用,预防房颤复发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40.
<正> 红茴香(I henryi Diels)又称红毒茴。野茴香、土大茴、山八角、山木蟹等。为木兰科八角属植物的果实,每个果实由8—13个瞢荚果组成,排列呈星状,形似食用的八角茴香,但比食用的八角茴香细瘦而味辛微酸,无八角茴香之甜味。据文献记载,红茴香的根及根皮入药,可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但根皮及果实均有毒,用时不可过量,不可作八角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